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采茶歌舞
廣東省信宜市是個山區市,山多霧重,是生產茶葉的好地方。據記載,規模生產茶葉有三百年以上歷史,面積上萬畝,主要品種有合籮茶、火茶等,其中合籮茶列入貢品。在茶葉生產過程中,又伴生采茶歌舞,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采茶歌最初誕生於江西省贛南山區,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幹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采茶歌引入庭院戶室演唱的開始。明中葉以後,「十二月采茶歌」聯唱在贛南漢族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紮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采茶燈,又叫「茶籃燈」。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有江西的移民遷入信宜西北部落籍,他們除了種茶外,還把「采茶歌」這民間藝術帶來,在當地傳播。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敦厚的地方色彩、獨特細膩活潑靈巧詼諧逗笑的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信宜民間老藝人莫伍等曾在粵桂邊緣地區和廣西玉林等地演出。其唱詞內容不一,但多數是以愛情忠貞不渝、恩愛夫妻久別思念、太平盛世、五谷豐登和賀歲為主題。演唱者盛裝濃抹背著花茶簍或拿著五顏六色的茶籃,邊模仿采茶動作舞蹈邊歌唱。最初采茶歌的歌詞是:
正月采茶是新年,家家戶戶喜連連。
夫君離家已十載,年果煎堆食有甜。
二月采茶是春分,田中秧苗綠茵茵。
青春一年一年過,相思淚水吞落心。
三月采茶是清明,畫眉唱歌聲接聲。
人家插秧成雙對,我已插秧冷清清。
四月采茶是立夏,蝴蝶雙雙來采花。
人人都贊蝴蝶好,我見蝴蝶淚雙下。
五月采茶賽龍舟,到處鑼鼓響啾啾。
我夫外出不歸家,三餐茶飯難落喉。
六月采茶大暑天,夫君在外我掛牽。
若果我夫今日轉,有人搖扇在身邊。
七月采茶是立秋,霜濃露多冷颼颼。
寄件棉褸俾夫著,夫妻情義記心頭。
八月采茶是中秋,幾家歡喜幾家愁。
財主宰雞又殺鴨,窮人番瓜撈芋頭。
九月采茶是重陽,處處黃花噴鼻香。
人家雙雙登高去,我倚門旁盼夫郎。
十月采茶是立冬,田野禾桶響咚咚。
人家雙雙收割去,有講有笑樂融融。
十一月采茶是冬至,家家浸米來舂糍。
我夫外出幾時回? 碓臼發黴冇人知。
十二月采茶近過年,一張龍床空一邊。
盼星盼宿盼月亮,何年何月伴夫眠?
采茶歌從一月唱到十二月,開始是以彈唱為主的,只有一男二女等三個角色,故稱「三腳戲」。後經一些民間藝人根據采茶腔調填詞,將它移入茶庵、茶館、廟會演唱,繼而發展、演變為采茶舞,舞臺戲曲演出。還在歌的前面加上了《參拜》《開茶園》《點茶》和《采茶》四段小歌舞,使《采茶歌》的表現形式日趨豐富多彩,表現技巧日臻完善。演變後成為有歌有舞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采茶戲一般由七人組成,一人擊樂,一人拉胡,二人舞蹈,二人表演茶工,曲目以采茶調式為主。平日移入茶庵、茶館、廟會演唱,繼而發展、演變為采茶舞,舞臺戲曲演出。每逢春節、元宵、喜慶良辰、農閑時節,鄉民都樂於捐資籌款邀請藝人到村中演出。
采茶戲表演時,男女演員分別扮演醜角和旦角,俗稱「茶公」和「茶婆」。演員服飾,有穿古裝戲服,有穿自製舞服。演出道具以錢鞭、花扇、彩巾等為主。藝術表演形式分演、唱、舞、逗等,時而載歌載舞,時而又說又笑。既有清晰對白,又有作勢逗笑。演唱時,有獨唱,又有對唱、輪唱、一唱眾和。幫腔演員,可在臺上,也可在臺下或幕後。和調幫腔是「衣呀喲——呀喲呀啰」之類襯詞夾在腔調之句末。幫腔時,還配伴鑼鼓伴奏。演出以「茶」為線索,由借茶、點茶、采茶、炒茶、賣茶與送茶等過程,步步深入,層層緊扣,幕幕展開,以勞動和愛情為中心內容。在演出過程中,演員有時即興穿插一些祝詞賀語,使觀眾開心;有時又說幾句詼諧對白,令觀眾發笑。唱詞多以高州山歌體結構,吸收山歌腔、木偶戲腔豐富唱腔,自成一體。主要曲詞有《參拜調》《點茶調》《采茶調》《賣茶調》等。如《十二月采茶調》,唱詞充滿泥土氣息,富於地方色彩,具有田園風味,詼諧活潑,爽朗樸實,節奏明快,唱來順口,聽來悅耳。
采茶歌舞表演,由於舞蹈動作完全融匯在完整的、統一的音樂之中,聽覺形象同視覺形象和諧統一,因而產生動人的藝術魅力。在後不斷吸收了新的藝術營養,煥發了藝術的青春活力。創作人員還把采茶歌的曲調,給一些小歌劇譜曲演出,使采茶歌得到伸延推廣,深入人心。在信宜民間,尤其是信宜西北部,更為迅速而廣泛流傳,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盛極一時,而且直到現在仍然是信宜地方的、群眾喜聞樂見的一個民間曲藝傳統節目。
廣東省信宜市是個山區市,山多霧重,是生產茶葉的好地方。據記載,規模生產茶葉有三百年以上歷史,面積上萬畝,主要品種有合籮茶、火茶等,其中合籮茶列入貢品。在茶葉生產過程中,又伴生采茶歌舞,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采茶歌最初誕生於江西省贛南山區,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幹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采茶歌引入庭院戶室演唱的開始。明中葉以後,「十二月采茶歌」聯唱在贛南漢族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紮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采茶燈,又叫「茶籃燈」。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有江西的移民遷入信宜西北部落籍,他們除了種茶外,還把「采茶歌」這民間藝術帶來,在當地傳播。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敦厚的地方色彩、獨特細膩活潑靈巧詼諧逗笑的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信宜民間老藝人莫伍等曾在粵桂邊緣地區和廣西玉林等地演出。其唱詞內容不一,但多數是以愛情忠貞不渝、恩愛夫妻久別思念、太平盛世、五谷豐登和賀歲為主題。演唱者盛裝濃抹背著花茶簍或拿著五顏六色的茶籃,邊模仿采茶動作舞蹈邊歌唱。最初采茶歌的歌詞是:
正月采茶是新年,家家戶戶喜連連。
夫君離家已十載,年果煎堆食有甜。
二月采茶是春分,田中秧苗綠茵茵。
青春一年一年過,相思淚水吞落心。
三月采茶是清明,畫眉唱歌聲接聲。
人家插秧成雙對,我已插秧冷清清。
四月采茶是立夏,蝴蝶雙雙來采花。
人人都贊蝴蝶好,我見蝴蝶淚雙下。
五月采茶賽龍舟,到處鑼鼓響啾啾。
我夫外出不歸家,三餐茶飯難落喉。
六月采茶大暑天,夫君在外我掛牽。
若果我夫今日轉,有人搖扇在身邊。
七月采茶是立秋,霜濃露多冷颼颼。
寄件棉褸俾夫著,夫妻情義記心頭。
八月采茶是中秋,幾家歡喜幾家愁。
財主宰雞又殺鴨,窮人番瓜撈芋頭。
九月采茶是重陽,處處黃花噴鼻香。
人家雙雙登高去,我倚門旁盼夫郎。
十月采茶是立冬,田野禾桶響咚咚。
人家雙雙收割去,有講有笑樂融融。
十一月采茶是冬至,家家浸米來舂糍。
我夫外出幾時回? 碓臼發黴冇人知。
十二月采茶近過年,一張龍床空一邊。
盼星盼宿盼月亮,何年何月伴夫眠?
采茶歌從一月唱到十二月,開始是以彈唱為主的,只有一男二女等三個角色,故稱「三腳戲」。後經一些民間藝人根據采茶腔調填詞,將它移入茶庵、茶館、廟會演唱,繼而發展、演變為采茶舞,舞臺戲曲演出。還在歌的前面加上了《參拜》《開茶園》《點茶》和《采茶》四段小歌舞,使《采茶歌》的表現形式日趨豐富多彩,表現技巧日臻完善。演變後成為有歌有舞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采茶戲一般由七人組成,一人擊樂,一人拉胡,二人舞蹈,二人表演茶工,曲目以采茶調式為主。平日移入茶庵、茶館、廟會演唱,繼而發展、演變為采茶舞,舞臺戲曲演出。每逢春節、元宵、喜慶良辰、農閑時節,鄉民都樂於捐資籌款邀請藝人到村中演出。
采茶戲表演時,男女演員分別扮演醜角和旦角,俗稱「茶公」和「茶婆」。演員服飾,有穿古裝戲服,有穿自製舞服。演出道具以錢鞭、花扇、彩巾等為主。藝術表演形式分演、唱、舞、逗等,時而載歌載舞,時而又說又笑。既有清晰對白,又有作勢逗笑。演唱時,有獨唱,又有對唱、輪唱、一唱眾和。幫腔演員,可在臺上,也可在臺下或幕後。和調幫腔是「衣呀喲——呀喲呀啰」之類襯詞夾在腔調之句末。幫腔時,還配伴鑼鼓伴奏。演出以「茶」為線索,由借茶、點茶、采茶、炒茶、賣茶與送茶等過程,步步深入,層層緊扣,幕幕展開,以勞動和愛情為中心內容。在演出過程中,演員有時即興穿插一些祝詞賀語,使觀眾開心;有時又說幾句詼諧對白,令觀眾發笑。唱詞多以高州山歌體結構,吸收山歌腔、木偶戲腔豐富唱腔,自成一體。主要曲詞有《參拜調》《點茶調》《采茶調》《賣茶調》等。如《十二月采茶調》,唱詞充滿泥土氣息,富於地方色彩,具有田園風味,詼諧活潑,爽朗樸實,節奏明快,唱來順口,聽來悅耳。
采茶歌舞表演,由於舞蹈動作完全融匯在完整的、統一的音樂之中,聽覺形象同視覺形象和諧統一,因而產生動人的藝術魅力。在後不斷吸收了新的藝術營養,煥發了藝術的青春活力。創作人員還把采茶歌的曲調,給一些小歌劇譜曲演出,使采茶歌得到伸延推廣,深入人心。在信宜民間,尤其是信宜西北部,更為迅速而廣泛流傳,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盛極一時,而且直到現在仍然是信宜地方的、群眾喜聞樂見的一個民間曲藝傳統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