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陶瓷:千年窯火 南國瓷韻
大埔,粵東群山環抱的千年古邑,自唐宋以來便是嶺南陶瓷的重要發源地。據大埔史料記載,此地「瓷土豐饒,窯煙蔽日」——依托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及汀江、梅潭河、韓江水運之利,至近現代逐步形成以光德、高陂為核心,輻射湖寮、百侯、楓朗、桃源、洲瑞等鄉鎮的陶瓷產業格局,呈現「鎮鎮有瓷廠、村村有窯火」的盛況。
從元末明初的溫潤含蓄,到明清青花的靈動飄逸,再到近現代「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氣質,大埔陶瓷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書寫着南國瓷器的傳奇。
遠古印記:楓朗王蘭的陶史基因
在大埔楓朗鎮王蘭村的青山沃野間,深埋着大埔陶瓷文明的基因圖譜。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揭開了浮濱文化的神秘面紗,出土的夾砂陶罐與印紋硬陶殘片,將大埔製陶史追溯至距今35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考古研究表明,大埔先民早已掌握「露天堆燒」技藝,窯溫可達800℃以上,粗獷的陶器上甚至留存着製陶者的指紋印痕,成為遠古匠人「以手塑史」的鮮活見證。這些陶器雖無後世瓷器的瑩潤,卻以樸拙之美承載着先民「耕陶並舉」的生活智慧——盛糧的陶甕、汲水的陶罐、烹煮的陶鬲,勾勒出嶺南早期農耕文明的生動圖景。王蘭遺址的發現,填補了粵東地區浮濱文化研究的空白,更如同文明的火種,為唐宋青白瓷的誕生、明清青花的綻放埋下了跨越千年的伏筆。
▲高陂釉上彩「松鶴延年」水仙盆
▲高陂釉下彩「福祿壽」對瓶
窯口風華:五大瓷窯的技藝密碼
高陂瓷:青花筆墨繪就的瓷都華章
作為大埔陶瓷的集大成者,青花瓷自明代便已聞名。其胎骨料采用「九練法」精製,經淘洗、陳腐、揉煉等工序,質地細密如脂;釉面獨創「鴨蛋青」配方,清透如冰。匠人以「分水皴」技法運筆,青料濃淡暈染間,梅蘭竹菊躍然器上。清光緒年間,青花、豆青等民俗實用器層出不窮,高陂青花薄胎碗更以「映月透影」之奇技,在各屆國際博覽會上大放異彩。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首次訪問香港,大埔赤山瓷廠為其專門製作了一批45頭釉下青花餐具和20頭釉下青花帆船咖啡具,該套紀念品深受英女王喜愛,在英國產生巨大影響。
▲民國釉上彩「騎驢訪友」盤口梅花耳瓶
▲民國釉上彩花鳥紋盤口梅花耳瓶
光德瓷:釉彩交響的視覺盛宴
光德窯工善用多重施釉工藝,在素胎上疊加鐵紅、鈷藍、銅綠等色釉,經1300℃高溫淬煉煆燒後,釉色交融流淌,形成「窯變萬千」的獨特肌理。其代表作「金砂釉梅瓶」,器身密布繁星般的金屬結晶,在燈光下折射出鎏金溢彩的光暈,被譽為「凝固的星河」。據《光德窯工譜》記載,此類絕技需精準掌控「窯火七候」,差之毫厘則失之千裏。
▲民國德玉記釉下彩荷葉口梅花耳瓶
▲民國釉上彩山水紋棒槌瓶
余裏瓷:元末明初的時光印記
余裏古窯遺址出土的仿龍泉遺跡,印證着大埔陶瓷的早期輝煌。采用「陶墊餅及疊燒」工藝的蓮瓣紋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泛藍,迎光可見「竹絲刷痕」的拉坯印記。考古學家在窯址發掘出土了大量青釉瓷器殘件,主要器型有碗、盤、杯、碟、瓶、爐、硯台、蓋罐、燈盞、燭台、印模等百余種日常用瓷,以及窯具匣缽、窯墊等生產工具。各類器型素面為主,但也有一些菊瓣紋等花紋。碗和碟上多印有「福」 「祿」 「壽」 「安」 「德」 「寧」 「玉」 「用」等吉祥文字。余裏古窯址的仿龍泉遺跡,填補了廣東沒有龍泉窯的空白。
▲民國釉上彩「天官賜福」描金荷葉口梅花耳瓶
▲民國釉上彩「松鶴遐齡」賞瓶
板坑窯:龍窯烈焰中的大器之道
板坑窯依山而建的百米龍窯,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投柴孔測溫法(目測控溫法)」。其特色產品「將軍罐」摻入草木灰釉,器壁厚實卻透光如紙,叩擊有鐘磬余音。窯工獨創的「陰陽火」控溫術:前段猛火氧化形成鐵褐釉斑,後段弱火還原淬出青翠釉色,一器多色的奇觀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匯成了豐富多彩的陶瓷文化,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稱這些瓷器為「稀世珍品,難得一見」,更有外國商人稱贊其為:「秋首萊茵隈,千珠萬裏來。西人皆刮目,等賞入神才。」
▲民國德玉記釉下彩「梅雀夜月」帽筒
▲1974年釉上彩「富貴白頭」瓷板
碗窯:民窯基因裏的日用美學
沿碗窯分布的明代民窯群,將實用主義推向極致。其生產的「竹節柄擂茶缽」「手雕古釘爐」,內壁密布放射狀篦紋,既增強研磨效率,又形成獨特的視覺韻律;「魚藻紋鬥笠碗」采用「澀圈疊燒」工藝,碗心留白,樸拙筆跡中流淌着市井生活的溫度。這些器物隨着潮商船隊遠銷南洋,成為海外客家僑胞的鄉愁信物。
▲20世紀50年代釉上彩山水紋盤
▲高陂釉上彩仕女圖瓷盤
薪火相傳:傳統工藝的當代覺醒
21世紀以來,大埔陶瓷在守正中創新:光德窯將「曜變天目」技藝與現代釉料結合,燒製出星空系列茶器;高陂匠人以納米技術改良青花料,使纏枝蓮紋在紫光燈下呈現幻彩效果。更令人矚目的是「數字龍窯」項目的實施——通過3D掃描重建古窯數據庫,AI算法優化傳統配釉方案,讓千年窯火在智能時代煥發新生。
從韓江碼頭的青花碎片,到各界國際博覽會的當代展品,大埔陶瓷始終在泥土與火焰的對話中尋找平衡。當機械臂與傳統轆轤車並肩運轉,這座南國瓷都正以兼容並蓄的姿態,續寫着「白泥烈火鑄青史」的傳奇篇章。
梅州日報 文/鄧億娜 圖/阿蘭若客(註:本文配圖為民國和20世紀50至70年代精美大埔陶瓷作品,谷神堂藏品)
大埔,粵東群山環抱的千年古邑,自唐宋以來便是嶺南陶瓷的重要發源地。據大埔史料記載,此地「瓷土豐饒,窯煙蔽日」——依托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及汀江、梅潭河、韓江水運之利,至近現代逐步形成以光德、高陂為核心,輻射湖寮、百侯、楓朗、桃源、洲瑞等鄉鎮的陶瓷產業格局,呈現「鎮鎮有瓷廠、村村有窯火」的盛況。
從元末明初的溫潤含蓄,到明清青花的靈動飄逸,再到近現代「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氣質,大埔陶瓷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書寫着南國瓷器的傳奇。
遠古印記:楓朗王蘭的陶史基因
在大埔楓朗鎮王蘭村的青山沃野間,深埋着大埔陶瓷文明的基因圖譜。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揭開了浮濱文化的神秘面紗,出土的夾砂陶罐與印紋硬陶殘片,將大埔製陶史追溯至距今35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考古研究表明,大埔先民早已掌握「露天堆燒」技藝,窯溫可達800℃以上,粗獷的陶器上甚至留存着製陶者的指紋印痕,成為遠古匠人「以手塑史」的鮮活見證。這些陶器雖無後世瓷器的瑩潤,卻以樸拙之美承載着先民「耕陶並舉」的生活智慧——盛糧的陶甕、汲水的陶罐、烹煮的陶鬲,勾勒出嶺南早期農耕文明的生動圖景。王蘭遺址的發現,填補了粵東地區浮濱文化研究的空白,更如同文明的火種,為唐宋青白瓷的誕生、明清青花的綻放埋下了跨越千年的伏筆。
▲高陂釉上彩「松鶴延年」水仙盆
▲高陂釉下彩「福祿壽」對瓶
窯口風華:五大瓷窯的技藝密碼
高陂瓷:青花筆墨繪就的瓷都華章
作為大埔陶瓷的集大成者,青花瓷自明代便已聞名。其胎骨料采用「九練法」精製,經淘洗、陳腐、揉煉等工序,質地細密如脂;釉面獨創「鴨蛋青」配方,清透如冰。匠人以「分水皴」技法運筆,青料濃淡暈染間,梅蘭竹菊躍然器上。清光緒年間,青花、豆青等民俗實用器層出不窮,高陂青花薄胎碗更以「映月透影」之奇技,在各屆國際博覽會上大放異彩。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首次訪問香港,大埔赤山瓷廠為其專門製作了一批45頭釉下青花餐具和20頭釉下青花帆船咖啡具,該套紀念品深受英女王喜愛,在英國產生巨大影響。
▲民國釉上彩「騎驢訪友」盤口梅花耳瓶
▲民國釉上彩花鳥紋盤口梅花耳瓶
光德瓷:釉彩交響的視覺盛宴
光德窯工善用多重施釉工藝,在素胎上疊加鐵紅、鈷藍、銅綠等色釉,經1300℃高溫淬煉煆燒後,釉色交融流淌,形成「窯變萬千」的獨特肌理。其代表作「金砂釉梅瓶」,器身密布繁星般的金屬結晶,在燈光下折射出鎏金溢彩的光暈,被譽為「凝固的星河」。據《光德窯工譜》記載,此類絕技需精準掌控「窯火七候」,差之毫厘則失之千裏。
▲民國德玉記釉下彩荷葉口梅花耳瓶
▲民國釉上彩山水紋棒槌瓶
余裏瓷:元末明初的時光印記
余裏古窯遺址出土的仿龍泉遺跡,印證着大埔陶瓷的早期輝煌。采用「陶墊餅及疊燒」工藝的蓮瓣紋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泛藍,迎光可見「竹絲刷痕」的拉坯印記。考古學家在窯址發掘出土了大量青釉瓷器殘件,主要器型有碗、盤、杯、碟、瓶、爐、硯台、蓋罐、燈盞、燭台、印模等百余種日常用瓷,以及窯具匣缽、窯墊等生產工具。各類器型素面為主,但也有一些菊瓣紋等花紋。碗和碟上多印有「福」 「祿」 「壽」 「安」 「德」 「寧」 「玉」 「用」等吉祥文字。余裏古窯址的仿龍泉遺跡,填補了廣東沒有龍泉窯的空白。
▲民國釉上彩「天官賜福」描金荷葉口梅花耳瓶
▲民國釉上彩「松鶴遐齡」賞瓶
板坑窯:龍窯烈焰中的大器之道
板坑窯依山而建的百米龍窯,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投柴孔測溫法(目測控溫法)」。其特色產品「將軍罐」摻入草木灰釉,器壁厚實卻透光如紙,叩擊有鐘磬余音。窯工獨創的「陰陽火」控溫術:前段猛火氧化形成鐵褐釉斑,後段弱火還原淬出青翠釉色,一器多色的奇觀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匯成了豐富多彩的陶瓷文化,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稱這些瓷器為「稀世珍品,難得一見」,更有外國商人稱贊其為:「秋首萊茵隈,千珠萬裏來。西人皆刮目,等賞入神才。」
▲民國德玉記釉下彩「梅雀夜月」帽筒
▲1974年釉上彩「富貴白頭」瓷板
碗窯:民窯基因裏的日用美學
沿碗窯分布的明代民窯群,將實用主義推向極致。其生產的「竹節柄擂茶缽」「手雕古釘爐」,內壁密布放射狀篦紋,既增強研磨效率,又形成獨特的視覺韻律;「魚藻紋鬥笠碗」采用「澀圈疊燒」工藝,碗心留白,樸拙筆跡中流淌着市井生活的溫度。這些器物隨着潮商船隊遠銷南洋,成為海外客家僑胞的鄉愁信物。
▲20世紀50年代釉上彩山水紋盤
▲高陂釉上彩仕女圖瓷盤
薪火相傳:傳統工藝的當代覺醒
21世紀以來,大埔陶瓷在守正中創新:光德窯將「曜變天目」技藝與現代釉料結合,燒製出星空系列茶器;高陂匠人以納米技術改良青花料,使纏枝蓮紋在紫光燈下呈現幻彩效果。更令人矚目的是「數字龍窯」項目的實施——通過3D掃描重建古窯數據庫,AI算法優化傳統配釉方案,讓千年窯火在智能時代煥發新生。
從韓江碼頭的青花碎片,到各界國際博覽會的當代展品,大埔陶瓷始終在泥土與火焰的對話中尋找平衡。當機械臂與傳統轆轤車並肩運轉,這座南國瓷都正以兼容並蓄的姿態,續寫着「白泥烈火鑄青史」的傳奇篇章。
梅州日報 文/鄧億娜 圖/阿蘭若客(註:本文配圖為民國和20世紀50至70年代精美大埔陶瓷作品,谷神堂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