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上演「泥地大戰」!儀隴縣舉辦首屆客家農民運動會
4月26日,四川南充儀隴縣丁字橋鎮樂興小學操場上熱鬧非凡,人潮湧動、紅旗飛揚,「魅力客家・和美鄉村」——儀隴縣首屆客家農民運動會在這裏火熱開幕!來自全縣33支客家代表隊齊聚這片紅色熱土,在傳統農耕技藝和體育競技的激情碰撞中,點燃了一場屬於30萬客家兒女的歡樂盛會,也為儀隴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文旅融合註入了新的活力。
泥地開戰,趣味比拼,客家運動會歡樂加倍
「各位鄉親、來賓,歡迎來到『魅力客家・和美鄉村』農民運動會!」26日上午,兩位主持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客家話交替響起,運動員和觀眾們在熱情的「雙語」問候中迎來了開幕式。33支隊伍陸續入場,特別的是,每位引導員手中舉着的引導牌,竟是用傳統竹篩手工製作而成,滿滿的鄉土氣息,一下子拉近了大家與客家文化的距離。
此次運動會精心設計了「泥地拔河」「抓鴨摸魚」「筷運土豆」「挑糧接力」「趣味籃球」等五大趣味項目,趣味與挑戰並存,既比拼體力,也考驗技巧。參賽選手們揮汗如雨,賽場上歡笑聲、加油聲此起彼伏,一幅幅健康、自信、活力四射的美麗鄉村畫卷,就此鋪展開來。
26日下午,水田旁的「泥地拔河」成為了全場焦點!隨着裁判一聲哨響,選手們緊握麻繩、重心下沈,一場「泥漿大戰」激烈上演。有人咬緊牙關奮力拉拽,有人幹脆把沾滿泥巴的麻繩叼在嘴裏,觀眾席上爆發出陣陣笑聲。
泥點飛濺,泥巴糊臉,但誰也擋不住大家高漲的熱情。四川話、客家話交織成一片,吶喊聲、掌聲、歡笑聲響徹田野。
「把農田變成運動場,大家在泥巴裏撒歡,既鍛煉了身體,又感受到了春天的喜悅!」參賽農民黃志軍用濃濃的客家話,興奮地表達着自己的喜悅。
「抓鴨摸魚」更是歡樂不斷——50只鴨子和300條活蹦亂跳的魚兒在泥潭中亂竄,選手們徒手抓捕,追得滿田飛奔,不少人一頭栽進泥裏,引發圍觀群眾爆笑連連。
而在「筷運土豆」賽場上,選手用特製的大筷子夾着土豆奔跑,稍不留神,土豆掉地,引來陣陣哄笑。
「挑糧接力」裏,漢子們肩挑60斤糧擔沖過障礙,汗水與肌肉齊飛;「趣味籃球」則特別設置女性得分翻倍,既打破了性別刻板印象,也展現了客家婦女剛柔並濟的獨特魅力。
夜幕降臨,精彩還在繼續。27日晚的文藝展演上,原生態歌舞《打石匠》《耕耘》輪番上陣,生動再現了客家人的勞作與耕讀情懷。而煙花秀更是讓人驚艷——在古色古香的客家圍屋映襯下,現代光影與傳統建築交織輝映,成為儀隴文旅的一張閃亮名片。
傳統遇上現代,客家文化煥發新活力
這場農民運動會不僅是競技比拼,更是一場文化傳承的嘉年華。作為西南地區第二大客家聚居地,儀隴縣正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回溯歷史,明末清初,客家先民從廣東遠道而來,跋山涉水落戶儀隴,紮根丁字橋鎮樂興社區一帶。歷經300多年,這裏已發展成擁有30多萬客家兒女的大家庭,耕讀傳家、和衷共濟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這片熱土上。
儀隴縣始終把守護客家文化作為重要使命。目前,全縣超過5萬人能流利講客家話,部分中小學開設了客家話特色課程,讓客家語言代代相傳。婚喪嫁娶禮儀、客家山歌、嫁歌等民俗被納入非遺保護,丁氏莊園、龍母宮等客家古建築群保存完好,堪稱川北地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樂興一帶幾乎家家都是客家人。二十年前,學校就開設了客家話課程,每周一節,用詩詞、歌曲等形式,讓孩子們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傳承客家文化。」樂興小學副校長張立自豪地說道。
在文旅融合方面,儀隴更是動作頻頻。依托「紅色旅遊示範縣」的優勢,疊加客家文化元素,打造了景鎮融合新模式:朱德故裏景區與馬鞍鎮聯動推出「德鄉慢村」民宿群,遊客不僅能吃地道的九大碗水席,還能住進白墻青瓦的院落,沈浸式體驗客家慢生活;丁字橋鎮樂興場定期舉辦客家集市,集美食、手作、山歌於一體,成為網紅打卡地;朱德故裏景區還推出了農耕體驗+紅色研學線路,年接待學生超過2.7萬人次。
從泥地拔河的歡笑,到圍屋下絢爛的煙火,從九大碗的香氣,到民宿院落的慢時光——儀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客家文化的根脈,深深地融入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畫卷之中。
供稿/供圖:中共儀隴縣委宣傳部 張梓睿 儀隴融媒
4月26日,四川南充儀隴縣丁字橋鎮樂興小學操場上熱鬧非凡,人潮湧動、紅旗飛揚,「魅力客家・和美鄉村」——儀隴縣首屆客家農民運動會在這裏火熱開幕!來自全縣33支客家代表隊齊聚這片紅色熱土,在傳統農耕技藝和體育競技的激情碰撞中,點燃了一場屬於30萬客家兒女的歡樂盛會,也為儀隴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文旅融合註入了新的活力。
泥地開戰,趣味比拼,客家運動會歡樂加倍
「各位鄉親、來賓,歡迎來到『魅力客家・和美鄉村』農民運動會!」26日上午,兩位主持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客家話交替響起,運動員和觀眾們在熱情的「雙語」問候中迎來了開幕式。33支隊伍陸續入場,特別的是,每位引導員手中舉着的引導牌,竟是用傳統竹篩手工製作而成,滿滿的鄉土氣息,一下子拉近了大家與客家文化的距離。
此次運動會精心設計了「泥地拔河」「抓鴨摸魚」「筷運土豆」「挑糧接力」「趣味籃球」等五大趣味項目,趣味與挑戰並存,既比拼體力,也考驗技巧。參賽選手們揮汗如雨,賽場上歡笑聲、加油聲此起彼伏,一幅幅健康、自信、活力四射的美麗鄉村畫卷,就此鋪展開來。
26日下午,水田旁的「泥地拔河」成為了全場焦點!隨着裁判一聲哨響,選手們緊握麻繩、重心下沈,一場「泥漿大戰」激烈上演。有人咬緊牙關奮力拉拽,有人幹脆把沾滿泥巴的麻繩叼在嘴裏,觀眾席上爆發出陣陣笑聲。
泥點飛濺,泥巴糊臉,但誰也擋不住大家高漲的熱情。四川話、客家話交織成一片,吶喊聲、掌聲、歡笑聲響徹田野。
「把農田變成運動場,大家在泥巴裏撒歡,既鍛煉了身體,又感受到了春天的喜悅!」參賽農民黃志軍用濃濃的客家話,興奮地表達着自己的喜悅。
「抓鴨摸魚」更是歡樂不斷——50只鴨子和300條活蹦亂跳的魚兒在泥潭中亂竄,選手們徒手抓捕,追得滿田飛奔,不少人一頭栽進泥裏,引發圍觀群眾爆笑連連。
而在「筷運土豆」賽場上,選手用特製的大筷子夾着土豆奔跑,稍不留神,土豆掉地,引來陣陣哄笑。
「挑糧接力」裏,漢子們肩挑60斤糧擔沖過障礙,汗水與肌肉齊飛;「趣味籃球」則特別設置女性得分翻倍,既打破了性別刻板印象,也展現了客家婦女剛柔並濟的獨特魅力。
夜幕降臨,精彩還在繼續。27日晚的文藝展演上,原生態歌舞《打石匠》《耕耘》輪番上陣,生動再現了客家人的勞作與耕讀情懷。而煙花秀更是讓人驚艷——在古色古香的客家圍屋映襯下,現代光影與傳統建築交織輝映,成為儀隴文旅的一張閃亮名片。
傳統遇上現代,客家文化煥發新活力
這場農民運動會不僅是競技比拼,更是一場文化傳承的嘉年華。作為西南地區第二大客家聚居地,儀隴縣正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回溯歷史,明末清初,客家先民從廣東遠道而來,跋山涉水落戶儀隴,紮根丁字橋鎮樂興社區一帶。歷經300多年,這裏已發展成擁有30多萬客家兒女的大家庭,耕讀傳家、和衷共濟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這片熱土上。
儀隴縣始終把守護客家文化作為重要使命。目前,全縣超過5萬人能流利講客家話,部分中小學開設了客家話特色課程,讓客家語言代代相傳。婚喪嫁娶禮儀、客家山歌、嫁歌等民俗被納入非遺保護,丁氏莊園、龍母宮等客家古建築群保存完好,堪稱川北地區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樂興一帶幾乎家家都是客家人。二十年前,學校就開設了客家話課程,每周一節,用詩詞、歌曲等形式,讓孩子們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傳承客家文化。」樂興小學副校長張立自豪地說道。
在文旅融合方面,儀隴更是動作頻頻。依托「紅色旅遊示範縣」的優勢,疊加客家文化元素,打造了景鎮融合新模式:朱德故裏景區與馬鞍鎮聯動推出「德鄉慢村」民宿群,遊客不僅能吃地道的九大碗水席,還能住進白墻青瓦的院落,沈浸式體驗客家慢生活;丁字橋鎮樂興場定期舉辦客家集市,集美食、手作、山歌於一體,成為網紅打卡地;朱德故裏景區還推出了農耕體驗+紅色研學線路,年接待學生超過2.7萬人次。
從泥地拔河的歡笑,到圍屋下絢爛的煙火,從九大碗的香氣,到民宿院落的慢時光——儀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客家文化的根脈,深深地融入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畫卷之中。
供稿/供圖:中共儀隴縣委宣傳部 張梓睿 儀隴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