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風雖眠,畫未了!探訪位於梅州的林風眠故居及紀念館

来源:金羊網 作者:丘銳妮 謝瑤 黃思雅 时间:2024年08月21日
分享:

風雖眠,畫未了!探訪位於梅州的林風眠故居及紀念館

立秋已過,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閣公嶺村早晚的風也帶了些涼意,仕女圖、小鳥圖……一幅幅風格顯著的牆繪告訴世人,這裏走出了一位享譽世界畫壇的藝術巨匠林風眠。 

52878814_5c4a1039-06f0-464b-9b0c-c3903ad44f8c_batchwm.jpg

林風眠故居 黃思雅攝 

52878814_268f6b5e-c4a0-47e1-84c9-cbbb5af4557c_batchwm.jpg

林風眠故居 黃思雅攝 

敦裕居古樸而自然 

沿著平整的道路走進村裏,可見一座坐南朝北,灰瓦白牆的四合院式附築一橫屋的客家傳統民居,前擁半月形池塘,後枕老虎岩頂山,這便是林風眠青少年時期居住的故居——敦裕居。 

52878814_dc5d8d16-e4e8-4ce2-8bdb-fa6ba2c8ec4c_batchwm.jpg

林風眠故居 丘銳妮攝 

52878814_5d498ba1-9abd-44c9-b02e-e0975fb24707_batchwm.jpg

敦裕居 黃思雅攝 

52878814_1ff58770-1bfb-45ab-915b-ed7ab611cc10_batchwm.JPG

林風眠故居 謝瑤攝 

敦裕居始建於清代,主體建築為平房夯築的土木石結構,天井地板以鵝卵石砌築鋪就而成,門楣上「敦裕居」三字為林風眠的父親林伯恩所書,大門對聯寫著「敦崇禮義,裕蔭裔孫」,整體風格古樸而自然。 

52878814_e7e6d0e7-78b3-43c1-84c1-88d9319eaf5e_batchwm.jpg

林風眠房間 黃思雅攝 

走進林風眠居住過的房間,書桌、衣櫃、掛著蚊帳的傳統木床仿佛都在講述林風眠的少年故事。那時候,他還是出生於貧窮石匠家庭的林鳳鳴,他愛看祖父鑿刻石碑,受父命臨摹《芥子園畫傳》,種下了藝術創作的種子。步入中學時代,他的習作常受老師稱贊,梁伯聰認為他畫得比自己好,常給他打120分。19歲那年,這位客家少年離家西行留學,再也沒有回過故鄉。然而林風眠對家鄉始終懷有深深的惦念,他筆下的故鄉是「片片浮雲處處詩」,他對藝術的追求源於「祖父雕刻石頭的精神」,他的侄女林素玲也說「家裏大大小小的困難,他都盡心盡力地幫忙」。 

52878814_fc21ee87-4302-42a1-84c3-48334274b5e5_batchwm.jpg

林風眠房間 黃思雅攝 

52878814_6b42e273-0779-4920-a6fe-e89daecbc0c3_batchwm.jpg

林風眠使用過的櫃子 丘銳妮攝 

紀念館極具藝術感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風眠故居的後面新建了一座極具藝術感的建築——林風眠紀念館。邁步入館,右側是一長排的階梯,順著臺階往上走,便能看到一大片池塘。「池塘是客家傳統民居建築的要素之一,抬眼望去,那邊的庭院帶有杭州園林的設計風格,映照了林風眠在杭州的歲月;加上林風眠曾留學西洋,二樓便疊加了現代西式設計。」林風眠紀念館工作人員賴梅君告訴記者,該紀念館的設計巧妙融合了林風眠的人生軌跡,是全國唯一一座全方位展示林風眠生平、藝術成就與貢獻的專題紀念館。 

52878814_fde92866-0159-4779-a685-8c46d246fdae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丘銳妮攝 

52878814_a8827355-d068-40b2-b407-134925974901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丘銳妮攝 

沿池塘漫步,黑色瓦片覆蓋廊頂,兩側整齊劃一的細柱不僅起到支撐作用,更構成一個個長方形「畫框」,將整個村落的美景盡收眼底。 

52878814_cbbc2dcb-9e60-45b1-a9b4-dd453c790613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謝瑤攝 

進入展館,林風眠的雕像與吳冠中的評價映入眼簾,吳冠中對這位老師的評價極高:「從東方向西方看,從西方向東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風眠」,由此也可看出林風眠的藝術主張——調和東西。 

52878814_fdafb016-df52-4279-9900-509b624e708e_batchwm.jpg

紀念館中的林風眠雕像 丘銳妮攝 

1919年,林風眠與林文錚、蔡和森等人一同乘坐輪船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先後進入蒂戎國立美術學院、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西方藝術,後受邀遊學德國,遊學期間,改名林風眠,意為「憑風而眠」。 

52878814_11c14105-b402-4473-8255-4d03ef5ed57c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謝瑤攝 

在國外的求學歲月中,林風眠不僅系統地學習了西洋畫法,更深刻體會到東西方藝術在語言與精神上的共通之處,開始大膽嘗試東西調和的路線,提出把東方傳統藝術與西方新風格融為一體的藝術主張。學成歸國後,林風眠又將他的藝術創作理念帶到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央美術學院)、國立藝術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培養了一批足以撐起現代中國美術「半壁江山」的傑出藝術家。 

52878814_a51160f1-0390-49ce-8d70-239118cbd5a6_batchwm.jpg

林風眠受父命臨摹《芥子園畫傳》 丘銳妮攝 

52878814_509e8cca-5285-46b4-9abd-40b6d9c33328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謝瑤攝 

52878814_8f42f390-1e87-4af2-af1f-4ba455fa6da3_batchwm.JPG

林風眠畫作(複制品)謝瑤攝 

52878814_d3246108-4d3c-4881-bc8f-5c8b641c1cd8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展品 謝瑤攝 

展館內,穿過國立藝術院建校之初,林風眠提出的「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東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學術宗旨,便看到四個大字——「為藝術戰」,這是林風眠藝術精神的寫照,而旁邊便是曲折的臺階,暗喻他曲折的人生。祖父疼愛卻失去母親、名滿天下卻半生流離、視畫如命卻兩度失畫……但他從未被擊垮,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讓他在晚年重拾畫筆,積極參與藝術交流活動,努力推動中國藝術的國際化進程。 

52878814_decee721-8a1d-42b1-98dd-2034d2d73002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丘銳妮攝 

52878814_05ca0126-3b39-498a-8466-a07ccfbca2ee_batchwm.jpg

「為藝術戰」丘銳妮攝 

52878814_99474143-b3fc-475a-8d5c-37c26ae6ae2c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謝瑤攝 

值得一提的是,該紀念館不僅有專門的屏幕循環播放林風眠的經典畫作,讓參觀者近距離感受其藝術魅力;還設置了多媒體互動設備,供參觀者深入了解林風眠的生平事跡與藝術成就;並且設置了視頻展廳,播放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讓參觀者更真切地感受林風眠的藝術精神。 

52878814_ad9fc525-8fa0-485b-a48d-23bc6204b55e_batchwm.JPG

紀念館內售賣的紀念品 謝瑤攝 

夕陽漸漸西沉,灑落餘暉照亮紀念館,林風眠的經典畫作被制作成明信片和大小不一的複制品在館內的紀念品店售賣,林風眠的藝術之魂也如不滅的星辰,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發揚下散發光芒。 

文|記者 丘銳妮 實習生 謝瑤 黃思雅

分享:

風雖眠,畫未了!探訪位於梅州的林風眠故居及紀念館

来源:金羊網 作者:丘銳妮 謝瑤 黃思雅 时间:2024年08月21日

立秋已過,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閣公嶺村早晚的風也帶了些涼意,仕女圖、小鳥圖……一幅幅風格顯著的牆繪告訴世人,這裏走出了一位享譽世界畫壇的藝術巨匠林風眠。 

52878814_5c4a1039-06f0-464b-9b0c-c3903ad44f8c_batchwm.jpg

林風眠故居 黃思雅攝 

52878814_268f6b5e-c4a0-47e1-84c9-cbbb5af4557c_batchwm.jpg

林風眠故居 黃思雅攝 

敦裕居古樸而自然 

沿著平整的道路走進村裏,可見一座坐南朝北,灰瓦白牆的四合院式附築一橫屋的客家傳統民居,前擁半月形池塘,後枕老虎岩頂山,這便是林風眠青少年時期居住的故居——敦裕居。 

52878814_dc5d8d16-e4e8-4ce2-8bdb-fa6ba2c8ec4c_batchwm.jpg

林風眠故居 丘銳妮攝 

52878814_5d498ba1-9abd-44c9-b02e-e0975fb24707_batchwm.jpg

敦裕居 黃思雅攝 

52878814_1ff58770-1bfb-45ab-915b-ed7ab611cc10_batchwm.JPG

林風眠故居 謝瑤攝 

敦裕居始建於清代,主體建築為平房夯築的土木石結構,天井地板以鵝卵石砌築鋪就而成,門楣上「敦裕居」三字為林風眠的父親林伯恩所書,大門對聯寫著「敦崇禮義,裕蔭裔孫」,整體風格古樸而自然。 

52878814_e7e6d0e7-78b3-43c1-84c1-88d9319eaf5e_batchwm.jpg

林風眠房間 黃思雅攝 

走進林風眠居住過的房間,書桌、衣櫃、掛著蚊帳的傳統木床仿佛都在講述林風眠的少年故事。那時候,他還是出生於貧窮石匠家庭的林鳳鳴,他愛看祖父鑿刻石碑,受父命臨摹《芥子園畫傳》,種下了藝術創作的種子。步入中學時代,他的習作常受老師稱贊,梁伯聰認為他畫得比自己好,常給他打120分。19歲那年,這位客家少年離家西行留學,再也沒有回過故鄉。然而林風眠對家鄉始終懷有深深的惦念,他筆下的故鄉是「片片浮雲處處詩」,他對藝術的追求源於「祖父雕刻石頭的精神」,他的侄女林素玲也說「家裏大大小小的困難,他都盡心盡力地幫忙」。 

52878814_fc21ee87-4302-42a1-84c3-48334274b5e5_batchwm.jpg

林風眠房間 黃思雅攝 

52878814_6b42e273-0779-4920-a6fe-e89daecbc0c3_batchwm.jpg

林風眠使用過的櫃子 丘銳妮攝 

紀念館極具藝術感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風眠故居的後面新建了一座極具藝術感的建築——林風眠紀念館。邁步入館,右側是一長排的階梯,順著臺階往上走,便能看到一大片池塘。「池塘是客家傳統民居建築的要素之一,抬眼望去,那邊的庭院帶有杭州園林的設計風格,映照了林風眠在杭州的歲月;加上林風眠曾留學西洋,二樓便疊加了現代西式設計。」林風眠紀念館工作人員賴梅君告訴記者,該紀念館的設計巧妙融合了林風眠的人生軌跡,是全國唯一一座全方位展示林風眠生平、藝術成就與貢獻的專題紀念館。 

52878814_fde92866-0159-4779-a685-8c46d246fdae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丘銳妮攝 

52878814_a8827355-d068-40b2-b407-134925974901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丘銳妮攝 

沿池塘漫步,黑色瓦片覆蓋廊頂,兩側整齊劃一的細柱不僅起到支撐作用,更構成一個個長方形「畫框」,將整個村落的美景盡收眼底。 

52878814_cbbc2dcb-9e60-45b1-a9b4-dd453c790613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謝瑤攝 

進入展館,林風眠的雕像與吳冠中的評價映入眼簾,吳冠中對這位老師的評價極高:「從東方向西方看,從西方向東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風眠」,由此也可看出林風眠的藝術主張——調和東西。 

52878814_fdafb016-df52-4279-9900-509b624e708e_batchwm.jpg

紀念館中的林風眠雕像 丘銳妮攝 

1919年,林風眠與林文錚、蔡和森等人一同乘坐輪船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先後進入蒂戎國立美術學院、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西方藝術,後受邀遊學德國,遊學期間,改名林風眠,意為「憑風而眠」。 

52878814_11c14105-b402-4473-8255-4d03ef5ed57c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謝瑤攝 

在國外的求學歲月中,林風眠不僅系統地學習了西洋畫法,更深刻體會到東西方藝術在語言與精神上的共通之處,開始大膽嘗試東西調和的路線,提出把東方傳統藝術與西方新風格融為一體的藝術主張。學成歸國後,林風眠又將他的藝術創作理念帶到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央美術學院)、國立藝術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培養了一批足以撐起現代中國美術「半壁江山」的傑出藝術家。 

52878814_a51160f1-0390-49ce-8d70-239118cbd5a6_batchwm.jpg

林風眠受父命臨摹《芥子園畫傳》 丘銳妮攝 

52878814_509e8cca-5285-46b4-9abd-40b6d9c33328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謝瑤攝 

52878814_8f42f390-1e87-4af2-af1f-4ba455fa6da3_batchwm.JPG

林風眠畫作(複制品)謝瑤攝 

52878814_d3246108-4d3c-4881-bc8f-5c8b641c1cd8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展品 謝瑤攝 

展館內,穿過國立藝術院建校之初,林風眠提出的「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東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學術宗旨,便看到四個大字——「為藝術戰」,這是林風眠藝術精神的寫照,而旁邊便是曲折的臺階,暗喻他曲折的人生。祖父疼愛卻失去母親、名滿天下卻半生流離、視畫如命卻兩度失畫……但他從未被擊垮,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讓他在晚年重拾畫筆,積極參與藝術交流活動,努力推動中國藝術的國際化進程。 

52878814_decee721-8a1d-42b1-98dd-2034d2d73002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丘銳妮攝 

52878814_05ca0126-3b39-498a-8466-a07ccfbca2ee_batchwm.jpg

「為藝術戰」丘銳妮攝 

52878814_99474143-b3fc-475a-8d5c-37c26ae6ae2c_batchwm.JPG

林風眠紀念館 謝瑤攝 

值得一提的是,該紀念館不僅有專門的屏幕循環播放林風眠的經典畫作,讓參觀者近距離感受其藝術魅力;還設置了多媒體互動設備,供參觀者深入了解林風眠的生平事跡與藝術成就;並且設置了視頻展廳,播放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讓參觀者更真切地感受林風眠的藝術精神。 

52878814_ad9fc525-8fa0-485b-a48d-23bc6204b55e_batchwm.JPG

紀念館內售賣的紀念品 謝瑤攝 

夕陽漸漸西沉,灑落餘暉照亮紀念館,林風眠的經典畫作被制作成明信片和大小不一的複制品在館內的紀念品店售賣,林風眠的藝術之魂也如不滅的星辰,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發揚下散發光芒。 

文|記者 丘銳妮 實習生 謝瑤 黃思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