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兩岸客

「做脈界」?兩岸學者來到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

来源:華南師大新聞社 作者: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 时间:2025年03月08日
分享:

「做脈界」?兩岸學者來到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

1.jpeg

3月2日,一場聚焦兩岸文化根脈的學術盛會——「兩岸客家文化學術交流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舉行,來自台灣新竹縣、苗栗縣等地的客家研究學者,與大陸嘉應學院、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專家齊聚一堂,通過學術報告、史料研討和互動交流,共同追溯客家文化源流,探討兩岸文化傳承與創新。

3月2日下午,兩岸客家文化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舉行。此次會議由華南師範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處長趙頔進行現場主持,汕尾校區管委會學生管理辦公室主任、行知書院副院長唐小煜致歡迎辭。唐小煜介紹了汕尾校區的建設及辦學基本概況和汕尾市的文化風俗,向來訪嘉賓展現了當地豐富的文化底蘊及校園風采。汕尾市辦主任謝威宣在致辭中指出,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聯結海峽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橋梁,期望通過此次研討會進一步促進兩岸客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學術深深 對話啟思  

楊文科:竹縣新策·客語破局

5.jpeg
台灣新竹縣縣長楊文科

台灣新竹縣縣長楊文科致辭,初步介紹了客家文化的發展現狀,並作《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與實踐》報告楊文科首先從客家歷史文化淵源講起,說明了客家文化的重要性,並針對台灣應當如何推動客家文化發展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落地實踐方面,他指出了自己擔任新竹縣縣長以來客家文化發展遇到的一系列阻礙,並給出自身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采取的工作部署。在國際影響方面,新竹縣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促進國際客家文化交流。對於新竹建設推動客家事務的未來轉化,楊文科給出了八項具體措施,力求打造客語友善環境,努力打造新竹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中心。最後,楊文科指出推動傳承客家文化的任務是重中之重,並邀請大家前往灣新竹感受客家文化的風土人情。

邱榮裕:族脈溯兩岸情

6.jpeg
台灣師範大學全球客家文化中心主任邱榮裕

在兩岸客家文化學術交流會現場,台灣師範大學全球客家文化中心主任邱榮裕分享其學術報告——《飲水思源·血脈相連——以灣桃園大溪清代族譜夾頁『路途』為例》。畢業於歷史系專業,他沈浸於一眾族譜中進行研究,客家族譜就是他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此次分享,邱榮裕以乾隆年間遷的楊氏家族為例,從來祖楊明成的生平出發,包括他與三子在生活,返鄉探親等經歷,展現兩岸因人員來往不斷加深的緣分與情誼。邱榮裕在了解編寫族譜時運用多種科研方法輔助研究,其中人類學調查與歷史文獻研究法的效果頗豐,成果獨特,他展示的族譜詳細記錄了所屬家族的遷徙信息及相關據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

研究過程中,邱榮裕挖掘出諸多灣歷史內容,他借清代康熙年間灣地圖,分析原住民與漢人的差別,如從管理、繳稅等方面區分生番、熟番,並以圖片展示清政府保障漢人安全的措施。邱榮裕分享了一眾史料圖片,讓參會人員直觀感受族譜文化之魅力。在這份對族譜研究的學術報告中,邱榮裕對客家文化的熱情與對族譜的珍視體現得淋漓盡致,致力於展現族譜文化的獨特魅力,加深大眾對客家文化的認識。

肖文評:大埔遷台·文化共承

7.jpeg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肖文評

「兩岸大埔人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實際是一個整體。」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肖文評應邀來到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他在作《清代粵東大埔縣移民台中與兩岸文化互動研究》學術報告時總結道。

該會議報告第一部分聚焦2016年前,在中政府和客家民俗文化協會積極推動下,灣連續舉辦多屆"大埔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學者深入研究大埔客家文化在灣的形成和發展。肖文評強調,了解灣大埔社會文化的形成發展,需知曉大陸原鄉——大埔的歷史和社會文化,應將兩地社會文化視作整體。報告第二部分著眼清初大埔人口的移民原因及傳承過程,在人口增長、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粵東大埔縣人的生存受到嚴重挑戰,而剛收復的灣,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利於人口繁衍和文化傳承,這是肖文評得出的大埔人遷原因。 

此外,大埔人在灣沿襲科考、修祠堂、祭祖、參與原鄉社會文化建設等傳統,體現出兩岸同胞的密切互動,促進了兩岸社會文化的發展與交流,進一步印證兩岸大埔人、兩岸客家人是一個整體。

何雅芬:扶風渡海·苗栗生根

8.jpeg
台灣新竹縣全球客家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何雅芬

在兩岸客家文化學術交流研討會上,台灣新竹縣全球客家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何雅芬女士發表了題為《苗栗馬家莊移墾史: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先生的客家族譜溯源》的學術報告,深入探討了馬家莊的歷史背景及其與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家族之間的深厚淵源。

何雅芬女士在報告中闡述,清代時期,老陸豐地區以雍正九年(1731 年)行政劃分為界,歸屬惠州府管轄。彼時,從陸豐遷往灣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桃園、新竹、苗栗等地,這些地區的客家族群因源自海陸豐一帶,故被稱為「海陸客」。

何雅芬女士介紹,馬英九先生的祖先源自陜西省扶風縣,與灣苗粟馬家莊的扶風堂同屬一脈。歷史上,其家族多次遷徙,最終定居於灣苗栗縣通霄鎮的馬家莊。乾隆十一年(1746年),馬芳捷從廣東陸豐渡海來,在苗粟縣通霄鎮開墾拓荒,此地後稱馬家莊,由此開啟了家族在灣的發展篇章。同時,她在報告中強調,馬家莊雖歷經歲月變遷,至今仍留存大量珍貴歷史資料。其中,馬家莊的族譜詳盡記載了馬芳捷後裔的家族世系,成為後人探尋先輩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窗口。

冷劍波:海陸遷台·拓荒系脈

9.jpeg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冷劍波

在兩岸客家文化學術交流研討會上,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冷劍波作《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的遷台》學術報告,深入探討了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遷徙至灣的歷史及其對灣社會的深遠影響。

冷劍波在報告中介紹,陸豐地區於1731 年設縣,是清代粵東客家人重要聚居地。1988 年成立的陸河縣,則是大陸「最年輕」的純客家縣,其中彭、葉、羅、朱等是陸河縣的主要姓氏。他從小點切題,以在灣拓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姜姓家族為例說明客家先祖渡灣發展的積極影響。姜姓渡後,數代人全力投入土地開墾事業,特別是在姜秀鑾時期,不斷開墾荒地,奠定了姜家在灣拓墾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彭姓作為海陸豐地區最大的客家姓氏之一,其後裔在灣多地定居;朱姓和羅姓同樣在灣有著廣泛分布和深遠影響。這些姓氏的客家人不僅在灣的土地開墾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且其後裔與原鄉保持緊密聯系,維持著兩岸的文化和血脈聯系。

冷劍波強調,客家人是獨特民系,遷徙融合是造就獨特文化的重要途徑。海陸客家人作為遷的重要一支,先輩們排除萬難,借開荒站穩腳跟,為灣開發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夏遠鳴:石窟河音·四縣流芳

10.jpeg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夏遠鳴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夏遠鳴博士在會議中作《石窟河流域客家人在台灣的播衍》的學術報告。報告中提到,灣的客家話主要分為四縣腔和及海陸腔兩類別,另有少數地區說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這些腔調合稱為「四海大平安」。其中,四縣腔的客家人數量最多,他們的祖籍可追溯至梅州石窟河流域的興寧、五華、平遠及蕉嶺這四個縣。

夏遠鳴首先從石窟河的地理概況入手,詳細闡述了「四縣客」的來源。石窟河流域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相對較少,且大部分地區被高山環繞,形成了幽深的谷地。這些地區的人們移民到灣後,因其獨特的口音,在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四縣話」客家群體,該群體占據了灣客家人口的四成。

在遷移過程中,客家人廣泛分布在灣的桃園、新竹、苗栗、六堆等地區。在桃園市,如宋屋裏的客家人,幾乎全部源自梅州白渡的宋姓家族。新竹縣則既有海陸腔的客家人,也有大量來自石窟河流域的客家人,他們分布於山區和沿海地區。苗栗縣的中港溪流域和後龍溪流域,同樣是四縣客的聚居地。六堆地區位於灣南部的高雄市與屏東縣,這裏的客家人也通行四縣腔。在灣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客家人物,如邱逢甲、吳子光、黃祈英等,他們都是石窟河流域客家人在灣繁衍生息的傑出代表。

朱慶:僑匯通四海·商路系桑梓

11.jpeg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朱慶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朱慶在會議中作《20世紀上半葉新加坡客家人與閩粵僑鄉跨國經濟社會互動》學術報告。朱慶首先概述了新加坡客家人群體的基本情況。自19世紀以來,新加坡的客家人群體逐步壯大,目前人口數已超過二十萬,其原鄉多屬廣東嘉應和福建永定。

隨後,朱慶詳細闡述了閩粵僑鄉跨國經濟網絡的構建過程。客家華僑通過僑匯將海外收入匯回故土,用以贍養親屬、購置田宅,成為僑眷家庭的重要經濟支柱。在遭遇天災戰亂之時,新加坡客家人更是積極投身家鄉救濟工作。例如1897年,黃遵憲等人發起成立了「嘉應米公司」,募集僑資以賑濟災民。此外,客家華僑在閩粵僑鄉的投資領域廣泛,涵蓋了交通行業、工商業及房地產開發等多方面。張煜南兄弟投資修建了中國首條商辦鐵路——潮汕鐵路;汕頭設市後,大量華僑資本湧入房地產市場,興建洋樓別墅,有力推動了城市現代化進程。至今,梅州等地的僑資建築仍是僑鄉文化的重要符號。

朱慶指出,新加坡客家人與閩粵僑鄉的跨國互動,不僅塑造了一個龐大的經濟網絡,還構建了一條社會文化紐帶,為研究移民史與僑鄉變遷提供了重要視角。展望未來,他強調需要深入挖掘個案與史料,以進一步揭示跨國經濟文化互動的深層機製。

  遷史贈禮 同心引鑒  

報告間隙,楊文科先生向作專題報告嘉賓、汕尾市務部門及汕尾校區贈送紀念品。汕尾市務部門回贈「同文同宗 桑梓情深」紀念牌,以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

學術提問環節,汕尾校區學生代表向楊文科先生提問——「在實踐新竹客家文化時‚有遇到過什麽窘境?是如何突破」。楊文科指出,如何豐富客家文化的推廣渠道、建立起激勵機製、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是最為棘手的問題。他說道,新竹縣在客家文化研究和推廣方面花費了很多精力,也在不斷挖掘客家文化的傳統內涵。新竹縣正嘗試通過文化及教育宣傳、結合高科技、產業帶動等形式推動客家文化創新性發展,同時在經費、製度層面也給與相關的基本保障。楊文科先生勉勵青年一代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為弘揚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學子心語 知行並進  

16.jpeg
商學院金融科技專業2024級本科生陳鴻輝

商學院金融科技專業2024級本科生陳鴻輝是本次參會的學生代表之一,作為客家籍學生,他深感此次會議讓他對當下各地客家文化的現狀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在學者的介紹下,他進一步了解了客家文化從大陸流傳到灣的悠久歷史、客家先祖的持續努力、其中的艱難與偉大使他感觸頗深。同時,會議對當下客家文化發展情況,包括客家語言的流失等的初步介紹以及對兩岸專家和同胞對客家文化的一系列保護措施的闡述,使他充分體會到兩岸同胞對於客家文化的認同與熱情,是真正的血脈相連。最後,陳鴻輝表示,這次研討會不僅加深了他對客家文化的理解,更能夠激發大眾探尋客家文化的熱情,從而進一步推動客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17.jpeg
創意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24級本科生徐潔宜

創意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24級本科生徐潔宜,在本次會議中對客家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此之前,她主要對自己家鄉——梅州地區的客家文化有較多的了解。而通過會議上學者們的精彩分享,徐潔宜深入了解了客家祖先的遷徙歷史,對兩岸客家文化的發展脈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在會議中,她通過楊文科的分享了解了客家文化在新竹縣目前取得的發展成果,以及在推動客家文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此外,在互贈手禮物環節中,徐潔宜深切感受到海峽兩岸的客家同胞之間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深厚客家情。最後,她感慨道:「推動客家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社會上仍然有這麽一群人,正在矢誌不渝地努力着,只為延續和發展我們寶貴的客家文化。」

分享:

「做脈界」?兩岸學者來到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

来源:華南師大新聞社 作者: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 时间:2025年03月08日

1.jpeg

3月2日,一場聚焦兩岸文化根脈的學術盛會——「兩岸客家文化學術交流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舉行,來自台灣新竹縣、苗栗縣等地的客家研究學者,與大陸嘉應學院、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專家齊聚一堂,通過學術報告、史料研討和互動交流,共同追溯客家文化源流,探討兩岸文化傳承與創新。

3月2日下午,兩岸客家文化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舉行。此次會議由華南師範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處長趙頔進行現場主持,汕尾校區管委會學生管理辦公室主任、行知書院副院長唐小煜致歡迎辭。唐小煜介紹了汕尾校區的建設及辦學基本概況和汕尾市的文化風俗,向來訪嘉賓展現了當地豐富的文化底蘊及校園風采。汕尾市辦主任謝威宣在致辭中指出,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聯結海峽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橋梁,期望通過此次研討會進一步促進兩岸客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學術深深 對話啟思  

楊文科:竹縣新策·客語破局

5.jpeg
台灣新竹縣縣長楊文科

台灣新竹縣縣長楊文科致辭,初步介紹了客家文化的發展現狀,並作《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與實踐》報告楊文科首先從客家歷史文化淵源講起,說明了客家文化的重要性,並針對台灣應當如何推動客家文化發展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落地實踐方面,他指出了自己擔任新竹縣縣長以來客家文化發展遇到的一系列阻礙,並給出自身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采取的工作部署。在國際影響方面,新竹縣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促進國際客家文化交流。對於新竹建設推動客家事務的未來轉化,楊文科給出了八項具體措施,力求打造客語友善環境,努力打造新竹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中心。最後,楊文科指出推動傳承客家文化的任務是重中之重,並邀請大家前往灣新竹感受客家文化的風土人情。

邱榮裕:族脈溯兩岸情

6.jpeg
台灣師範大學全球客家文化中心主任邱榮裕

在兩岸客家文化學術交流會現場,台灣師範大學全球客家文化中心主任邱榮裕分享其學術報告——《飲水思源·血脈相連——以灣桃園大溪清代族譜夾頁『路途』為例》。畢業於歷史系專業,他沈浸於一眾族譜中進行研究,客家族譜就是他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此次分享,邱榮裕以乾隆年間遷的楊氏家族為例,從來祖楊明成的生平出發,包括他與三子在生活,返鄉探親等經歷,展現兩岸因人員來往不斷加深的緣分與情誼。邱榮裕在了解編寫族譜時運用多種科研方法輔助研究,其中人類學調查與歷史文獻研究法的效果頗豐,成果獨特,他展示的族譜詳細記錄了所屬家族的遷徙信息及相關據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

研究過程中,邱榮裕挖掘出諸多灣歷史內容,他借清代康熙年間灣地圖,分析原住民與漢人的差別,如從管理、繳稅等方面區分生番、熟番,並以圖片展示清政府保障漢人安全的措施。邱榮裕分享了一眾史料圖片,讓參會人員直觀感受族譜文化之魅力。在這份對族譜研究的學術報告中,邱榮裕對客家文化的熱情與對族譜的珍視體現得淋漓盡致,致力於展現族譜文化的獨特魅力,加深大眾對客家文化的認識。

肖文評:大埔遷台·文化共承

7.jpeg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肖文評

「兩岸大埔人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實際是一個整體。」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肖文評應邀來到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他在作《清代粵東大埔縣移民台中與兩岸文化互動研究》學術報告時總結道。

該會議報告第一部分聚焦2016年前,在中政府和客家民俗文化協會積極推動下,灣連續舉辦多屆"大埔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學者深入研究大埔客家文化在灣的形成和發展。肖文評強調,了解灣大埔社會文化的形成發展,需知曉大陸原鄉——大埔的歷史和社會文化,應將兩地社會文化視作整體。報告第二部分著眼清初大埔人口的移民原因及傳承過程,在人口增長、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粵東大埔縣人的生存受到嚴重挑戰,而剛收復的灣,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利於人口繁衍和文化傳承,這是肖文評得出的大埔人遷原因。 

此外,大埔人在灣沿襲科考、修祠堂、祭祖、參與原鄉社會文化建設等傳統,體現出兩岸同胞的密切互動,促進了兩岸社會文化的發展與交流,進一步印證兩岸大埔人、兩岸客家人是一個整體。

何雅芬:扶風渡海·苗栗生根

8.jpeg
台灣新竹縣全球客家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何雅芬

在兩岸客家文化學術交流研討會上,台灣新竹縣全球客家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何雅芬女士發表了題為《苗栗馬家莊移墾史: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先生的客家族譜溯源》的學術報告,深入探討了馬家莊的歷史背景及其與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家族之間的深厚淵源。

何雅芬女士在報告中闡述,清代時期,老陸豐地區以雍正九年(1731 年)行政劃分為界,歸屬惠州府管轄。彼時,從陸豐遷往灣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桃園、新竹、苗栗等地,這些地區的客家族群因源自海陸豐一帶,故被稱為「海陸客」。

何雅芬女士介紹,馬英九先生的祖先源自陜西省扶風縣,與灣苗粟馬家莊的扶風堂同屬一脈。歷史上,其家族多次遷徙,最終定居於灣苗栗縣通霄鎮的馬家莊。乾隆十一年(1746年),馬芳捷從廣東陸豐渡海來,在苗粟縣通霄鎮開墾拓荒,此地後稱馬家莊,由此開啟了家族在灣的發展篇章。同時,她在報告中強調,馬家莊雖歷經歲月變遷,至今仍留存大量珍貴歷史資料。其中,馬家莊的族譜詳盡記載了馬芳捷後裔的家族世系,成為後人探尋先輩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窗口。

冷劍波:海陸遷台·拓荒系脈

9.jpeg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冷劍波

在兩岸客家文化學術交流研討會上,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冷劍波作《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的遷台》學術報告,深入探討了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遷徙至灣的歷史及其對灣社會的深遠影響。

冷劍波在報告中介紹,陸豐地區於1731 年設縣,是清代粵東客家人重要聚居地。1988 年成立的陸河縣,則是大陸「最年輕」的純客家縣,其中彭、葉、羅、朱等是陸河縣的主要姓氏。他從小點切題,以在灣拓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姜姓家族為例說明客家先祖渡灣發展的積極影響。姜姓渡後,數代人全力投入土地開墾事業,特別是在姜秀鑾時期,不斷開墾荒地,奠定了姜家在灣拓墾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彭姓作為海陸豐地區最大的客家姓氏之一,其後裔在灣多地定居;朱姓和羅姓同樣在灣有著廣泛分布和深遠影響。這些姓氏的客家人不僅在灣的土地開墾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且其後裔與原鄉保持緊密聯系,維持著兩岸的文化和血脈聯系。

冷劍波強調,客家人是獨特民系,遷徙融合是造就獨特文化的重要途徑。海陸客家人作為遷的重要一支,先輩們排除萬難,借開荒站穩腳跟,為灣開發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夏遠鳴:石窟河音·四縣流芳

10.jpeg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夏遠鳴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夏遠鳴博士在會議中作《石窟河流域客家人在台灣的播衍》的學術報告。報告中提到,灣的客家話主要分為四縣腔和及海陸腔兩類別,另有少數地區說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這些腔調合稱為「四海大平安」。其中,四縣腔的客家人數量最多,他們的祖籍可追溯至梅州石窟河流域的興寧、五華、平遠及蕉嶺這四個縣。

夏遠鳴首先從石窟河的地理概況入手,詳細闡述了「四縣客」的來源。石窟河流域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相對較少,且大部分地區被高山環繞,形成了幽深的谷地。這些地區的人們移民到灣後,因其獨特的口音,在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四縣話」客家群體,該群體占據了灣客家人口的四成。

在遷移過程中,客家人廣泛分布在灣的桃園、新竹、苗栗、六堆等地區。在桃園市,如宋屋裏的客家人,幾乎全部源自梅州白渡的宋姓家族。新竹縣則既有海陸腔的客家人,也有大量來自石窟河流域的客家人,他們分布於山區和沿海地區。苗栗縣的中港溪流域和後龍溪流域,同樣是四縣客的聚居地。六堆地區位於灣南部的高雄市與屏東縣,這裏的客家人也通行四縣腔。在灣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客家人物,如邱逢甲、吳子光、黃祈英等,他們都是石窟河流域客家人在灣繁衍生息的傑出代表。

朱慶:僑匯通四海·商路系桑梓

11.jpeg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朱慶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朱慶在會議中作《20世紀上半葉新加坡客家人與閩粵僑鄉跨國經濟社會互動》學術報告。朱慶首先概述了新加坡客家人群體的基本情況。自19世紀以來,新加坡的客家人群體逐步壯大,目前人口數已超過二十萬,其原鄉多屬廣東嘉應和福建永定。

隨後,朱慶詳細闡述了閩粵僑鄉跨國經濟網絡的構建過程。客家華僑通過僑匯將海外收入匯回故土,用以贍養親屬、購置田宅,成為僑眷家庭的重要經濟支柱。在遭遇天災戰亂之時,新加坡客家人更是積極投身家鄉救濟工作。例如1897年,黃遵憲等人發起成立了「嘉應米公司」,募集僑資以賑濟災民。此外,客家華僑在閩粵僑鄉的投資領域廣泛,涵蓋了交通行業、工商業及房地產開發等多方面。張煜南兄弟投資修建了中國首條商辦鐵路——潮汕鐵路;汕頭設市後,大量華僑資本湧入房地產市場,興建洋樓別墅,有力推動了城市現代化進程。至今,梅州等地的僑資建築仍是僑鄉文化的重要符號。

朱慶指出,新加坡客家人與閩粵僑鄉的跨國互動,不僅塑造了一個龐大的經濟網絡,還構建了一條社會文化紐帶,為研究移民史與僑鄉變遷提供了重要視角。展望未來,他強調需要深入挖掘個案與史料,以進一步揭示跨國經濟文化互動的深層機製。

  遷史贈禮 同心引鑒  

報告間隙,楊文科先生向作專題報告嘉賓、汕尾市務部門及汕尾校區贈送紀念品。汕尾市務部門回贈「同文同宗 桑梓情深」紀念牌,以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

學術提問環節,汕尾校區學生代表向楊文科先生提問——「在實踐新竹客家文化時‚有遇到過什麽窘境?是如何突破」。楊文科指出,如何豐富客家文化的推廣渠道、建立起激勵機製、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是最為棘手的問題。他說道,新竹縣在客家文化研究和推廣方面花費了很多精力,也在不斷挖掘客家文化的傳統內涵。新竹縣正嘗試通過文化及教育宣傳、結合高科技、產業帶動等形式推動客家文化創新性發展,同時在經費、製度層面也給與相關的基本保障。楊文科先生勉勵青年一代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為弘揚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學子心語 知行並進  

16.jpeg
商學院金融科技專業2024級本科生陳鴻輝

商學院金融科技專業2024級本科生陳鴻輝是本次參會的學生代表之一,作為客家籍學生,他深感此次會議讓他對當下各地客家文化的現狀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在學者的介紹下,他進一步了解了客家文化從大陸流傳到灣的悠久歷史、客家先祖的持續努力、其中的艱難與偉大使他感觸頗深。同時,會議對當下客家文化發展情況,包括客家語言的流失等的初步介紹以及對兩岸專家和同胞對客家文化的一系列保護措施的闡述,使他充分體會到兩岸同胞對於客家文化的認同與熱情,是真正的血脈相連。最後,陳鴻輝表示,這次研討會不僅加深了他對客家文化的理解,更能夠激發大眾探尋客家文化的熱情,從而進一步推動客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17.jpeg
創意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24級本科生徐潔宜

創意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24級本科生徐潔宜,在本次會議中對客家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此之前,她主要對自己家鄉——梅州地區的客家文化有較多的了解。而通過會議上學者們的精彩分享,徐潔宜深入了解了客家祖先的遷徙歷史,對兩岸客家文化的發展脈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在會議中,她通過楊文科的分享了解了客家文化在新竹縣目前取得的發展成果,以及在推動客家文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此外,在互贈手禮物環節中,徐潔宜深切感受到海峽兩岸的客家同胞之間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深厚客家情。最後,她感慨道:「推動客家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社會上仍然有這麽一群人,正在矢誌不渝地努力着,只為延續和發展我們寶貴的客家文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