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日入伏迎高溫 今歲三伏僅三十天
【導語】 俗語有云「熱在三伏」,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節即將到來。今年的三伏天將於七月二十日正式開啟,且是近十年罕見的三十天「縮短版」。專家提醒,市民在防暑降溫的同時,亦可把握這段陽氣最盛的日子,順應傳統智慧,進行「冬病夏治」的養生調理。
隨着夏至已過,傳統曆法中標誌著酷暑的「三伏天」亦提上日程。根據推算,今年的三伏將於七月二十日入伏,至八月十八日出伏,共計三十天。相較於近年常見的四十天「超長版」,今年的伏期明顯縮短,但並不意味着炎熱程度會減弱。
古人智慧:庚日定伏期
三伏天的計算並非依據公曆或農曆的固定日期,而是由節氣與干支紀日法相結合的古老智慧所決定。所謂「夏至三庚便數伏」,即從夏至日開始,數到第三個「庚」日,便是初伏的開始。末伏則是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始。由於庚日每十天出現一次,而夏至與立秋的日期每年略有不同,導致中伏的長度時而十天,時而二十天,進而決定了三伏天的總長度是三十天還是四十天。
從文化角度看,「伏」字意為「伏藏」。古人以五行學說解釋季節更替,夏屬火,秋屬金,金畏火。立秋後,金氣漸長,但夏日餘威尚存,金氣被迫「伏藏」,故稱之為「伏」。這段時間地表積累的熱量達到頂峰,天氣酷熱難耐。
順時養生:「冬病夏治」正當時
三伏天不僅是需要防暑的「苦夏」,更是中醫理論中「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期。所謂「冬病」,是指一些在冬季容易發作或加重的慢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關節炎等,多為陽虛體質所致。
中醫認為,在三伏天這段自然界陽氣最鼎盛的日子,人體陽氣也最為充沛,氣血暢通。此時若對特定穴位進行溫熱刺激,如貼敷「三伏貼」,能有效激發經絡、扶正陽氣、驅散體內寒邪,從而達到預防和減輕冬季舊疾復發的目的。
三伏養生備忘
飲食宜忌: 客家地區則習慣在此時節飲用仙草、涼茶消暑,或以性涼的鴨肉煲湯,清熱解毒,補充暑熱下的消耗。養生亦建議多食苦瓜、蓮子等清心降火的食物,切忌過度貪涼,大量飲用冰凍飲品會損傷脾胃陽氣。
起居有常: 避免長時間身處空調環境,尤其要防止冷風直吹頸背和腹部。可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太極等和緩運動,適度出汗有助於排出濕氣。
心靜自然涼: 高溫容易使人心煩氣躁。應保持心態平和,戒驕戒躁,通過靜坐、聽音樂等方式放鬆身心,亦是重要的養生之道。
專家提醒,雖然今年伏期縮短,但高溫天氣可能更為集中。市民,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務必注意防暑補水,順應時節,科學養生,安然度夏。
【導語】 俗語有云「熱在三伏」,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節即將到來。今年的三伏天將於七月二十日正式開啟,且是近十年罕見的三十天「縮短版」。專家提醒,市民在防暑降溫的同時,亦可把握這段陽氣最盛的日子,順應傳統智慧,進行「冬病夏治」的養生調理。
隨着夏至已過,傳統曆法中標誌著酷暑的「三伏天」亦提上日程。根據推算,今年的三伏將於七月二十日入伏,至八月十八日出伏,共計三十天。相較於近年常見的四十天「超長版」,今年的伏期明顯縮短,但並不意味着炎熱程度會減弱。
古人智慧:庚日定伏期
三伏天的計算並非依據公曆或農曆的固定日期,而是由節氣與干支紀日法相結合的古老智慧所決定。所謂「夏至三庚便數伏」,即從夏至日開始,數到第三個「庚」日,便是初伏的開始。末伏則是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始。由於庚日每十天出現一次,而夏至與立秋的日期每年略有不同,導致中伏的長度時而十天,時而二十天,進而決定了三伏天的總長度是三十天還是四十天。
從文化角度看,「伏」字意為「伏藏」。古人以五行學說解釋季節更替,夏屬火,秋屬金,金畏火。立秋後,金氣漸長,但夏日餘威尚存,金氣被迫「伏藏」,故稱之為「伏」。這段時間地表積累的熱量達到頂峰,天氣酷熱難耐。
順時養生:「冬病夏治」正當時
三伏天不僅是需要防暑的「苦夏」,更是中醫理論中「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期。所謂「冬病」,是指一些在冬季容易發作或加重的慢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關節炎等,多為陽虛體質所致。
中醫認為,在三伏天這段自然界陽氣最鼎盛的日子,人體陽氣也最為充沛,氣血暢通。此時若對特定穴位進行溫熱刺激,如貼敷「三伏貼」,能有效激發經絡、扶正陽氣、驅散體內寒邪,從而達到預防和減輕冬季舊疾復發的目的。
三伏養生備忘
飲食宜忌: 客家地區則習慣在此時節飲用仙草、涼茶消暑,或以性涼的鴨肉煲湯,清熱解毒,補充暑熱下的消耗。養生亦建議多食苦瓜、蓮子等清心降火的食物,切忌過度貪涼,大量飲用冰凍飲品會損傷脾胃陽氣。
起居有常: 避免長時間身處空調環境,尤其要防止冷風直吹頸背和腹部。可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太極等和緩運動,適度出汗有助於排出濕氣。
心靜自然涼: 高溫容易使人心煩氣躁。應保持心態平和,戒驕戒躁,通過靜坐、聽音樂等方式放鬆身心,亦是重要的養生之道。
專家提醒,雖然今年伏期縮短,但高溫天氣可能更為集中。市民,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務必注意防暑補水,順應時節,科學養生,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