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筆陣

【名家說嶺南·江冰】廣東沙灣音樂:從田野調查到曲目創編演奏,光彩照人,傳承創新中後繼有人

来源:羊城晚報-雲上嶺南 作者:江冰 时间:2024年09月27日
分享:

【名家說嶺南·江冰】廣東沙灣音樂:從田野調查到曲目創編演奏,光彩照人,傳承創新中後繼有人

廣東音樂曲藝團與星海音樂學院、番禺區文化館合作,舉辦沙灣何氏「十指琵琶」研討,現場聆聽,如沐春風,受益非淺。

52954273_d606c23b-20cb-4729-989b-acc4dd619d3c.jpg

啟示若清風徐來,概括有三:

何氏音樂源自中原,風格依舊典雅,清中期開始融入西風,「五架頭」出現;

廣東音樂「沙灣概念」上世紀90年代才逐漸形成,也可凸顯廣東近代崛起,後發之勢;

沙灣古老琴譜如何通過整理,呈現出可供現代樂隊演奏的簡譜或五線譜,是傳承創新廣東音樂的有效路徑,也是向大眾傳播的必由之路。

廣東音樂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奏員陳文萃走訪沙灣並創編《雨打芭蕉》等,普及與創新,功不可沒。

星海音樂學院吳迪副教授現場點評,恰到好處;我尤其看重樂隊年輕演奏員每個人簡述體會,彌足珍貴。

在我看來,無論創編曲譜,還是不同樂器演奏合奏,每一步、每一人、每一弦歌,均為嶺南音樂獨特風韻傳承,點點滴滴,匯流成河。

我外行現場聆聽,倍加專心致志,在陌生與熟悉之間,獲得天籟之音般的藝術啟示與美麗享受。

沙灣何氏三傑,清中期後《雨打芭蕉》誕生,依舊維持文人音樂家的典雅風格,到了唱片「黑膠時代」廣東音樂又進入一個新時期,「今鑒」—意在溯源之後有一個借鑒——

主講人陳文萃是廣東音樂曲藝樂團琵琶演奏家,她在沙灣研學多年,頗有心得:

——廣東音樂館氣場獨特,芬芳馥鬱。琵琶歷經二千年,形制初成,傳承與創新依然在路上。

——「十指琵琶」之稱,源於廣東音樂發源地番禺沙灣何氏博眾,因其琴技卓越超群,手法新穎,被譽為「十指琵琶」。

——「十指琵琶」代表著一代藝術家的心血與情懷,更代表著廣東音樂一段曾經輝煌的歷史。其傳承是必然的,其發展是宏遠的。

番禺原文化館長八旬梁謀老叔上臺講述,倍感親切:

沙灣音樂年代久遠,形態記載模糊不清,但精神一以貫之。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採訪50位何氏音樂人,如今均已謝世;搶救傳承創新勢在必行。

激情澎湃、開口即唱的謀叔,前幾日曾贈我《沙灣何氏與廣東音樂》一書,即可見出他的可貴志向與不懈努力。

陳文萃則從類似「武林密籍」的古舊琴譜中找到蛛絲馬跡:

——沙灣何氏沿襲了北方琴法,指法已有文字記載。從史料上看只用八指,但到了何柳堂時已經有所創新,被琴界讚譽為「十指琵琶」。

——沙灣音樂與時俱進,也受到西方音樂影響。廣府人創新求新包容也在此體現。

——我一直堅持所有音樂基調都是與語言密切相關的觀點,語調、音韻是創作一種類音樂的元素和重要支撐,尤其是地方音樂,它是能否有韻味「味道」的重要標誌。

陳文萃在沙灣走訪一年後,創作了琵琶與大鼓演奏的曲子《賽龍奪錦》,2022登上她的個人音樂會。

隨即演奏《賽龍奪錦》創編曲,一琴一鼓,二人合奏。

琵琶者為一黑衣女子,目光迷離,十指尖尖,弦上鳴響金石之音。激越之時,波濤洶湧;舒緩之時,歡快詼諧。

男鼓手配合,以鼓點呼應龍舟節奏,讓琵琶重返龍舟現場。琴聲激越,鼓聲雄渾,相得益彰;節奏鮮明若珠江洶湧澎湃,令人血脈賁張。

邊演奏,邊講解,條分縷析,資訊量頗多,我應接不暇。

陳文萃與吳迪配合,講到轉調,提及樂器,細論守正與創新之艱難。

陳言及目前正在創研一張新琴,適合廣東音樂的曲風演奏,我預感這就是屬於「嶺南的創新」。

陳具體談及《餓馬搖鈴》嘗試探索,從曲譜、演奏到內容、音樂個性上的進入,試圖從典故出發,創編出適合廣東人「淡定從容」的文化個性。

在我看來,陳文萃就是延續沙灣何氏於西方音樂進入後——對中國傳統名曲進行創新性變化的探尋。

雖百年風雲變幻,沙灣何氏「求變」的精神一以貫之。

 

陳文萃講解創編過程後,即親自掌琴與二星海琵琶演奏師生合奏《餓馬搖鈴》,讓聽眾去體會風格的變化。

陳文萃配器二度創作的《岩泉滴水》,也是沙灣音樂代表作。但原譜沒有層次分段,她言,只能一遍一遍地去唱,從音符上去理解如何分配給不同樂器。

說到願景與感悟,陳的感慨萬千:

音樂創作與方言相關,比如用方言讀譜,邊彈邊唱,尤為動人。嶺南音樂三大民系,還有許多音樂資源,我們都應兼顧。

吳迪副教授逐個介紹臺上演奏樂隊——「嶺南音樂傳奇組合」,年輕的演奏員紛紛表示:

——星海學子應成為廣東音樂的傳承人,希望以後以嶺南學子身份向聽眾傳達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的韻味,需要在不斷接觸中去體會琢磨,如此方可把握嶺南風格,傳承廣東音樂。

——作為中阮樂手,我的樂器一開始並沒有進入廣東音樂,我期待一個全新的開始,探索地進入一種傳承發展的系列。

沙灣廣東音樂廳的現場分享總結相當精彩:

——重要的還是進入創作的人,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從創編曲目到各位演奏員從不同樂器去表達,彙編融合方為正道方為大道。

——謀叔言及嶺南文化就怕「食古不化」,必須與時俱進。年輕一代音樂人一直在努力,與時俱進。

此時的我心曠神怡,感受新意滿滿:

古譜到現代曲譜,獨奏到合奏,不同樂器性能能否表達廣東音樂風韻……全是新的探索。

我細細品味思量,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沙灣音樂後繼有人,廣東音樂活力四射。雨打芭蕉,彩雲追月,岩泉滴水,賽龍奪錦。

我的眼前仿佛有無數道光閃爍,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2024-9 廣州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分享:

【名家說嶺南·江冰】廣東沙灣音樂:從田野調查到曲目創編演奏,光彩照人,傳承創新中後繼有人

来源:羊城晚報-雲上嶺南 作者:江冰 时间:2024年09月27日

廣東音樂曲藝團與星海音樂學院、番禺區文化館合作,舉辦沙灣何氏「十指琵琶」研討,現場聆聽,如沐春風,受益非淺。

52954273_d606c23b-20cb-4729-989b-acc4dd619d3c.jpg

啟示若清風徐來,概括有三:

何氏音樂源自中原,風格依舊典雅,清中期開始融入西風,「五架頭」出現;

廣東音樂「沙灣概念」上世紀90年代才逐漸形成,也可凸顯廣東近代崛起,後發之勢;

沙灣古老琴譜如何通過整理,呈現出可供現代樂隊演奏的簡譜或五線譜,是傳承創新廣東音樂的有效路徑,也是向大眾傳播的必由之路。

廣東音樂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奏員陳文萃走訪沙灣並創編《雨打芭蕉》等,普及與創新,功不可沒。

星海音樂學院吳迪副教授現場點評,恰到好處;我尤其看重樂隊年輕演奏員每個人簡述體會,彌足珍貴。

在我看來,無論創編曲譜,還是不同樂器演奏合奏,每一步、每一人、每一弦歌,均為嶺南音樂獨特風韻傳承,點點滴滴,匯流成河。

我外行現場聆聽,倍加專心致志,在陌生與熟悉之間,獲得天籟之音般的藝術啟示與美麗享受。

沙灣何氏三傑,清中期後《雨打芭蕉》誕生,依舊維持文人音樂家的典雅風格,到了唱片「黑膠時代」廣東音樂又進入一個新時期,「今鑒」—意在溯源之後有一個借鑒——

主講人陳文萃是廣東音樂曲藝樂團琵琶演奏家,她在沙灣研學多年,頗有心得:

——廣東音樂館氣場獨特,芬芳馥鬱。琵琶歷經二千年,形制初成,傳承與創新依然在路上。

——「十指琵琶」之稱,源於廣東音樂發源地番禺沙灣何氏博眾,因其琴技卓越超群,手法新穎,被譽為「十指琵琶」。

——「十指琵琶」代表著一代藝術家的心血與情懷,更代表著廣東音樂一段曾經輝煌的歷史。其傳承是必然的,其發展是宏遠的。

番禺原文化館長八旬梁謀老叔上臺講述,倍感親切:

沙灣音樂年代久遠,形態記載模糊不清,但精神一以貫之。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採訪50位何氏音樂人,如今均已謝世;搶救傳承創新勢在必行。

激情澎湃、開口即唱的謀叔,前幾日曾贈我《沙灣何氏與廣東音樂》一書,即可見出他的可貴志向與不懈努力。

陳文萃則從類似「武林密籍」的古舊琴譜中找到蛛絲馬跡:

——沙灣何氏沿襲了北方琴法,指法已有文字記載。從史料上看只用八指,但到了何柳堂時已經有所創新,被琴界讚譽為「十指琵琶」。

——沙灣音樂與時俱進,也受到西方音樂影響。廣府人創新求新包容也在此體現。

——我一直堅持所有音樂基調都是與語言密切相關的觀點,語調、音韻是創作一種類音樂的元素和重要支撐,尤其是地方音樂,它是能否有韻味「味道」的重要標誌。

陳文萃在沙灣走訪一年後,創作了琵琶與大鼓演奏的曲子《賽龍奪錦》,2022登上她的個人音樂會。

隨即演奏《賽龍奪錦》創編曲,一琴一鼓,二人合奏。

琵琶者為一黑衣女子,目光迷離,十指尖尖,弦上鳴響金石之音。激越之時,波濤洶湧;舒緩之時,歡快詼諧。

男鼓手配合,以鼓點呼應龍舟節奏,讓琵琶重返龍舟現場。琴聲激越,鼓聲雄渾,相得益彰;節奏鮮明若珠江洶湧澎湃,令人血脈賁張。

邊演奏,邊講解,條分縷析,資訊量頗多,我應接不暇。

陳文萃與吳迪配合,講到轉調,提及樂器,細論守正與創新之艱難。

陳言及目前正在創研一張新琴,適合廣東音樂的曲風演奏,我預感這就是屬於「嶺南的創新」。

陳具體談及《餓馬搖鈴》嘗試探索,從曲譜、演奏到內容、音樂個性上的進入,試圖從典故出發,創編出適合廣東人「淡定從容」的文化個性。

在我看來,陳文萃就是延續沙灣何氏於西方音樂進入後——對中國傳統名曲進行創新性變化的探尋。

雖百年風雲變幻,沙灣何氏「求變」的精神一以貫之。

 

陳文萃講解創編過程後,即親自掌琴與二星海琵琶演奏師生合奏《餓馬搖鈴》,讓聽眾去體會風格的變化。

陳文萃配器二度創作的《岩泉滴水》,也是沙灣音樂代表作。但原譜沒有層次分段,她言,只能一遍一遍地去唱,從音符上去理解如何分配給不同樂器。

說到願景與感悟,陳的感慨萬千:

音樂創作與方言相關,比如用方言讀譜,邊彈邊唱,尤為動人。嶺南音樂三大民系,還有許多音樂資源,我們都應兼顧。

吳迪副教授逐個介紹臺上演奏樂隊——「嶺南音樂傳奇組合」,年輕的演奏員紛紛表示:

——星海學子應成為廣東音樂的傳承人,希望以後以嶺南學子身份向聽眾傳達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的韻味,需要在不斷接觸中去體會琢磨,如此方可把握嶺南風格,傳承廣東音樂。

——作為中阮樂手,我的樂器一開始並沒有進入廣東音樂,我期待一個全新的開始,探索地進入一種傳承發展的系列。

沙灣廣東音樂廳的現場分享總結相當精彩:

——重要的還是進入創作的人,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從創編曲目到各位演奏員從不同樂器去表達,彙編融合方為正道方為大道。

——謀叔言及嶺南文化就怕「食古不化」,必須與時俱進。年輕一代音樂人一直在努力,與時俱進。

此時的我心曠神怡,感受新意滿滿:

古譜到現代曲譜,獨奏到合奏,不同樂器性能能否表達廣東音樂風韻……全是新的探索。

我細細品味思量,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沙灣音樂後繼有人,廣東音樂活力四射。雨打芭蕉,彩雲追月,岩泉滴水,賽龍奪錦。

我的眼前仿佛有無數道光閃爍,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2024-9 廣州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