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說嶺南·江冰】廣東國際藝術周:一片繁花似錦,一派勃勃生機
廣東國際藝術周低調開場,大雨滂沱,擋不住熱愛藝術人們的腳步。來自全國的藝術家呈現各自獨特的藝術追求。
廣州雕塑院藝術家團隊出陣,從門口到展廳,先聲奪人。每一尊雕塑作品,均給我無限遐想:
從具象到抽象,或踏實大地,或飛向天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比較起來,我更喜歡偏重抽象的雕塑作品,尤其是從具象瞬間凸顯抽象。
進門正門首座就是冷軍的幾幅名畫,仿佛定海神針般確立了藝術周的檔次與水準——出自廣州寶珍堂的藏品,價值連城,珍貴無比。
我先去找廣州畫家陳炳佳的展位,兌現我現場點評的承諾。九張具有強烈「密集恐懼癥」的大畫,試圖傳達獨一份關於人類宇宙的大思考。
尤其關註陳炳佳《一卷畫》( 180×145cm, 2023年),現場解讀如下:
山鬼騎著大魚將兒童拽向天邊,兒童懷抱「一卷畫」代表中國畫傳統——如夢如幻,仿佛溫柔夢鄉;強有力山鬼代表一種天馬行空的「邪念」,把夢打破,去探尋一種全新的天地氣象。
望畫家繼續探索,不辜負上天給予藝術家的一份追問人類命運的特權。
光,影響水彩繪畫的重要因素,是水彩畫創作永恒的追求。
廈門大學的黃俊清是一位用「光」在感知世界、感知自然、感知生命的藝術家。他的儒雅自在與他寧靜氣質的作品交相輝映。
感受廈門畫家溫柔寧靜清澈透亮的「光」之後,海島坦蕩熱烈的「光」再一次吸引了我——
我喜歡陽光下燦爛的畫面,海南畫家周鐵利讓香蕉熠熠生輝,讓海南金碧輝煌。
剎那間喚醒我對海南島陽光的全部記憶。
地域氣場左右畫家,周鐵利的創作可為生動例證。
四川女畫家王冰的作品第一眼就抓住我:
王冰畫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據說畫家為70後。看來,中國的畫家開始穿越各個代際,把一種90後00後的年輕感覺牽引出來,成功地呈現在70後的筆下。
其中有國外裝飾畫的風格,絢爛多彩;亦有一種夢幻般的想象,迎風飛揚。
有趣的是,我終於讀出敦煌壁畫的感覺,佛的面孔,火焰飛升。
既屬於當下年輕人的燦爛,又具有古代敦煌藝術的輝煌。
穿越代際與千年,敦煌之美閃耀,古韻猶存。
我尤其點贊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青春飛揚,面向未來。富有時尚感的各類藝術裝置,讓我大開眼界。
廣州美術學院的年輕畫家用甲骨文向傳統致敬,讓我讀出了一種希望,若日出東方。
廣美人善於在藝術與日常中找到平衡。
或許是城市氣場緣由,處於千年商都的廣州美術學院——其作品總能在煙火氣和藝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他們似乎有很強的市場感,同時又在其中保有個性的藝術追求。
包括這一幅指尖上的藝術。
我在半面墻上突然看到幾十幅臉部寫生掛在一起,兒童畫風,用墨簡潔,卻墨黑沈郁,面孔表情孤獨,或突出只眼,或呈現半邊臉——
即刻有一種奇異不安之感籠罩我心。
一問,其中大半是自閉兒童畫。屬於廣州殘聯的一個美術扶助項目——
廣州市殘聯百企百藝公益項目團隊,從2021年起邀請藝術家郭青加入,擔任"藝享花開"潛能培育公益行動——「特需青年」文創設計課程的主講導師和項目藝術指導。
在郭青老師帶領下,特需青年在本次2024廣東國際藝術周也參與到作品共創中。
郭青的美育讓人眼前一亮,自閉癥兒童的作品有一種揪心的感動!
據說,本次藝術周匯集上百名藝術家,作品由策展人反復挑選,被評價為歷屆廣東藝術周最具水平的藝術展。
從網上翻找出2018年——我寫的《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左手藝術,右手市場》一文,從中回望當時盛況。
尤其懷念韓國、朝鮮、越南等國藝術家的作品,期望他們能再來廣州參展,期待久別重逢的喜悅。
廣東國際藝術展理應呈現更為豐富的國際元素。
出於身份及研究的興趣,我對「嶺南」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心靈隨時隨地處於「對話」狀態。
跨界交流碰撞中角度之新穎、解讀之活力,是我始終尋求的境界。
藝術周論壇進行中,多位藝術家談到嶺南:
——北方人文化自信強大,各地都有表現,但嶺南文化不夠自信,低調務實到傳播力顯弱。
——禪文化是嶺南文化重要資源。世界有一個評價:孔子、老子、六祖慧能,三人並列;屬於嶺南的六祖的貢獻是世界性的。
——嶺南畫派「折衷中西」,有廣泛的影響;和而不同,「和」在當今美術界設計界無論作為理念還是方式,均值得探究。
廣東是嶺南畫派的誕生地,是中國面向大海面向世界的前沿,也是中國近現代國家轉型的起點地。
藝術世界,廣東理應提岀文化新質,理應做出更大貢獻。
衷心祝願廣東:
鳥語花香,永葆青春,面向大海,擁抱世界,一直向前,前程似錦。
(本文部分照片由廣州攝影家陽琰提供)
2024-5 廣州.廣東國際藝術周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廣東國際藝術周低調開場,大雨滂沱,擋不住熱愛藝術人們的腳步。來自全國的藝術家呈現各自獨特的藝術追求。
廣州雕塑院藝術家團隊出陣,從門口到展廳,先聲奪人。每一尊雕塑作品,均給我無限遐想:
從具象到抽象,或踏實大地,或飛向天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比較起來,我更喜歡偏重抽象的雕塑作品,尤其是從具象瞬間凸顯抽象。
進門正門首座就是冷軍的幾幅名畫,仿佛定海神針般確立了藝術周的檔次與水準——出自廣州寶珍堂的藏品,價值連城,珍貴無比。
我先去找廣州畫家陳炳佳的展位,兌現我現場點評的承諾。九張具有強烈「密集恐懼癥」的大畫,試圖傳達獨一份關於人類宇宙的大思考。
尤其關註陳炳佳《一卷畫》( 180×145cm, 2023年),現場解讀如下:
山鬼騎著大魚將兒童拽向天邊,兒童懷抱「一卷畫」代表中國畫傳統——如夢如幻,仿佛溫柔夢鄉;強有力山鬼代表一種天馬行空的「邪念」,把夢打破,去探尋一種全新的天地氣象。
望畫家繼續探索,不辜負上天給予藝術家的一份追問人類命運的特權。
光,影響水彩繪畫的重要因素,是水彩畫創作永恒的追求。
廈門大學的黃俊清是一位用「光」在感知世界、感知自然、感知生命的藝術家。他的儒雅自在與他寧靜氣質的作品交相輝映。
感受廈門畫家溫柔寧靜清澈透亮的「光」之後,海島坦蕩熱烈的「光」再一次吸引了我——
我喜歡陽光下燦爛的畫面,海南畫家周鐵利讓香蕉熠熠生輝,讓海南金碧輝煌。
剎那間喚醒我對海南島陽光的全部記憶。
地域氣場左右畫家,周鐵利的創作可為生動例證。
四川女畫家王冰的作品第一眼就抓住我:
王冰畫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據說畫家為70後。看來,中國的畫家開始穿越各個代際,把一種90後00後的年輕感覺牽引出來,成功地呈現在70後的筆下。
其中有國外裝飾畫的風格,絢爛多彩;亦有一種夢幻般的想象,迎風飛揚。
有趣的是,我終於讀出敦煌壁畫的感覺,佛的面孔,火焰飛升。
既屬於當下年輕人的燦爛,又具有古代敦煌藝術的輝煌。
穿越代際與千年,敦煌之美閃耀,古韻猶存。
我尤其點贊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青春飛揚,面向未來。富有時尚感的各類藝術裝置,讓我大開眼界。
廣州美術學院的年輕畫家用甲骨文向傳統致敬,讓我讀出了一種希望,若日出東方。
廣美人善於在藝術與日常中找到平衡。
或許是城市氣場緣由,處於千年商都的廣州美術學院——其作品總能在煙火氣和藝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他們似乎有很強的市場感,同時又在其中保有個性的藝術追求。
包括這一幅指尖上的藝術。
我在半面墻上突然看到幾十幅臉部寫生掛在一起,兒童畫風,用墨簡潔,卻墨黑沈郁,面孔表情孤獨,或突出只眼,或呈現半邊臉——
即刻有一種奇異不安之感籠罩我心。
一問,其中大半是自閉兒童畫。屬於廣州殘聯的一個美術扶助項目——
廣州市殘聯百企百藝公益項目團隊,從2021年起邀請藝術家郭青加入,擔任"藝享花開"潛能培育公益行動——「特需青年」文創設計課程的主講導師和項目藝術指導。
在郭青老師帶領下,特需青年在本次2024廣東國際藝術周也參與到作品共創中。
郭青的美育讓人眼前一亮,自閉癥兒童的作品有一種揪心的感動!
據說,本次藝術周匯集上百名藝術家,作品由策展人反復挑選,被評價為歷屆廣東藝術周最具水平的藝術展。
從網上翻找出2018年——我寫的《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左手藝術,右手市場》一文,從中回望當時盛況。
尤其懷念韓國、朝鮮、越南等國藝術家的作品,期望他們能再來廣州參展,期待久別重逢的喜悅。
廣東國際藝術展理應呈現更為豐富的國際元素。
出於身份及研究的興趣,我對「嶺南」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心靈隨時隨地處於「對話」狀態。
跨界交流碰撞中角度之新穎、解讀之活力,是我始終尋求的境界。
藝術周論壇進行中,多位藝術家談到嶺南:
——北方人文化自信強大,各地都有表現,但嶺南文化不夠自信,低調務實到傳播力顯弱。
——禪文化是嶺南文化重要資源。世界有一個評價:孔子、老子、六祖慧能,三人並列;屬於嶺南的六祖的貢獻是世界性的。
——嶺南畫派「折衷中西」,有廣泛的影響;和而不同,「和」在當今美術界設計界無論作為理念還是方式,均值得探究。
廣東是嶺南畫派的誕生地,是中國面向大海面向世界的前沿,也是中國近現代國家轉型的起點地。
藝術世界,廣東理應提岀文化新質,理應做出更大貢獻。
衷心祝願廣東:
鳥語花香,永葆青春,面向大海,擁抱世界,一直向前,前程似錦。
(本文部分照片由廣州攝影家陽琰提供)
2024-5 廣州.廣東國際藝術周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