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客家服飾:「交領右衽」傳千年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5月13日
分享:

客家服飾:「交領右衽」傳千年

12.jpeg

從黃帝開始延至周代,華夏衣冠體系逐漸成為中華禮儀文化的主要符號。尤其進入周代之後,中華服飾形成了典型的特征是「交領右衽」衣領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這是其他民族服飾中所沒有的。

1.jpeg
▲客家衣服集類歌(清代)

自秦漢至清末以來,客家人歷經數次遷徙,在梅州地區形成了區別於中原漢服,又融合畬、瑤等少數民族服飾的特殊服飾,其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形製和以功能為導向的製作技藝彰顯了客家人的精神追求,將勤儉慧巧、尊崇禮教的精神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

客家服飾俗稱「藍衫」,是因為布料大都為藍色和黑色。客家服飾系列包括:大襟衫、對襟衫、琵琶襟衫、長袍、背搭、大襠褲(交頭褲)、冬頭帕、圍身裙、涼帽、童衣、童帽、鋪棉背心、繡花鞋、肚兜、頭飾、鈕扣、錢包、背帶、頭紮,此外,與客家服飾相關的還有帳圍、婚喪用品、服飾布料、染印工藝、裁剪工具、刺繡女紅等。客家服飾已成為研究客家民俗文化的主要實物證據。

2.jpeg
▲提花織帶客家婦女反折袖大襟衫(清代)

3.jpeg
▲提花鑲緄如意雲頭客家婦女大襟衫(清代

4.jpeg
▲麻質客家婦女大襟衫(民國)

5.jpeg
▲客家男長式大襟衫(民國)

6.jpeg
▲鋪棉質客家男人琵琶襟中袖衫(民國)

7.jpeg
▲棉質客家男人對襟長袖衫(民國)

8.jpeg
▲客家男式大襠褲(清代)

9.jpeg
▲客家女式大襠褲(民國

10.jpeg
▲孩童型多色毛料刺繡圓涎(民國)

11.jpeg
▲藍色棉質福字肚兜(民國)

如今,傳統客家藍衫越來越少,只有山區部分八九十歲的老人還在穿,目前老舊客家服飾大部分都用於收藏,或作為客家傳統演藝節目表演展示。客家藍衫也不太適合時代潮流,其製作工藝費時又耗工。客家服飾的工藝、工具、材料逐漸失傳,成為逐漸瀕危消失的客家民俗重要的文化實物之一。

13.jpeg
▲身穿傳統客家服飾的現代客家女子

慶幸的是,「客家服飾製作技藝」項目於2012年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6年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22年入選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州市客僑博物館為這一非遺項目的申報作出了重要貢獻,20多年時間,該館在梅州地區各鄉村征集並收藏清代、民國時期的客家服飾系列實物原件已達2600多件/套。

14.jpeg
▲梅州市客僑博物館館藏的客家藍衫展區一角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是將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可視化表達的特殊語言和手段。希望更多人通過了解客家服飾,進而了解客家民系的歷史淵源,堅定服飾自信、審美自信、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服飾文化。

梅州日報 文:魏金華 魏洪海

分享:

客家服飾:「交領右衽」傳千年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5月13日

12.jpeg

從黃帝開始延至周代,華夏衣冠體系逐漸成為中華禮儀文化的主要符號。尤其進入周代之後,中華服飾形成了典型的特征是「交領右衽」衣領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這是其他民族服飾中所沒有的。

1.jpeg
▲客家衣服集類歌(清代)

自秦漢至清末以來,客家人歷經數次遷徙,在梅州地區形成了區別於中原漢服,又融合畬、瑤等少數民族服飾的特殊服飾,其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形製和以功能為導向的製作技藝彰顯了客家人的精神追求,將勤儉慧巧、尊崇禮教的精神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

客家服飾俗稱「藍衫」,是因為布料大都為藍色和黑色。客家服飾系列包括:大襟衫、對襟衫、琵琶襟衫、長袍、背搭、大襠褲(交頭褲)、冬頭帕、圍身裙、涼帽、童衣、童帽、鋪棉背心、繡花鞋、肚兜、頭飾、鈕扣、錢包、背帶、頭紮,此外,與客家服飾相關的還有帳圍、婚喪用品、服飾布料、染印工藝、裁剪工具、刺繡女紅等。客家服飾已成為研究客家民俗文化的主要實物證據。

2.jpeg
▲提花織帶客家婦女反折袖大襟衫(清代)

3.jpeg
▲提花鑲緄如意雲頭客家婦女大襟衫(清代

4.jpeg
▲麻質客家婦女大襟衫(民國)

5.jpeg
▲客家男長式大襟衫(民國)

6.jpeg
▲鋪棉質客家男人琵琶襟中袖衫(民國)

7.jpeg
▲棉質客家男人對襟長袖衫(民國)

8.jpeg
▲客家男式大襠褲(清代)

9.jpeg
▲客家女式大襠褲(民國

10.jpeg
▲孩童型多色毛料刺繡圓涎(民國)

11.jpeg
▲藍色棉質福字肚兜(民國)

如今,傳統客家藍衫越來越少,只有山區部分八九十歲的老人還在穿,目前老舊客家服飾大部分都用於收藏,或作為客家傳統演藝節目表演展示。客家藍衫也不太適合時代潮流,其製作工藝費時又耗工。客家服飾的工藝、工具、材料逐漸失傳,成為逐漸瀕危消失的客家民俗重要的文化實物之一。

13.jpeg
▲身穿傳統客家服飾的現代客家女子

慶幸的是,「客家服飾製作技藝」項目於2012年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6年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22年入選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州市客僑博物館為這一非遺項目的申報作出了重要貢獻,20多年時間,該館在梅州地區各鄉村征集並收藏清代、民國時期的客家服飾系列實物原件已達2600多件/套。

14.jpeg
▲梅州市客僑博物館館藏的客家藍衫展區一角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是將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可視化表達的特殊語言和手段。希望更多人通過了解客家服飾,進而了解客家民系的歷史淵源,堅定服飾自信、審美自信、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服飾文化。

梅州日報 文:魏金華 魏洪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