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客家博物館們與你更近了
2025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博物館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應成為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場「文化親近化」的浪潮中,全國各地的客家博物館正悄然發生轉變:從單一的歷史展示轉向多維的文化交互,從靜態的展櫃走向生活場景、社區空間乃至數字世界。它們用更加溫柔、開放和互動的方式回應人們對身份、記憶與歸屬的渴望,真正成為我們觸手可及的文化夥伴。
中國客家博物館(廣東·梅州)
「主館+衛星館」構建城市級文化呼吸系統
作為全國首家國家級客家專題博物館,中國客家博物館不僅承擔起展示、研究客家文化的重任,更在努力構建一個「客家文化活化場」。其「主館+衛星館」體系將原本集中於一隅的文化內容擴展到整個城市肌理中。將軍館、客家名人館、華僑館等「文化飛地」分布於城市歷史街區,結合古建築改造與沈浸式體驗設計,吸引市民在逛街、散步時「偶遇歷史」。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上午9:30,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港澳節目中心还將攜手中國客家博物館,共同為市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聯合直播 ——《根脈千年 雲見客家》。無論身處何處,都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化的魅力。博物館不再只是供人膜拜的文化神殿,而成為一座開放的文化廣場。
四川客家博物館(四川·成都)
把遷徙與勞動的歷史拉近當下體驗
坐落於成都洛帶古鎮的四川客家博物館,以其生動呈現的西部客家遷徙史,成為當地居民和遊客連接「外來者」身份的情感中介。展覽內容打破陳列墻與文字敘述的隔閡,用沈浸式空間、實物復原和現場手工體驗,喚起代際記憶與身體共鳴。
展館中的「雞公車」試推項目,讓孩子們親身感受祖輩入川拓荒的不易;編織、織布、打草鞋的非遺工坊吸引年輕遊客邊看邊拍邊體驗。這種帶着汗水和泥土氣息的文化表達,讓「客家」不再只是歷史書裏的詞條,而成為真實可感的生活溫度。
此外,博物館還推出「掌上看洛帶」小程序,整合周邊古鎮、博物館、老街與民宿信息,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文化漫遊,為城市人群提供便捷的周末文化微度假選擇。
江西客家博物院(江西·贛州)
講述「客家人的一生」,也是講我們的生活樣子
江西客家博物院以「客家人的一生」為策展線索,從出生到婚嫁、再到育兒、祭祀與喪禮,把一個個民俗儀式還原為可看、可聽、可感的生活圖景。這種以人生軌跡串聯文化的策展方式,不僅打動了老年觀眾,也讓年輕一代在走進展廳時生發出「這就是我奶奶家」的親切感。
近年來,博物館還積極融合非遺演藝、地方劇種與互動教育:在館內舉辦「贛南采茶戲進課堂」「客家年俗動手坊」等體驗活動,讓孩子用剪紙表現節慶、用泥塑復原婚禮場景,既增長知識,也連接了家族記憶。臨近國際博物館日,江西客家博物院還舉辦了一場融合紅色記憶、非遺傳承與沈浸體驗的文化盛宴,這種以生活為本位的展覽表達,讓博物館走下講台,真正回歸「人」的中心。
贛州客家文物博物館(江西·贛州)
小而精:用一把銀簪、一塊布匹講述生活之美
贛州客家文物博物館雖然體量不大,但館藏豐富,展陳緊湊而富於美學感。該館重點展示傳統器物的工藝與用途:木雕窗欞、銀飾頭冠、繡花鞋底——這些「生活中的藝術品」以「家居美學」的方式呈現,使客家文化不再遙遠,而成為可以被品味、被借鑒的生活靈感。
針對年輕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手作興趣,館方與高校合作開展「非遺青年研習營」,教授蠟染、紮染、簪花等工藝技藝。展廳之外,文創產品如「花布手帳」「龍舟杯墊」也成為文藝青年心頭好。客家文化,在這裏悄然成為一種可被選擇的生活方式。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館(廣東·深圳)
在鶴湖新居裏,老圍屋成了市民的文化客廳
依托清代大型圍屋「鶴湖新居」而建的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館,是城市化進程中鄉土記憶的文化錨點。近年來,館方大力推進「科技+文化」的融合,推出3D建模導覽、AR疊景解說、語音互動遊戲等,極大地降低了文化門檻,也提升了年輕觀眾的參與感。
圍屋結構中象征「團結」「防禦」「鄰裏」的「走馬廊」「十八井」如今也成為文化策展的空間密碼。每月舉辦的「新客家講堂」邀請社區新移民與原住居民分享家族故事、飲食習慣與節慶記憶,形成跨文化對話。傳統圍屋,正逐漸變身為城市居民精神棲居的一部分。
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館(廣東·河源)
古民居、老家俱與鄉愁生活對話
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館坐落於仙塘鎮一座府第式古宅中,借助建築本身的歷史質感,打造極具親和力的民俗展館。館內展出的石磨、老竈、八卦床等百余件器物,喚起無數市民「回奶奶家」的共鳴。與其說這是一個展館,不如說是一個時間膠囊,讓人駐足於逝去的鄉村生活之中。另外,這裏還是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前十集的主要拍攝地。
近年來,該館充分利用當地成為熱門影視取景地的契機,策劃「影視中的客家記憶」系列展覽與講座,並聯動鎮區小學開展「畫出我的老家」兒童計劃,使民俗文化與當代審美、流行表達相結合。
賀州客家生態博物館(廣西·賀州)
不設「圍墻」的博物館,把村落變成展廳
全國首家生態型客家博物館——廣西賀州客家生態博物館,創新性地將展館與傳統村落、山水環境融為一體,真正把博物館「搬進生活裏」。館內八部曲常設展《賀州客家人》結合書法、木雕、剪紙與光影技術,在山野中打造可移動的「文化劇場」。
而在展館之外,白花村的陳家圍屋、龍母廟、祭祖亭等組成「活態文化遺址群」,由村民自發參與維護。每逢「客家村晚」「重陽敬祖」等節日,館方與村民共辦傳統禮儀、曲藝表演、農事遊戲,實現文化與社區的雙向滋養。遊客不只是觀眾,也能成為客家文化的「參與者」。
高雄市立客家文物館(台灣·高雄)
文化館就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
在台灣高雄,高雄市立客家文化館以其「園區式」的復合功能脫穎而出。除了常設展廳、三合院式建築復原、圖書館外,這裏更是一個社區文化平台。每年舉辦超過百場講座、表演與教育活動,涵蓋兒童客語教育、青年客家劇團、長者生活敘事計劃等。
公園化的景觀與館舍無縫融合,散步的市民隨時能走進館內聽一場小型演講,或在庭園中觀摩一場稻草人節慶巡遊。文化館從未遠離人群,它本身就是社區生活的日常組成。
文化離我們有多遠?就在街角,在身邊,在記憶裏
從嶺南到贛南,從西南內陸到台灣海峽,從村落深處到城市中心,客家博物館們正以更柔軟的姿態、更開放的策略,與我們靠得越來越近。它們不再只是「過去的倉庫」,而是承載文化溫度、家族記憶與身份認同的文化鄰居。
在這個5.18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走進一家身邊的客家博物館,去聽一段老故事,觸摸一件舊物,感受一種文化的呼吸。我們終將明白:博物館不是「去看」的地方,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25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博物館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應成為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場「文化親近化」的浪潮中,全國各地的客家博物館正悄然發生轉變:從單一的歷史展示轉向多維的文化交互,從靜態的展櫃走向生活場景、社區空間乃至數字世界。它們用更加溫柔、開放和互動的方式回應人們對身份、記憶與歸屬的渴望,真正成為我們觸手可及的文化夥伴。
中國客家博物館(廣東·梅州)
「主館+衛星館」構建城市級文化呼吸系統
作為全國首家國家級客家專題博物館,中國客家博物館不僅承擔起展示、研究客家文化的重任,更在努力構建一個「客家文化活化場」。其「主館+衛星館」體系將原本集中於一隅的文化內容擴展到整個城市肌理中。將軍館、客家名人館、華僑館等「文化飛地」分布於城市歷史街區,結合古建築改造與沈浸式體驗設計,吸引市民在逛街、散步時「偶遇歷史」。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上午9:30,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港澳節目中心还將攜手中國客家博物館,共同為市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聯合直播 ——《根脈千年 雲見客家》。無論身處何處,都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化的魅力。博物館不再只是供人膜拜的文化神殿,而成為一座開放的文化廣場。
四川客家博物館(四川·成都)
把遷徙與勞動的歷史拉近當下體驗
坐落於成都洛帶古鎮的四川客家博物館,以其生動呈現的西部客家遷徙史,成為當地居民和遊客連接「外來者」身份的情感中介。展覽內容打破陳列墻與文字敘述的隔閡,用沈浸式空間、實物復原和現場手工體驗,喚起代際記憶與身體共鳴。
展館中的「雞公車」試推項目,讓孩子們親身感受祖輩入川拓荒的不易;編織、織布、打草鞋的非遺工坊吸引年輕遊客邊看邊拍邊體驗。這種帶着汗水和泥土氣息的文化表達,讓「客家」不再只是歷史書裏的詞條,而成為真實可感的生活溫度。
此外,博物館還推出「掌上看洛帶」小程序,整合周邊古鎮、博物館、老街與民宿信息,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文化漫遊,為城市人群提供便捷的周末文化微度假選擇。
江西客家博物院(江西·贛州)
講述「客家人的一生」,也是講我們的生活樣子
江西客家博物院以「客家人的一生」為策展線索,從出生到婚嫁、再到育兒、祭祀與喪禮,把一個個民俗儀式還原為可看、可聽、可感的生活圖景。這種以人生軌跡串聯文化的策展方式,不僅打動了老年觀眾,也讓年輕一代在走進展廳時生發出「這就是我奶奶家」的親切感。
近年來,博物館還積極融合非遺演藝、地方劇種與互動教育:在館內舉辦「贛南采茶戲進課堂」「客家年俗動手坊」等體驗活動,讓孩子用剪紙表現節慶、用泥塑復原婚禮場景,既增長知識,也連接了家族記憶。臨近國際博物館日,江西客家博物院還舉辦了一場融合紅色記憶、非遺傳承與沈浸體驗的文化盛宴,這種以生活為本位的展覽表達,讓博物館走下講台,真正回歸「人」的中心。
贛州客家文物博物館(江西·贛州)
小而精:用一把銀簪、一塊布匹講述生活之美
贛州客家文物博物館雖然體量不大,但館藏豐富,展陳緊湊而富於美學感。該館重點展示傳統器物的工藝與用途:木雕窗欞、銀飾頭冠、繡花鞋底——這些「生活中的藝術品」以「家居美學」的方式呈現,使客家文化不再遙遠,而成為可以被品味、被借鑒的生活靈感。
針對年輕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手作興趣,館方與高校合作開展「非遺青年研習營」,教授蠟染、紮染、簪花等工藝技藝。展廳之外,文創產品如「花布手帳」「龍舟杯墊」也成為文藝青年心頭好。客家文化,在這裏悄然成為一種可被選擇的生活方式。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館(廣東·深圳)
在鶴湖新居裏,老圍屋成了市民的文化客廳
依托清代大型圍屋「鶴湖新居」而建的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館,是城市化進程中鄉土記憶的文化錨點。近年來,館方大力推進「科技+文化」的融合,推出3D建模導覽、AR疊景解說、語音互動遊戲等,極大地降低了文化門檻,也提升了年輕觀眾的參與感。
圍屋結構中象征「團結」「防禦」「鄰裏」的「走馬廊」「十八井」如今也成為文化策展的空間密碼。每月舉辦的「新客家講堂」邀請社區新移民與原住居民分享家族故事、飲食習慣與節慶記憶,形成跨文化對話。傳統圍屋,正逐漸變身為城市居民精神棲居的一部分。
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館(廣東·河源)
古民居、老家俱與鄉愁生活對話
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館坐落於仙塘鎮一座府第式古宅中,借助建築本身的歷史質感,打造極具親和力的民俗展館。館內展出的石磨、老竈、八卦床等百余件器物,喚起無數市民「回奶奶家」的共鳴。與其說這是一個展館,不如說是一個時間膠囊,讓人駐足於逝去的鄉村生活之中。另外,這裏還是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前十集的主要拍攝地。
近年來,該館充分利用當地成為熱門影視取景地的契機,策劃「影視中的客家記憶」系列展覽與講座,並聯動鎮區小學開展「畫出我的老家」兒童計劃,使民俗文化與當代審美、流行表達相結合。
賀州客家生態博物館(廣西·賀州)
不設「圍墻」的博物館,把村落變成展廳
全國首家生態型客家博物館——廣西賀州客家生態博物館,創新性地將展館與傳統村落、山水環境融為一體,真正把博物館「搬進生活裏」。館內八部曲常設展《賀州客家人》結合書法、木雕、剪紙與光影技術,在山野中打造可移動的「文化劇場」。
而在展館之外,白花村的陳家圍屋、龍母廟、祭祖亭等組成「活態文化遺址群」,由村民自發參與維護。每逢「客家村晚」「重陽敬祖」等節日,館方與村民共辦傳統禮儀、曲藝表演、農事遊戲,實現文化與社區的雙向滋養。遊客不只是觀眾,也能成為客家文化的「參與者」。
高雄市立客家文物館(台灣·高雄)
文化館就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
在台灣高雄,高雄市立客家文化館以其「園區式」的復合功能脫穎而出。除了常設展廳、三合院式建築復原、圖書館外,這裏更是一個社區文化平台。每年舉辦超過百場講座、表演與教育活動,涵蓋兒童客語教育、青年客家劇團、長者生活敘事計劃等。
公園化的景觀與館舍無縫融合,散步的市民隨時能走進館內聽一場小型演講,或在庭園中觀摩一場稻草人節慶巡遊。文化館從未遠離人群,它本身就是社區生活的日常組成。
文化離我們有多遠?就在街角,在身邊,在記憶裏
從嶺南到贛南,從西南內陸到台灣海峽,從村落深處到城市中心,客家博物館們正以更柔軟的姿態、更開放的策略,與我們靠得越來越近。它們不再只是「過去的倉庫」,而是承載文化溫度、家族記憶與身份認同的文化鄰居。
在這個5.18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走進一家身邊的客家博物館,去聽一段老故事,觸摸一件舊物,感受一種文化的呼吸。我們終將明白:博物館不是「去看」的地方,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