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兩岸客

來福州,「簪」福氣

来源:福建日報 作者: 时间:2024年09月14日
分享:

來福州,「簪」福氣

本報記者 郭斌 文/圖

來福州,「簪」福氣!

13日晚,福州「三條簪」妝造文化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拉開帷幕。在夜幕光影中,頭戴福州「三條簪」、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女子款款走來,穿越古今的非遺文化盛宴令現場觀眾沈浸其中。

「三條簪」快閃 夢回舊時閩都

三坊七巷的「時空之門」緩緩開啟,風雨廊裏琴聲悠揚,頭戴「三條簪」的模特驚艷亮相,以快閃形式演繹歷史與現代的對話。

她們身著不同時代、不同款式的傳統服飾,交織穿行於廊中,猶如從古畫中踱步而來,一顰一笑間,仿佛在訴說不同時代福州女性的故事,盡展福州女性剛柔並濟、勇毅獨立的鏗鏘之美。

模特頭戴的「三條簪」,是從古代福州流行起來的一種發飾。「三條簪」也稱「三把刀」,由三根銀簪組成,簪的形狀扁平如劍,刻有花紋,插在發髻之間,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今年6月,「福州傳統妝束技藝」列入鼓樓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快閃活動中,既有精心復刻的傳統「三條簪」妝造,還有融入國潮和現代審美的改良「三條簪」妝造,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之美「圈粉」無數。

三坊七巷的安民巷也變身「時空隧道」。不同年齡的三坊七巷講解員扮上「三條簪」妝造,徜徉於古老坊巷中,喚醒了老福州關於「三條簪」的塵封記憶。

妝造文化展 沈浸式秀國潮

夜幕降臨,三坊七巷鄢家花廳內,一場「三條簪」妝造秀精彩上演。

福州「三條簪」妝造團隊呈現了一場融合古風與時尚元素的「三條簪」T臺秀。她們以情景劇的形式,演繹「三條簪」妝造的起源、演變過程,展現「三條簪」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又美又颯」,這是廣大網友對「三條簪」妝造的評價。9月5日至8日,福州市文旅局發起福州「三條簪」妝造照片及老物件征集活動,邀廣大市民曬出心目中最美的「三條簪」妝造。昨晚,部分妝造照片投稿人作為特邀嘉賓,登臺盡情展現福州「三條簪」妝造之美,驚艷眾多遊客。

由福州非遺愛好者林惠姍創作的歌曲《三把刀》,也於昨晚在現場演繹,令人耳目一新。

「《三把刀》歌詞靈感來源於民國六年(1917年)張遵旭《福州與廈門》一書中對三把刀的描述,以及我對三把刀的理解。」林惠姍說,曲是通過AI創作的,曲調將中國風和說唱結合,用了琵琶、長笛和古琴等古典民樂,展現「三條簪」妝造酷颯的特點。

同日,福州「三條簪」妝造文化展在三坊七巷鄢家花廳開展,時空對話、文創空間、福飾新生、妝造體驗四大展區,集中展示「三條簪」老物件、老照片、配飾、服飾、文創產品、改良妝造等。在時空對話展區,福建省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館、錦華閣、希得老銀鋪帶來了從清代到民國時期的「三條簪」老物件實物、銀飾品,工藝之精美令遊客大開眼界。

「清代聚珍款銀飾是中國傳統工藝與文化的瑰寶,這套『三條簪』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聚珍款銀製發飾之一。」福建省雨田博物館館長何女士說,過去,「三條簪」體現了福州婦女愛國愛家的精神。現在,它展現了一種復古的國潮元素,折射出新時代背景下的審美觀,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

探索「非遺+」 福州文旅煥新出圈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符號與傳承。在福州,「三條簪」就是這樣獨特的存在。

作家冰心曾在《故鄉的風采》中稱贊頭戴「三把刀」的福州婦女:「我見過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的農村婦女,覺得天下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村婦女能和我故鄉的『三條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遠了!」

近年來,福州創新「非遺+」模式,在三坊七巷等歷史文化街區,持續探索推廣「文化+非遺+國潮+旅遊」等文旅應用場景,結合國潮文化活動,推出一批非遺展示、創意市集、文化交流等非遺主題活動,打造既傳統又時尚的非遺文化空間與活動場所。

「本次活動創新將沈浸式體驗與『三條簪』非遺文化深度融合,推動非遺『活』起來、『火』起來,為福州文旅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福州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我們還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非遺+』新路徑,持續培育引導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文化旅遊雙向賦能,助力做大做強做優福州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據悉,本次文化展將持續到9月17日,其間,將為遊客提供非遺妝造服務,每天推出限定優惠打卡名額。此外,從9月14日至10月7日,在三坊七巷、上下杭、南公河口、朱紫坊、梁厝等街區開展國潮秀快閃,邀請遊客體驗「三條簪」妝造,近距離感受閩都國潮之美。

分享:

來福州,「簪」福氣

来源:福建日報 作者: 时间:2024年09月14日

本報記者 郭斌 文/圖

來福州,「簪」福氣!

13日晚,福州「三條簪」妝造文化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拉開帷幕。在夜幕光影中,頭戴福州「三條簪」、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女子款款走來,穿越古今的非遺文化盛宴令現場觀眾沈浸其中。

「三條簪」快閃 夢回舊時閩都

三坊七巷的「時空之門」緩緩開啟,風雨廊裏琴聲悠揚,頭戴「三條簪」的模特驚艷亮相,以快閃形式演繹歷史與現代的對話。

她們身著不同時代、不同款式的傳統服飾,交織穿行於廊中,猶如從古畫中踱步而來,一顰一笑間,仿佛在訴說不同時代福州女性的故事,盡展福州女性剛柔並濟、勇毅獨立的鏗鏘之美。

模特頭戴的「三條簪」,是從古代福州流行起來的一種發飾。「三條簪」也稱「三把刀」,由三根銀簪組成,簪的形狀扁平如劍,刻有花紋,插在發髻之間,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今年6月,「福州傳統妝束技藝」列入鼓樓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快閃活動中,既有精心復刻的傳統「三條簪」妝造,還有融入國潮和現代審美的改良「三條簪」妝造,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之美「圈粉」無數。

三坊七巷的安民巷也變身「時空隧道」。不同年齡的三坊七巷講解員扮上「三條簪」妝造,徜徉於古老坊巷中,喚醒了老福州關於「三條簪」的塵封記憶。

妝造文化展 沈浸式秀國潮

夜幕降臨,三坊七巷鄢家花廳內,一場「三條簪」妝造秀精彩上演。

福州「三條簪」妝造團隊呈現了一場融合古風與時尚元素的「三條簪」T臺秀。她們以情景劇的形式,演繹「三條簪」妝造的起源、演變過程,展現「三條簪」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又美又颯」,這是廣大網友對「三條簪」妝造的評價。9月5日至8日,福州市文旅局發起福州「三條簪」妝造照片及老物件征集活動,邀廣大市民曬出心目中最美的「三條簪」妝造。昨晚,部分妝造照片投稿人作為特邀嘉賓,登臺盡情展現福州「三條簪」妝造之美,驚艷眾多遊客。

由福州非遺愛好者林惠姍創作的歌曲《三把刀》,也於昨晚在現場演繹,令人耳目一新。

「《三把刀》歌詞靈感來源於民國六年(1917年)張遵旭《福州與廈門》一書中對三把刀的描述,以及我對三把刀的理解。」林惠姍說,曲是通過AI創作的,曲調將中國風和說唱結合,用了琵琶、長笛和古琴等古典民樂,展現「三條簪」妝造酷颯的特點。

同日,福州「三條簪」妝造文化展在三坊七巷鄢家花廳開展,時空對話、文創空間、福飾新生、妝造體驗四大展區,集中展示「三條簪」老物件、老照片、配飾、服飾、文創產品、改良妝造等。在時空對話展區,福建省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館、錦華閣、希得老銀鋪帶來了從清代到民國時期的「三條簪」老物件實物、銀飾品,工藝之精美令遊客大開眼界。

「清代聚珍款銀飾是中國傳統工藝與文化的瑰寶,這套『三條簪』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聚珍款銀製發飾之一。」福建省雨田博物館館長何女士說,過去,「三條簪」體現了福州婦女愛國愛家的精神。現在,它展現了一種復古的國潮元素,折射出新時代背景下的審美觀,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

探索「非遺+」 福州文旅煥新出圈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符號與傳承。在福州,「三條簪」就是這樣獨特的存在。

作家冰心曾在《故鄉的風采》中稱贊頭戴「三把刀」的福州婦女:「我見過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的農村婦女,覺得天下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村婦女能和我故鄉的『三條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遠了!」

近年來,福州創新「非遺+」模式,在三坊七巷等歷史文化街區,持續探索推廣「文化+非遺+國潮+旅遊」等文旅應用場景,結合國潮文化活動,推出一批非遺展示、創意市集、文化交流等非遺主題活動,打造既傳統又時尚的非遺文化空間與活動場所。

「本次活動創新將沈浸式體驗與『三條簪』非遺文化深度融合,推動非遺『活』起來、『火』起來,為福州文旅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福州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我們還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非遺+』新路徑,持續培育引導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文化旅遊雙向賦能,助力做大做強做優福州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據悉,本次文化展將持續到9月17日,其間,將為遊客提供非遺妝造服務,每天推出限定優惠打卡名額。此外,從9月14日至10月7日,在三坊七巷、上下杭、南公河口、朱紫坊、梁厝等街區開展國潮秀快閃,邀請遊客體驗「三條簪」妝造,近距離感受閩都國潮之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