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客家後生|首富張一鳴與他的千億算法帝國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6月29日
分享:

客家後生|首富張一鳴與他的千億算法帝國

1.jpeg

2025年6月24日,當《新財富》雜誌發布其年度「500創富榜」時,一個名字的出現不僅標誌着榜首的更叠,更象征着一個時代的範式轉移。42歲的張一鳴,以高達4815.7億元人民幣的股權估值,首次問鼎中國首富寶座。這位字節跳動的創始人,取代了蟬聯四屆榜首的鍾睒睒,後者的財富在過去一年中蒸發了近千億元。這一變化並非孤例,包括《胡潤全球富豪榜》和《福布斯》在內的多個權威榜單,盡管在具體估值上略有差異,但都一致確認了張一鳴在中國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地位。

這次權杖交接的背後,是席卷全球的經濟結構重塑浪潮。2025年的財富榜單,其核心敘事由一個關鍵詞主導:人工智能(AI)。AI已成為財富創造的「核心引擎」,徹底改寫了榜單前十的格局。TMT(科技、媒體和通信)行業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貢獻了榜單中110位企業家和高達3.34萬億元的總財富,成為無可爭議的第一創富賽道。

張一鳴的登頂,正是這股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算法與數據,已取代傳統實業,成為價值創造的終極源泉。

代碼構築的千億王國

在探究張一鳴成功的文化根源之前,必須首先理解其財富的實體——一個建立在代碼、數據和全球用戶網絡之上的龐大科技帝國。

1、中國財富版圖的新重心

張一鳴的登頂並非一次簡單的個人財富增長,而是中國經濟力量結構性變遷的縮影。數據顯示,他的財富在一年內從3402億元(排名第三)飆升至4815.7億元,而前首富、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的財富則縮水近千億,降至第二位。

這一「一升一降」的背後,是兩種商業模式的興衰叠代。以瓶裝水為代表的消費品巨頭,其增長依賴於品牌、渠道和規模化的物理生產;而以字節跳動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其價值則源於無形的算法、龐大的數據和網絡效應。2025年的創富榜清晰地揭示了這一趨勢:前十名中,充斥着來自TMT和AI領域的企業家,如騰訊的馬化騰、阿裏巴巴的馬雲,以及憑借大模型異軍突起的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

這標誌着中國經濟的重心,正不可逆轉地從資源消耗型和傳統消費型,轉向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創新型。財富的源泉,已從物理世界的大規模生產,轉移到數字世界的智能分發。

2、字節跳動:AI驅動的超級巨艦

張一鳴的巨額財富,絕大部分源於其持有的字節跳動約21%的股權。而字節跳動的驚人估值,則直接建立在其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之上。尤其是在AI原生應用領域,字節跳動展現了強大的產品孵化和市場滲透能力。

旗下AI應用矩陣,包括「豆包」、「即夢」、「豆包愛學」等,均已躋身中國市場月活躍用戶數前十的行列,其中「豆包」的月活用戶更是高達1.16億,成為推動公司估值持續攀升的核心動力。

字節跳動成功的核心,是其世界頂級的推薦算法。這一系統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標簽匹配」,它通過深度學習模型(如Wide&Deep模型),實時分析用戶在平台上的每一個微小行為——點擊、停留時長、點贊、評論、轉發、收藏乃至滑動速度,從而構建出極其復雜和精準的用戶興趣圖譜。

這個系統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向用戶展示他們已經喜歡的內容,而是通過多目標建模,不斷探索用戶潛在的、甚至連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興趣邊界,從而創造出一種「信息找人」的、幾乎無限沈浸的內容消費體驗。

這一最初在新聞應用「今日頭條」上得到驗證,並在短視頻應用「抖音」上發揮到極致的算法能力,如今已成為字節跳動向更廣闊領域擴張的底層基礎設施。公司不僅將其應用於新一代的生成式AI工具,更通過「火山引擎」(Volcano Engine)這一企業級技術服務平台,將包括推薦算法、數據分析在內的核心技術能力開放給其他企業,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展現了其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延伸的巨大野心。

3、TikTok:一次現代版的「過番出海」

如果說AI算法是字節跳動的內在心臟,那麽TikTok的全球化成功就是其伸向世界的有力臂膀。作為首個真正意義上突破文化壁壘、風靡全球的中國互聯網應用,TikTok是支撐字節跳動萬億估值的關鍵支柱。它是第一個全球下載量突破30億次的非Facebook系應用,並且僅用四年時間就達到了10億月活躍用戶,其增長速度遠超所有前輩。

TikTok的全球化戰略被精煉地概括為「產品全球化,內容本土化」(Product Globalization, Content Localization)。這意味着,其核心的產品形態(單列沈浸式滑動)和推薦算法在全球保持一致,但在內容生態、社區運營、市場推廣和商業模式上,則進行了深度的本地化改造。公司在世界各地設立辦公室,雇傭本地化團隊,與當地創作者深度合作,並嚴格遵守各國法律法規,甚至在多地建立數據中心以實現用戶數據的本地化存儲。

這種全球擴張的模式,與歷史上客家人「過番出海」(指遠赴南洋等地謀生)的遷徙史形成了驚人的文化互文。它不僅僅是一個比喻,更是一種戰略上的相似。歷史上的客家先民,正是憑借着強大的適應能力,在異國他鄉紮根、融入當地社會,並最終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網絡。TikTok的成功,同樣依賴於這種深入骨髓的適應與融合能力,它讓一個源自中國的應用,能夠在美國、日本、東南亞、中東等文化迥異的市場中,顯得如此「地道」和「原生」。

更深層次地看,字節跳動的AI技術與其全球化戰略之間存在着一種強大的共生關系。推薦算法的核心是學習用戶行為信號,這些信號在很大程度上是跨越語言和文化普適的,這使得其技術具備了天然的全球可擴展性。反過來,來自全球數億用戶的海量、多元化數據,又為AI模型提供了最豐富、最優質的「養料」,使其不斷叠代、愈發智能。全球化為AI提供了數據,AI為全球化提供了引擎,這個強大的飛輪效應,構成了字節跳動難以被復製的核心競爭壁壘。

要理解一個帝國的崛起,必須回溯其締造者的歷程。

張一鳴的個人成長軌跡,充滿了堅韌、專註和對技術近乎信仰般的追求。1983年,張一鳴出生於福建省龍巖市,這裏是中國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的家庭背景,仿佛是客家傳統價值觀在現代社會的一次精準投射。父親在市科委工作,母親是一名護士。

幼時張一鳴格外喜歡閱讀父親帶回家的科技雜誌,並且對電子產品耳濡目染。在1990年代的中國小城,計算機尚屬稀罕之物,但來自父親的科技啟蒙,無疑為他埋下了探索技術世界的第一顆種子。

進入南開大學後,張一鳴的「技術宅」特質得到了盡情釋放。他選擇了軟件工程專業,並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三件事上:寫代碼、讀書和修電腦 。據傳,由於當時專業書籍價格昂貴,他曾手抄整本艱深的《TCP/IP協議詳解》。

大學生活對張一鳴性格的塑造至關重要。他後來在一次演講中坦言,正是大學期間那段略顯「寂寞」的時光,給了他人生中最安靜的閱讀和思考時間,並由此磨練出了最重要的品質之一:耐心。他學會了如何獨處,如何基於長期思考做出判斷,而不被短期因素所幹擾。這種耐心,讓他能夠「等待你設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發生」,這對於周期漫長、充滿不確定性的創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素質。

這段時期,他還因為幫女同學修電腦而結識了後來的妻子,也因為共同的技術愛好結交了一批日後的創業夥伴。他在校園BBS的技術維護工作中,不僅鍛煉了編程能力,更讓他對信息流動和社區生態有了深刻的理解,為日後創立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模式埋下了伏筆。

連續創業之路:「敢闖敢拼」的冒險精神

張一鳴的職業生涯,是一部典型的連續創業史。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參與或創立了協同辦公系統、酷訊、飯否和九九房等多個項目。他甚至曾在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微軟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很快就因為覺得工作「無聊」、缺乏挑戰而選擇離開。這段經歷清晰地揭示了他性格中不安分的一面——他追求的不是安穩,而是解決更大、更難問題的成就感。

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在2012年創立字節跳動時達到了頂峰。當時,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尚在起步階段,新聞資訊領域由新浪、搜狐等傳統門戶網站牢牢把控,其核心是「編輯推薦」模式。張一鳴卻基於對未來的判斷,做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逆向押註:他堅信,在移動時代,個性化的「算法推薦」將取代人工編輯,成為信息分發的終極解決方案。

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是一場巨大的冒險。他帶領團隊,在沒有采編人員的情況下,從零開始構建一個純粹依靠技術驅動的內容平台,這與整個行業的傳統智慧背道而馳。

在張一鳴的成長和創業歷程中,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是對「捷徑」的警惕和拒絕。他離開微軟的舒適區,是一種對安逸捷徑的拒絕。在今日頭條發展早期,面對巨頭提出的天價並購誘惑,他思考了一周後毅然拒絕。他認為,過早接受投資並「站隊」,雖然能帶來短期業務的飛速增長,但會損害公司的長遠獨立性。他後來在公司內部講話中也反復強調,要「不依賴捷徑,少用杠桿」,並警惕隨便把「All In」掛在嘴邊的做法,因為那往往意味着放棄深度思考,選擇了一種思想上的懶惰。這種對長期主義的堅守和對浮躁心態的摒棄,並非簡單的商業策略,而是一種根植於其價值觀深處的哲學。

同時,字節跳動將企業精神內化為「始終創業」,要求全體員工無論公司發展到何種規模,都要保持創業第一天的心態,警惕自滿,持續創新。

與許多高調張揚的企業家不同,張一鳴以其極度的低調、內向和不喜社交而聞名。他極少接受媒體采訪,將幾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產品和公司戰略的思考中,體現了典型的重實幹、輕虛名的務實作風。

他於2021年發表的題為《平常心》的內部演講,是其務實哲學的集大成體現。在這篇演講中,他告誡團隊要警惕因業務快速增長而帶來的興奮和焦慮,不要被外界的贊譽或批評所左右,要以一種冷靜、客觀、平常的心態去面對成功與失敗。他認為,只有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對事物進行不失真的觀察,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這種對情緒化決策的排斥和對客觀理性的極致追求,正是「務實」精神的內核。

字節跳動以數據驅動決策的文化,是「務實」理念的製度化保障。在公司內部,一個決策的正確與否,更多地取決於數據和邏輯的支持,而非決策者的職位或聲望。這種扁平、高效、去中心化的組織方式,其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信息傳遞中的損耗和扭曲,確保整個組織能夠像一台精密的機器一樣,基於事實高效運轉。

中國企業家精神的新範式

張一鳴的崛起,標誌着一種新型中國企業家範式的確立。他不同於依靠房地產和土地紅利崛起的「地產大亨」,也不同於受益於全球化分工的「製造業巨頭」。他代表的是21世紀的中國企業家形象:技術驅動、全球視野,其核心競爭力來自於智力資本,而非實物資本或政治資本。

他的成功故事預示着,隨着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化轉型,未來的商業領袖將更多地出自技術和創新領域。他們成功的關鍵,將不再是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而是創造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分享:

客家後生|首富張一鳴與他的千億算法帝國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6月29日

1.jpeg

2025年6月24日,當《新財富》雜誌發布其年度「500創富榜」時,一個名字的出現不僅標誌着榜首的更叠,更象征着一個時代的範式轉移。42歲的張一鳴,以高達4815.7億元人民幣的股權估值,首次問鼎中國首富寶座。這位字節跳動的創始人,取代了蟬聯四屆榜首的鍾睒睒,後者的財富在過去一年中蒸發了近千億元。這一變化並非孤例,包括《胡潤全球富豪榜》和《福布斯》在內的多個權威榜單,盡管在具體估值上略有差異,但都一致確認了張一鳴在中國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地位。

這次權杖交接的背後,是席卷全球的經濟結構重塑浪潮。2025年的財富榜單,其核心敘事由一個關鍵詞主導:人工智能(AI)。AI已成為財富創造的「核心引擎」,徹底改寫了榜單前十的格局。TMT(科技、媒體和通信)行業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貢獻了榜單中110位企業家和高達3.34萬億元的總財富,成為無可爭議的第一創富賽道。

張一鳴的登頂,正是這股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算法與數據,已取代傳統實業,成為價值創造的終極源泉。

代碼構築的千億王國

在探究張一鳴成功的文化根源之前,必須首先理解其財富的實體——一個建立在代碼、數據和全球用戶網絡之上的龐大科技帝國。

1、中國財富版圖的新重心

張一鳴的登頂並非一次簡單的個人財富增長,而是中國經濟力量結構性變遷的縮影。數據顯示,他的財富在一年內從3402億元(排名第三)飆升至4815.7億元,而前首富、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的財富則縮水近千億,降至第二位。

這一「一升一降」的背後,是兩種商業模式的興衰叠代。以瓶裝水為代表的消費品巨頭,其增長依賴於品牌、渠道和規模化的物理生產;而以字節跳動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其價值則源於無形的算法、龐大的數據和網絡效應。2025年的創富榜清晰地揭示了這一趨勢:前十名中,充斥着來自TMT和AI領域的企業家,如騰訊的馬化騰、阿裏巴巴的馬雲,以及憑借大模型異軍突起的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

這標誌着中國經濟的重心,正不可逆轉地從資源消耗型和傳統消費型,轉向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創新型。財富的源泉,已從物理世界的大規模生產,轉移到數字世界的智能分發。

2、字節跳動:AI驅動的超級巨艦

張一鳴的巨額財富,絕大部分源於其持有的字節跳動約21%的股權。而字節跳動的驚人估值,則直接建立在其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之上。尤其是在AI原生應用領域,字節跳動展現了強大的產品孵化和市場滲透能力。

旗下AI應用矩陣,包括「豆包」、「即夢」、「豆包愛學」等,均已躋身中國市場月活躍用戶數前十的行列,其中「豆包」的月活用戶更是高達1.16億,成為推動公司估值持續攀升的核心動力。

字節跳動成功的核心,是其世界頂級的推薦算法。這一系統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標簽匹配」,它通過深度學習模型(如Wide&Deep模型),實時分析用戶在平台上的每一個微小行為——點擊、停留時長、點贊、評論、轉發、收藏乃至滑動速度,從而構建出極其復雜和精準的用戶興趣圖譜。

這個系統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向用戶展示他們已經喜歡的內容,而是通過多目標建模,不斷探索用戶潛在的、甚至連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興趣邊界,從而創造出一種「信息找人」的、幾乎無限沈浸的內容消費體驗。

這一最初在新聞應用「今日頭條」上得到驗證,並在短視頻應用「抖音」上發揮到極致的算法能力,如今已成為字節跳動向更廣闊領域擴張的底層基礎設施。公司不僅將其應用於新一代的生成式AI工具,更通過「火山引擎」(Volcano Engine)這一企業級技術服務平台,將包括推薦算法、數據分析在內的核心技術能力開放給其他企業,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展現了其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延伸的巨大野心。

3、TikTok:一次現代版的「過番出海」

如果說AI算法是字節跳動的內在心臟,那麽TikTok的全球化成功就是其伸向世界的有力臂膀。作為首個真正意義上突破文化壁壘、風靡全球的中國互聯網應用,TikTok是支撐字節跳動萬億估值的關鍵支柱。它是第一個全球下載量突破30億次的非Facebook系應用,並且僅用四年時間就達到了10億月活躍用戶,其增長速度遠超所有前輩。

TikTok的全球化戰略被精煉地概括為「產品全球化,內容本土化」(Product Globalization, Content Localization)。這意味着,其核心的產品形態(單列沈浸式滑動)和推薦算法在全球保持一致,但在內容生態、社區運營、市場推廣和商業模式上,則進行了深度的本地化改造。公司在世界各地設立辦公室,雇傭本地化團隊,與當地創作者深度合作,並嚴格遵守各國法律法規,甚至在多地建立數據中心以實現用戶數據的本地化存儲。

這種全球擴張的模式,與歷史上客家人「過番出海」(指遠赴南洋等地謀生)的遷徙史形成了驚人的文化互文。它不僅僅是一個比喻,更是一種戰略上的相似。歷史上的客家先民,正是憑借着強大的適應能力,在異國他鄉紮根、融入當地社會,並最終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網絡。TikTok的成功,同樣依賴於這種深入骨髓的適應與融合能力,它讓一個源自中國的應用,能夠在美國、日本、東南亞、中東等文化迥異的市場中,顯得如此「地道」和「原生」。

更深層次地看,字節跳動的AI技術與其全球化戰略之間存在着一種強大的共生關系。推薦算法的核心是學習用戶行為信號,這些信號在很大程度上是跨越語言和文化普適的,這使得其技術具備了天然的全球可擴展性。反過來,來自全球數億用戶的海量、多元化數據,又為AI模型提供了最豐富、最優質的「養料」,使其不斷叠代、愈發智能。全球化為AI提供了數據,AI為全球化提供了引擎,這個強大的飛輪效應,構成了字節跳動難以被復製的核心競爭壁壘。

要理解一個帝國的崛起,必須回溯其締造者的歷程。

張一鳴的個人成長軌跡,充滿了堅韌、專註和對技術近乎信仰般的追求。1983年,張一鳴出生於福建省龍巖市,這裏是中國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的家庭背景,仿佛是客家傳統價值觀在現代社會的一次精準投射。父親在市科委工作,母親是一名護士。

幼時張一鳴格外喜歡閱讀父親帶回家的科技雜誌,並且對電子產品耳濡目染。在1990年代的中國小城,計算機尚屬稀罕之物,但來自父親的科技啟蒙,無疑為他埋下了探索技術世界的第一顆種子。

進入南開大學後,張一鳴的「技術宅」特質得到了盡情釋放。他選擇了軟件工程專業,並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三件事上:寫代碼、讀書和修電腦 。據傳,由於當時專業書籍價格昂貴,他曾手抄整本艱深的《TCP/IP協議詳解》。

大學生活對張一鳴性格的塑造至關重要。他後來在一次演講中坦言,正是大學期間那段略顯「寂寞」的時光,給了他人生中最安靜的閱讀和思考時間,並由此磨練出了最重要的品質之一:耐心。他學會了如何獨處,如何基於長期思考做出判斷,而不被短期因素所幹擾。這種耐心,讓他能夠「等待你設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發生」,這對於周期漫長、充滿不確定性的創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素質。

這段時期,他還因為幫女同學修電腦而結識了後來的妻子,也因為共同的技術愛好結交了一批日後的創業夥伴。他在校園BBS的技術維護工作中,不僅鍛煉了編程能力,更讓他對信息流動和社區生態有了深刻的理解,為日後創立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模式埋下了伏筆。

連續創業之路:「敢闖敢拼」的冒險精神

張一鳴的職業生涯,是一部典型的連續創業史。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參與或創立了協同辦公系統、酷訊、飯否和九九房等多個項目。他甚至曾在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微軟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很快就因為覺得工作「無聊」、缺乏挑戰而選擇離開。這段經歷清晰地揭示了他性格中不安分的一面——他追求的不是安穩,而是解決更大、更難問題的成就感。

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在2012年創立字節跳動時達到了頂峰。當時,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尚在起步階段,新聞資訊領域由新浪、搜狐等傳統門戶網站牢牢把控,其核心是「編輯推薦」模式。張一鳴卻基於對未來的判斷,做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逆向押註:他堅信,在移動時代,個性化的「算法推薦」將取代人工編輯,成為信息分發的終極解決方案。

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是一場巨大的冒險。他帶領團隊,在沒有采編人員的情況下,從零開始構建一個純粹依靠技術驅動的內容平台,這與整個行業的傳統智慧背道而馳。

在張一鳴的成長和創業歷程中,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是對「捷徑」的警惕和拒絕。他離開微軟的舒適區,是一種對安逸捷徑的拒絕。在今日頭條發展早期,面對巨頭提出的天價並購誘惑,他思考了一周後毅然拒絕。他認為,過早接受投資並「站隊」,雖然能帶來短期業務的飛速增長,但會損害公司的長遠獨立性。他後來在公司內部講話中也反復強調,要「不依賴捷徑,少用杠桿」,並警惕隨便把「All In」掛在嘴邊的做法,因為那往往意味着放棄深度思考,選擇了一種思想上的懶惰。這種對長期主義的堅守和對浮躁心態的摒棄,並非簡單的商業策略,而是一種根植於其價值觀深處的哲學。

同時,字節跳動將企業精神內化為「始終創業」,要求全體員工無論公司發展到何種規模,都要保持創業第一天的心態,警惕自滿,持續創新。

與許多高調張揚的企業家不同,張一鳴以其極度的低調、內向和不喜社交而聞名。他極少接受媒體采訪,將幾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產品和公司戰略的思考中,體現了典型的重實幹、輕虛名的務實作風。

他於2021年發表的題為《平常心》的內部演講,是其務實哲學的集大成體現。在這篇演講中,他告誡團隊要警惕因業務快速增長而帶來的興奮和焦慮,不要被外界的贊譽或批評所左右,要以一種冷靜、客觀、平常的心態去面對成功與失敗。他認為,只有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對事物進行不失真的觀察,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這種對情緒化決策的排斥和對客觀理性的極致追求,正是「務實」精神的內核。

字節跳動以數據驅動決策的文化,是「務實」理念的製度化保障。在公司內部,一個決策的正確與否,更多地取決於數據和邏輯的支持,而非決策者的職位或聲望。這種扁平、高效、去中心化的組織方式,其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信息傳遞中的損耗和扭曲,確保整個組織能夠像一台精密的機器一樣,基於事實高效運轉。

中國企業家精神的新範式

張一鳴的崛起,標誌着一種新型中國企業家範式的確立。他不同於依靠房地產和土地紅利崛起的「地產大亨」,也不同於受益於全球化分工的「製造業巨頭」。他代表的是21世紀的中國企業家形象:技術驅動、全球視野,其核心競爭力來自於智力資本,而非實物資本或政治資本。

他的成功故事預示着,隨着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化轉型,未來的商業領袖將更多地出自技術和創新領域。他們成功的關鍵,將不再是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而是創造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