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母親節追憶|嚴婆田:客家古村的女性崇拜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分享:

母親節追憶|嚴婆田:客家古村的女性崇拜

歲至五月,柔美的康乃馨隨風綻放,念母之情隨之彌深。於此際,思緒常牽引至那些於歷史長河中鐫刻下不凡印記的女性,她們或彪炳史冊,或於鄉土間默然耕耘,共同織就了母性光輝的經緯。

在閩西客家腹地,長汀南山鎮北隅,坐落着一座名為嚴婆田的古村,它並非以赫赫戰功或文人墨客名世,卻以一種獨特而深沈的「女性崇拜」,成為客家文化中一抹溫潤而耀眼的存在。

bf4f6a6d-d738-490c-a9b9-1046f124031d.jpeg

嚴婆田,古稱「堯和田」。據村中世代相傳及地方文獻所載,其獨特的女性文化據民間傳說可追溯至元末。彼時,林氏先祖林友成攜其兩位夫人——相傳為塗氏與楊氏——篳路藍縷,於此開基。在那個動蕩與開創並存的年代,兩位夫人秉持客家女性之堅韌與賢德,輔佐夫婿,教養子嗣,協力中興家業。她們的德行操守,不僅贏得了族人的敬佩,更隨着歲月的沈澱,逐漸升華為一種精神象征。

後人將其神格化為「嚴婆玉神」,立「嚴慈宮」虔誠供奉,香火綿延至今。村中至今流傳的古語:「嚴婆嚴婆,無婆無着落,莫嫌嚴婆嚴,肇始嚴婆田,聽句嚴婆言,根深葉茂萬萬年」,便是這份敬仰與依賴最樸素的表達。

e8bcf625-1d04-49a0-bccf-bac60cf83672.jpeg

9bb5090ea976aa738194f39e0f797c00.jpeg

嚴婆田的現象,並非孤立。放眼波瀾壯闊的客家歷史,女性始終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客家族群自中原數度南遷,顛沛流離,墾荒辟土,其間艱辛非常。在漫長的遷徙與定居過程中,客家男性或因生計遠赴他鄉,或因族群事務奔波在外,家庭的重擔與繁重的農耕勞作,便更多地落在了女性的肩上。

史載客家婦女不事纏足,擁有「天足」,故能與男子一同參與田間勞作,開山掘井,建設家園。她們的勤勉、剛毅與卓越的持家能力,不僅是家庭的基石,更是客家文化得以傳承、族群得以延續的重要保障。這種獨特的社會分工與生活實踐,使得客家女性在家庭乃至社會中,往往享有相對較高的實際地位和話語權。

fe9cfcaf34b54cc0900813c034d70abb.jpeg

11.jpeg

這份源於生活實踐的敬重,在嚴婆田村得到了集中的體現與升華,凝結為傳世的家風家訓瑰寶——《嚴婆教化經》。此經並非鴻篇巨製,卻以其質樸的語言和深刻的哲理,規範着族人的言行。

其中尤為引人深思的,是其所倡導的「三重」觀念:「重母」、「重妻」、「重女」。在等級森嚴、男權主導的封建社會,「重母」尚在傳統孝道範疇之內,而明確提出「重妻」,視之為「有妻方才有家、方是立業根本」,並將「重女」——認為「女兒乃天上星宿所化、有女兒才能贏得『家身重』」——提升到關乎家庭聲望的高度,這無疑是對女性價值的深刻洞察與高度肯定,閃耀着超越時代的人文光芒。

走進嚴婆田,這種對女性的尊崇彌散在村落的每一個角落。嚴慈宮內,「女儀萬方」的匾額高懸,所供奉的嚴婆玉神神像,據載一手執書卷,象征智慧與教化;一手握利劍,寓意守護與決斷。宮內楹聯「兩手執書劍崇文示武,一心建家園教子相夫」,更是將客家女性理想化的人格描摹得淋漓盡致。而嚴福庵門前那副「嚴為律戒播定三世福,婆奉儀馨自開九重天」的對聯,亦將「嚴」之教化與「婆」之馨德巧妙融合,闡釋着村莊信仰的核心。

這份信仰並非靜止的緬懷,而是鮮活地融入了村民的歲時節俗之中。尤以每年農歷三月十八的「嚴婆誕」祭祀活動最為隆重。屆時,村中舉行盛大的巡遊儀式,嚴婆神像在旗幡簇擁、鼓樂齊鳴中巡安社境,男女老少虔誠隨行;嚴慈宮內則香煙繚繞,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將對先祖母的感念與祈福,化作莊嚴而熱忱的集體禮敬。這不僅是對嚴婆懿德的年度紀念,更是村莊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展現,使得這份獨特的女性崇拜充滿了生活的溫度與真實的質感。

d65ea3be-3524-4708-aeb1-2cb8774320b8.jpeg

此外,村中尚存嚴婆故居(林氏宗祠)、女兒墻(女長城)等諸多與女性文化相關的古建遺跡,以及獨特的口傳故事,共同構成了嚴婆田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景觀。這些不僅僅是歷史的遺存,更是客家女性精神代代相傳的生動載體。

值此母親佳節,重溫嚴婆田的故事,我們仿佛能觸摸到歷史深處客家母親們溫厚而堅實的臂膀。她們的智慧,她們的辛勞,她們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卓越貢獻,通過嚴婆田這一獨特的文化樣本得以彰顯和傳承。這不僅是對一段地域文化的探尋,更是對那份深植於客家乃至中華文化血脈中母性力量的再度禮贊。嚴婆田村所傳承的,不僅是鄉土的記憶,更是一種跨越時空,啟迪今人的精神遺產。它提醒我們,在每一個平凡或不平凡的時代,女性的智慧、堅韌與慈愛,都是推動社會前行不可或缺的溫暖力量。

圖源:網絡

分享:

母親節追憶|嚴婆田:客家古村的女性崇拜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5月11日

歲至五月,柔美的康乃馨隨風綻放,念母之情隨之彌深。於此際,思緒常牽引至那些於歷史長河中鐫刻下不凡印記的女性,她們或彪炳史冊,或於鄉土間默然耕耘,共同織就了母性光輝的經緯。

在閩西客家腹地,長汀南山鎮北隅,坐落着一座名為嚴婆田的古村,它並非以赫赫戰功或文人墨客名世,卻以一種獨特而深沈的「女性崇拜」,成為客家文化中一抹溫潤而耀眼的存在。

bf4f6a6d-d738-490c-a9b9-1046f124031d.jpeg

嚴婆田,古稱「堯和田」。據村中世代相傳及地方文獻所載,其獨特的女性文化據民間傳說可追溯至元末。彼時,林氏先祖林友成攜其兩位夫人——相傳為塗氏與楊氏——篳路藍縷,於此開基。在那個動蕩與開創並存的年代,兩位夫人秉持客家女性之堅韌與賢德,輔佐夫婿,教養子嗣,協力中興家業。她們的德行操守,不僅贏得了族人的敬佩,更隨着歲月的沈澱,逐漸升華為一種精神象征。

後人將其神格化為「嚴婆玉神」,立「嚴慈宮」虔誠供奉,香火綿延至今。村中至今流傳的古語:「嚴婆嚴婆,無婆無着落,莫嫌嚴婆嚴,肇始嚴婆田,聽句嚴婆言,根深葉茂萬萬年」,便是這份敬仰與依賴最樸素的表達。

e8bcf625-1d04-49a0-bccf-bac60cf83672.jpeg

9bb5090ea976aa738194f39e0f797c00.jpeg

嚴婆田的現象,並非孤立。放眼波瀾壯闊的客家歷史,女性始終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客家族群自中原數度南遷,顛沛流離,墾荒辟土,其間艱辛非常。在漫長的遷徙與定居過程中,客家男性或因生計遠赴他鄉,或因族群事務奔波在外,家庭的重擔與繁重的農耕勞作,便更多地落在了女性的肩上。

史載客家婦女不事纏足,擁有「天足」,故能與男子一同參與田間勞作,開山掘井,建設家園。她們的勤勉、剛毅與卓越的持家能力,不僅是家庭的基石,更是客家文化得以傳承、族群得以延續的重要保障。這種獨特的社會分工與生活實踐,使得客家女性在家庭乃至社會中,往往享有相對較高的實際地位和話語權。

fe9cfcaf34b54cc0900813c034d70abb.jpeg

11.jpeg

這份源於生活實踐的敬重,在嚴婆田村得到了集中的體現與升華,凝結為傳世的家風家訓瑰寶——《嚴婆教化經》。此經並非鴻篇巨製,卻以其質樸的語言和深刻的哲理,規範着族人的言行。

其中尤為引人深思的,是其所倡導的「三重」觀念:「重母」、「重妻」、「重女」。在等級森嚴、男權主導的封建社會,「重母」尚在傳統孝道範疇之內,而明確提出「重妻」,視之為「有妻方才有家、方是立業根本」,並將「重女」——認為「女兒乃天上星宿所化、有女兒才能贏得『家身重』」——提升到關乎家庭聲望的高度,這無疑是對女性價值的深刻洞察與高度肯定,閃耀着超越時代的人文光芒。

走進嚴婆田,這種對女性的尊崇彌散在村落的每一個角落。嚴慈宮內,「女儀萬方」的匾額高懸,所供奉的嚴婆玉神神像,據載一手執書卷,象征智慧與教化;一手握利劍,寓意守護與決斷。宮內楹聯「兩手執書劍崇文示武,一心建家園教子相夫」,更是將客家女性理想化的人格描摹得淋漓盡致。而嚴福庵門前那副「嚴為律戒播定三世福,婆奉儀馨自開九重天」的對聯,亦將「嚴」之教化與「婆」之馨德巧妙融合,闡釋着村莊信仰的核心。

這份信仰並非靜止的緬懷,而是鮮活地融入了村民的歲時節俗之中。尤以每年農歷三月十八的「嚴婆誕」祭祀活動最為隆重。屆時,村中舉行盛大的巡遊儀式,嚴婆神像在旗幡簇擁、鼓樂齊鳴中巡安社境,男女老少虔誠隨行;嚴慈宮內則香煙繚繞,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將對先祖母的感念與祈福,化作莊嚴而熱忱的集體禮敬。這不僅是對嚴婆懿德的年度紀念,更是村莊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展現,使得這份獨特的女性崇拜充滿了生活的溫度與真實的質感。

d65ea3be-3524-4708-aeb1-2cb8774320b8.jpeg

此外,村中尚存嚴婆故居(林氏宗祠)、女兒墻(女長城)等諸多與女性文化相關的古建遺跡,以及獨特的口傳故事,共同構成了嚴婆田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景觀。這些不僅僅是歷史的遺存,更是客家女性精神代代相傳的生動載體。

值此母親佳節,重溫嚴婆田的故事,我們仿佛能觸摸到歷史深處客家母親們溫厚而堅實的臂膀。她們的智慧,她們的辛勞,她們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卓越貢獻,通過嚴婆田這一獨特的文化樣本得以彰顯和傳承。這不僅是對一段地域文化的探尋,更是對那份深植於客家乃至中華文化血脈中母性力量的再度禮贊。嚴婆田村所傳承的,不僅是鄉土的記憶,更是一種跨越時空,啟迪今人的精神遺產。它提醒我們,在每一個平凡或不平凡的時代,女性的智慧、堅韌與慈愛,都是推動社會前行不可或缺的溫暖力量。

圖源:網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