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重現客家尚武風

来源:《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秦宏 时间:2024年07月28日
分享:

重現客家尚武風

在政府和民間傳承人共同努力下,如今已不是「連城拳進校園」,而是「連城拳在校園」。連城縣80%的中小學及部分幼兒園都已開展傳習活動,十多所學校將連城拳納入正式教學課程,全民習武之風正在重現

在「全國武術之鄉」連城,過去逢年過節,家人朋友聚會總會切磋切磋;現在聚會,少不得讓小孩子練一套連城拳、大人講一講自家拳法的故事。「這種文化記憶的『復活』,也是很多老拳師義務傳承拳法的動力。」

f603918fa0ec08fa9cecfb5e751c676357fbda58.webp
福建省連城縣連城拳傳承體驗中心「第十六屆連城拳暑期傳承體驗班」訓練場景(2022 年 7 月 28 日)受訪者供圖

「一日練一日功夫,一日不練十日空」「拳打三腳打七,目珠(眼睛)打第一」,這樣的習武順口溜在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廣為流傳。

連城是閩西山區一個純客家縣,古來尚武。作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連城拳是當地拳術的統稱。2009年,連城拳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連城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炎林告訴記者,連城拳是全國129個拳種中唯一一個以地名命名的拳種,側面反映著當地武術文化的盛行。

近年,在非遺連城拳進校園等活動推動下,連城重振客家延續千年的崇文尚武之風,連城拳這一獨特的武術傳統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失傳之憂

連城拳形成於當地客家長期的遷徙和生存活動,並經千百年綿延,滲入連城人生產生活日常,成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據當地縣誌等資料記載,連城習武之風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有近千年歷史。

黃炎林說,連城尚武之風世代相傳,練拳使棍者常年不輟,並以武術考取功名為榮。自明朝天啟元年至清末,連城出武進士12名,武舉人121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所在的隔川鎮隔田村,村裏黃姓族人從小孩至成人幾乎人人會一些黃家拳。」黃炎林說。

當地老拳師介紹,連城拳的特點之一是套路眾多,融合大江南北、內外家拳術特點,拳術、器械、對練、搏擊等「十八般武藝」俱全。

連城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武術套路。這些武術套路多以家族姓氏冠名,如連城隔田黃家拳、連城楊地巫家拳、連城羅坊羅氏拳等。

連城拳的另一特色,是拳術與謀生出路、民俗活動——舞青獅等結合緊密。連城不少專門教拳的地方不稱拳館,而稱「獅廠」,以及學拳的人必然會舞青獅,就清晰反映了這一特點。

「隔田上世紀70年代仍有不少獅廠和青獅製作一條街,從清代開始,每一代都有數十人專門從事舞青獅和教拳術的族人。」黃炎林記得,當地有正月舞獅的民俗,上世紀80年代一位教師的月工資只有20元左右,他父親正月舞青獅一個月可以掙120元,獅廠會舞獅、功夫好的師父一年帶十多個學生也有100多元。

習練連城拳出師的武行,除了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開館授徒,還能去戲班扮演武生,搞舞獅表演,給人做保鏢。老拳師說,連城拳的這些謀生技能,使其在民間有一定內生動力。

這種情況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變化——連城拳在彼時新出生人口中幾乎傳承斷層。「各鄉鎮這一時期出生的村民,對連城拳大多只聞其名,不會打了。」黃炎林說。

也不光是普通百姓。據介紹,1983年,當時的國家體委在挖掘民間武術時發現,連城黃家拳發源地——隔田村仍有一批老拳師,於是在1986年組建起60多人的隔天武術核心班,培養傳承人,但即使核心班的學員,在2000年解散時也只剩下4人。

黃炎林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環境變遷下,外出務工或求學才是更好的出路。

2001年,連城縣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第三批「全國武術之鄉」的喜訊傳來,一些憂心連城拳失傳的老拳師,開始主動探索傳承連城拳的招數,試圖重振客家尚武之風。

星火重燃

走進連城縣隔川中心小學,走廊墻上掛滿孩子練習連城拳、舞獅,以及參與各種武術活動的照片和獎狀。大課間時,操場上700多名小學生操練連城拳「武術操」喊出的聲音,仿佛再現連城千余年習武從娃娃抓起的場景。

這讓黃炎林很是欣慰。看到連城拳在家鄉日漸式微,黃炎林無法坐視。考慮到成年人忙於學業、生計無暇習練,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小學生。「也是受到幼時習武的啟發。過去以家族為主的武術傳承主要在祠堂,那裏同時也是家族子弟的學堂,習武修文同步。」

2001年,黃炎林主動聯系家鄉的隔田小學,表達義務教學連城拳的想法,並計劃以興趣小組的形式招收自願學習的孩子,得到學校支持。

此後,積累了一定教學經驗的黃炎林又找到隔田中學義務教拳。

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熟悉連城拳,黃炎林還按照廣播體操的節拍,創新出3分40秒的連城拳「武術操」。

在政府大力推動和民間傳承人奮力參與下,隔川鎮不少幼兒園、中小學紛紛開設連城拳教學內容。

經隔川鎮帶動,非遺連城拳進校園活動在連城各地蔚然成風。連城拳在中小學的傳習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自2015年起,我們鎮的小學和中學陸續將連城拳列入教學課程,一個月30節課。連城拳不僅是中小學生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而且幫助學校、學生在各項武術賽事中拿到500多枚獎牌,越發受到學校和家長肯定。」林坊鎮連城拳老拳師林金才說,近年縣裏還對縣級武術傳統校開展活動給予一定財政補助,鄉鎮政府也會有一些支持。

2017年,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將連城拳教學納入校本課程,同時創辦連城拳武術社及連城拳傳習中心,並將舞青獅作為培訓內容之一。

在武術社200多平方米的活動場地裏,記者看到各種器械俱全,連城拳的武德、武術文化上墻。據了解,平時體育課學習之外,該校每周還在兩個時間段組織80多名學生加訓更多內容。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校長陳斌興告訴記者,作為連城人,他們從小對連城拳耳濡目染,知道這是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的項目,一些演出和比賽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傳統武德教育是培養學生禮讓三分、愛家愛國等思想的載體。「喜愛連城拳的學生越來越多,武術社每期控製在四五十人,今年報名近百人。」陳斌興說。

連城縣文化館館長巫水招說,在政府和民間傳承人共同努力下,如今已不是「連城拳進校園」,而是「連城拳在校園」。「全縣80%的中小學及部分幼兒園都已開展傳習活動,十多所學校將連城拳納入正式教學課程,全民習武之風正在重現。」

與連城拳校內傳承教學同步,相關組織和個人還著力擴大連城拳的社會影響、群眾基礎。

近年,在連城縣委縣政府推動下,連城縣武術協會利用連城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等給予的相關活動經費,積極開展連城拳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的武術「六進」活動。同時在景區、廟會等場所不定期開展連城拳大家練、連城拳演武大會等,並策劃組織參與各項武術賽事活動,吸引更多群眾了解、參加連城拳傳承,擴大影響力。

連城拳「黃家拳」和舞青獅傳人江積森誌願教拳已有七八年。他參與開辦的連城拳館,先後被授予非遺文化連城拳司法保護點、連城拳職工活動中心等稱號。江積森說,自2011年起,這裏每逢節假日習武之聲不絕。「連城近年大力支持連城拳傳承,拳館也積極為武術『六進』服務。」

朋口鎮連城拳拳師項永忠說,過去逢年過節,家人朋友聚會總會切磋切磋;現在聚會,少不得讓小孩子練一套連城拳、大人講一講自家拳法的故事。「這種文化記憶的『復活』,也是很多老拳師義務傳承拳法的動力。」

傳承新局

今年「五一」期間,為豐富當地文旅體驗,連城縣在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區之一的冠豸山下,舉辦了一場以民俗巡遊為核心活動的「非遺奇妙夜」。

兩個晚上的活動,共吸引4萬多人次現場觀賞、體驗,掀起一股文旅熱潮。其中,連城拳術和舞青獅表演及現場教學體驗活動,深受遊客歡迎。

越來越多的連城人註意到,傳統文化的展示在文旅活動中特別有吸引力。當地人也希望借助連城拳等非遺傳統文化的展示,獲得更多發展機會。連城職專計劃進一步擴大連城拳武術社場地,並組織更多連城拳傳承人,將連城青獅的製作教學和生產搬進校園。「我們將在傳承拳術同時,探索青獅製作、開發連城拳文創產品等更多產業發展的可能性。」陳斌興說。

為提升連城拳影響力,當地著力在「請進來、走出去」上下功夫。

今年正月二十,隔田村傳承300多年的傳統武術擂臺活動「天川勝會」如期舉辦。觀眾與以往一樣人山人海,不同的是,上臺切磋的早已不局限於隔田黃姓,而是來自當地、省內,乃至廣東、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的100多位武術愛好者。

自2016年將這一村裏的武林大會面向全縣邀請同好共辦,2017年「天川勝會」更面向全國邀請武術圈人士參與。「傳統拳術需要交流,要辦出影響力必須開放,我們想把『天川勝會』辦成面向世界的特色民俗活動舞臺,吸引更多人關註、參與傳統武術傳承。」黃炎林說。

林金才等連城拳拳師近期剛在福建南少林寺,與來自美國的50多名拳師一起交流少林武術,隨後又參加了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交流不僅加深了我們與國內外武術愛好者的友誼,而且更加了解到連城拳這一非遺文化的可貴,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林金才說。

連城縣拳師攜連城拳術正在走向世界更多的角落。他們不僅參加港澳臺及海外邀請賽事,還去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開展武術交流。黃炎林說,通過交流切磋,他們與東南亞的「連城拳」接上了根脈、建立起聯系,並深化了彼此共同的客家文化記憶。「未來我們還會在連城拳傳承上進一步創新,建立一個以武術文化為紐帶的客家武術圈青少年交流活動平臺。」

連城拳的傳承也還面臨一定困難。

黃炎林介紹,當地不僅有不少傳統連城拳遺址遺跡,而且知名景區冠豸山上保留著眾多各姓氏家族習武修文的書院,這些都是傳承文脈、發展文旅的寶貴財富,有待深入挖掘。

連城縣武術協會會長羅敦香說,以往民間授拳有「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留招傳統,但一些老拳師年齡已經很大,協會為此深入鄉鎮組織60多位老拳師擔任理事,依托他們開展傳承活動,並繼續挖掘整理一些功法、招數及連城拳故事等,這些工作還需要更多人和力量加入。

分享:

重現客家尚武風

来源:《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秦宏 时间:2024年07月28日

在政府和民間傳承人共同努力下,如今已不是「連城拳進校園」,而是「連城拳在校園」。連城縣80%的中小學及部分幼兒園都已開展傳習活動,十多所學校將連城拳納入正式教學課程,全民習武之風正在重現

在「全國武術之鄉」連城,過去逢年過節,家人朋友聚會總會切磋切磋;現在聚會,少不得讓小孩子練一套連城拳、大人講一講自家拳法的故事。「這種文化記憶的『復活』,也是很多老拳師義務傳承拳法的動力。」

f603918fa0ec08fa9cecfb5e751c676357fbda58.webp
福建省連城縣連城拳傳承體驗中心「第十六屆連城拳暑期傳承體驗班」訓練場景(2022 年 7 月 28 日)受訪者供圖

「一日練一日功夫,一日不練十日空」「拳打三腳打七,目珠(眼睛)打第一」,這樣的習武順口溜在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廣為流傳。

連城是閩西山區一個純客家縣,古來尚武。作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連城拳是當地拳術的統稱。2009年,連城拳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連城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炎林告訴記者,連城拳是全國129個拳種中唯一一個以地名命名的拳種,側面反映著當地武術文化的盛行。

近年,在非遺連城拳進校園等活動推動下,連城重振客家延續千年的崇文尚武之風,連城拳這一獨特的武術傳統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失傳之憂

連城拳形成於當地客家長期的遷徙和生存活動,並經千百年綿延,滲入連城人生產生活日常,成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據當地縣誌等資料記載,連城習武之風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有近千年歷史。

黃炎林說,連城尚武之風世代相傳,練拳使棍者常年不輟,並以武術考取功名為榮。自明朝天啟元年至清末,連城出武進士12名,武舉人121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所在的隔川鎮隔田村,村裏黃姓族人從小孩至成人幾乎人人會一些黃家拳。」黃炎林說。

當地老拳師介紹,連城拳的特點之一是套路眾多,融合大江南北、內外家拳術特點,拳術、器械、對練、搏擊等「十八般武藝」俱全。

連城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武術套路。這些武術套路多以家族姓氏冠名,如連城隔田黃家拳、連城楊地巫家拳、連城羅坊羅氏拳等。

連城拳的另一特色,是拳術與謀生出路、民俗活動——舞青獅等結合緊密。連城不少專門教拳的地方不稱拳館,而稱「獅廠」,以及學拳的人必然會舞青獅,就清晰反映了這一特點。

「隔田上世紀70年代仍有不少獅廠和青獅製作一條街,從清代開始,每一代都有數十人專門從事舞青獅和教拳術的族人。」黃炎林記得,當地有正月舞獅的民俗,上世紀80年代一位教師的月工資只有20元左右,他父親正月舞青獅一個月可以掙120元,獅廠會舞獅、功夫好的師父一年帶十多個學生也有100多元。

習練連城拳出師的武行,除了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開館授徒,還能去戲班扮演武生,搞舞獅表演,給人做保鏢。老拳師說,連城拳的這些謀生技能,使其在民間有一定內生動力。

這種情況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變化——連城拳在彼時新出生人口中幾乎傳承斷層。「各鄉鎮這一時期出生的村民,對連城拳大多只聞其名,不會打了。」黃炎林說。

也不光是普通百姓。據介紹,1983年,當時的國家體委在挖掘民間武術時發現,連城黃家拳發源地——隔田村仍有一批老拳師,於是在1986年組建起60多人的隔天武術核心班,培養傳承人,但即使核心班的學員,在2000年解散時也只剩下4人。

黃炎林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環境變遷下,外出務工或求學才是更好的出路。

2001年,連城縣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第三批「全國武術之鄉」的喜訊傳來,一些憂心連城拳失傳的老拳師,開始主動探索傳承連城拳的招數,試圖重振客家尚武之風。

星火重燃

走進連城縣隔川中心小學,走廊墻上掛滿孩子練習連城拳、舞獅,以及參與各種武術活動的照片和獎狀。大課間時,操場上700多名小學生操練連城拳「武術操」喊出的聲音,仿佛再現連城千余年習武從娃娃抓起的場景。

這讓黃炎林很是欣慰。看到連城拳在家鄉日漸式微,黃炎林無法坐視。考慮到成年人忙於學業、生計無暇習練,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小學生。「也是受到幼時習武的啟發。過去以家族為主的武術傳承主要在祠堂,那裏同時也是家族子弟的學堂,習武修文同步。」

2001年,黃炎林主動聯系家鄉的隔田小學,表達義務教學連城拳的想法,並計劃以興趣小組的形式招收自願學習的孩子,得到學校支持。

此後,積累了一定教學經驗的黃炎林又找到隔田中學義務教拳。

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熟悉連城拳,黃炎林還按照廣播體操的節拍,創新出3分40秒的連城拳「武術操」。

在政府大力推動和民間傳承人奮力參與下,隔川鎮不少幼兒園、中小學紛紛開設連城拳教學內容。

經隔川鎮帶動,非遺連城拳進校園活動在連城各地蔚然成風。連城拳在中小學的傳習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自2015年起,我們鎮的小學和中學陸續將連城拳列入教學課程,一個月30節課。連城拳不僅是中小學生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而且幫助學校、學生在各項武術賽事中拿到500多枚獎牌,越發受到學校和家長肯定。」林坊鎮連城拳老拳師林金才說,近年縣裏還對縣級武術傳統校開展活動給予一定財政補助,鄉鎮政府也會有一些支持。

2017年,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將連城拳教學納入校本課程,同時創辦連城拳武術社及連城拳傳習中心,並將舞青獅作為培訓內容之一。

在武術社200多平方米的活動場地裏,記者看到各種器械俱全,連城拳的武德、武術文化上墻。據了解,平時體育課學習之外,該校每周還在兩個時間段組織80多名學生加訓更多內容。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校長陳斌興告訴記者,作為連城人,他們從小對連城拳耳濡目染,知道這是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的項目,一些演出和比賽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傳統武德教育是培養學生禮讓三分、愛家愛國等思想的載體。「喜愛連城拳的學生越來越多,武術社每期控製在四五十人,今年報名近百人。」陳斌興說。

連城縣文化館館長巫水招說,在政府和民間傳承人共同努力下,如今已不是「連城拳進校園」,而是「連城拳在校園」。「全縣80%的中小學及部分幼兒園都已開展傳習活動,十多所學校將連城拳納入正式教學課程,全民習武之風正在重現。」

與連城拳校內傳承教學同步,相關組織和個人還著力擴大連城拳的社會影響、群眾基礎。

近年,在連城縣委縣政府推動下,連城縣武術協會利用連城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等給予的相關活動經費,積極開展連城拳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的武術「六進」活動。同時在景區、廟會等場所不定期開展連城拳大家練、連城拳演武大會等,並策劃組織參與各項武術賽事活動,吸引更多群眾了解、參加連城拳傳承,擴大影響力。

連城拳「黃家拳」和舞青獅傳人江積森誌願教拳已有七八年。他參與開辦的連城拳館,先後被授予非遺文化連城拳司法保護點、連城拳職工活動中心等稱號。江積森說,自2011年起,這裏每逢節假日習武之聲不絕。「連城近年大力支持連城拳傳承,拳館也積極為武術『六進』服務。」

朋口鎮連城拳拳師項永忠說,過去逢年過節,家人朋友聚會總會切磋切磋;現在聚會,少不得讓小孩子練一套連城拳、大人講一講自家拳法的故事。「這種文化記憶的『復活』,也是很多老拳師義務傳承拳法的動力。」

傳承新局

今年「五一」期間,為豐富當地文旅體驗,連城縣在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區之一的冠豸山下,舉辦了一場以民俗巡遊為核心活動的「非遺奇妙夜」。

兩個晚上的活動,共吸引4萬多人次現場觀賞、體驗,掀起一股文旅熱潮。其中,連城拳術和舞青獅表演及現場教學體驗活動,深受遊客歡迎。

越來越多的連城人註意到,傳統文化的展示在文旅活動中特別有吸引力。當地人也希望借助連城拳等非遺傳統文化的展示,獲得更多發展機會。連城職專計劃進一步擴大連城拳武術社場地,並組織更多連城拳傳承人,將連城青獅的製作教學和生產搬進校園。「我們將在傳承拳術同時,探索青獅製作、開發連城拳文創產品等更多產業發展的可能性。」陳斌興說。

為提升連城拳影響力,當地著力在「請進來、走出去」上下功夫。

今年正月二十,隔田村傳承300多年的傳統武術擂臺活動「天川勝會」如期舉辦。觀眾與以往一樣人山人海,不同的是,上臺切磋的早已不局限於隔田黃姓,而是來自當地、省內,乃至廣東、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的100多位武術愛好者。

自2016年將這一村裏的武林大會面向全縣邀請同好共辦,2017年「天川勝會」更面向全國邀請武術圈人士參與。「傳統拳術需要交流,要辦出影響力必須開放,我們想把『天川勝會』辦成面向世界的特色民俗活動舞臺,吸引更多人關註、參與傳統武術傳承。」黃炎林說。

林金才等連城拳拳師近期剛在福建南少林寺,與來自美國的50多名拳師一起交流少林武術,隨後又參加了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交流不僅加深了我們與國內外武術愛好者的友誼,而且更加了解到連城拳這一非遺文化的可貴,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林金才說。

連城縣拳師攜連城拳術正在走向世界更多的角落。他們不僅參加港澳臺及海外邀請賽事,還去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開展武術交流。黃炎林說,通過交流切磋,他們與東南亞的「連城拳」接上了根脈、建立起聯系,並深化了彼此共同的客家文化記憶。「未來我們還會在連城拳傳承上進一步創新,建立一個以武術文化為紐帶的客家武術圈青少年交流活動平臺。」

連城拳的傳承也還面臨一定困難。

黃炎林介紹,當地不僅有不少傳統連城拳遺址遺跡,而且知名景區冠豸山上保留著眾多各姓氏家族習武修文的書院,這些都是傳承文脈、發展文旅的寶貴財富,有待深入挖掘。

連城縣武術協會會長羅敦香說,以往民間授拳有「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留招傳統,但一些老拳師年齡已經很大,協會為此深入鄉鎮組織60多位老拳師擔任理事,依托他們開展傳承活動,並繼續挖掘整理一些功法、招數及連城拳故事等,這些工作還需要更多人和力量加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