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帶古鎮|巫氏大夫第探訪記
在四川洛帶古鎮下街,有一條僅一米多寬、極易被忽略的小巷。沿着下街105號,穿過低調的木門,行至十余米,便能走進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宅第——巫氏大夫第。
巫氏大夫第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坐北朝南,氣勢恢宏,是洛帶古鎮現存建築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傳統民居之一,被譽為「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整座大夫第位於洛帶古鎮核心區域,占地面積約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擁有大小房屋200余間,其中主建築「輔弼堂」獨有47間,氣派非凡。宅第結構嚴謹,以大門為中軸線,木結構穿插精巧,上蓋小青瓦。布局上「四橫二縱」,天井復天井,小天井串聯大天井,大院落聯通小院落,營造出極富客家風情的生活空間。
巫氏大夫第的始建者巫作江,是巫氏入川第二代祖先,因清廷賜封「奉直大夫」而得此宅名。進入祠堂,可見墻上懸掛着巫氏家族的典故和榮耀,屋內草團跪墊色彩仍鮮艷如初,映照着後人對祖先的敬仰之情。
民國時期,洛帶鎮被稱為「甄子場」,流傳着「巫半截、鄭半邊、劉惠安占中間」的說法,足見巫氏家族在當地的重要地位。宅第中,各式花格木雕精美絕倫,花鳥蟲魚躍然窗欞之上,彰顯出高超的工藝水準與深厚的人文底蘊。
根據巫作江第七代孫巫盈堂考證,清代巫氏大夫第中曾走出6位大夫、2位儒林郎、4位清列貢生、11位國學士,以及五品軍功和一位進士,堪稱客家人在蜀創業奮鬥的一部活字典。
更令人驕傲的是,國際排聯主席阿科斯塔曾盛贊的排壇傳奇巫丹,也是巫氏後裔之一。而現任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四川省客家商會高級顧問的巫玉萍女士,作為巫作江第六代孫,至今仍居住在洛帶,致力於巫氏大夫第的保護與傳承。
大門外,竹林環繞,菜地點綴,處處洋溢着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前堂兩側花廳為卷棚式建築,各式精雕細刻的木作靜靜訴說着三百年前的輝煌。
作為龍泉驛區的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巫氏大夫第不僅是四川客家傳統民居的瑰寶,更是連接歷史與當下的一座精神家園。
春日正好,不妨走一趟洛帶,穿過那扇木門,傾聽一段屬於客家古鎮的悠悠往事。
四川海外客家聯誼會供圖
在四川洛帶古鎮下街,有一條僅一米多寬、極易被忽略的小巷。沿着下街105號,穿過低調的木門,行至十余米,便能走進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宅第——巫氏大夫第。
巫氏大夫第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坐北朝南,氣勢恢宏,是洛帶古鎮現存建築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傳統民居之一,被譽為「客家民居的活化石」。
整座大夫第位於洛帶古鎮核心區域,占地面積約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擁有大小房屋200余間,其中主建築「輔弼堂」獨有47間,氣派非凡。宅第結構嚴謹,以大門為中軸線,木結構穿插精巧,上蓋小青瓦。布局上「四橫二縱」,天井復天井,小天井串聯大天井,大院落聯通小院落,營造出極富客家風情的生活空間。
巫氏大夫第的始建者巫作江,是巫氏入川第二代祖先,因清廷賜封「奉直大夫」而得此宅名。進入祠堂,可見墻上懸掛着巫氏家族的典故和榮耀,屋內草團跪墊色彩仍鮮艷如初,映照着後人對祖先的敬仰之情。
民國時期,洛帶鎮被稱為「甄子場」,流傳着「巫半截、鄭半邊、劉惠安占中間」的說法,足見巫氏家族在當地的重要地位。宅第中,各式花格木雕精美絕倫,花鳥蟲魚躍然窗欞之上,彰顯出高超的工藝水準與深厚的人文底蘊。
根據巫作江第七代孫巫盈堂考證,清代巫氏大夫第中曾走出6位大夫、2位儒林郎、4位清列貢生、11位國學士,以及五品軍功和一位進士,堪稱客家人在蜀創業奮鬥的一部活字典。
更令人驕傲的是,國際排聯主席阿科斯塔曾盛贊的排壇傳奇巫丹,也是巫氏後裔之一。而現任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四川省客家商會高級顧問的巫玉萍女士,作為巫作江第六代孫,至今仍居住在洛帶,致力於巫氏大夫第的保護與傳承。
大門外,竹林環繞,菜地點綴,處處洋溢着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前堂兩側花廳為卷棚式建築,各式精雕細刻的木作靜靜訴說着三百年前的輝煌。
作為龍泉驛區的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巫氏大夫第不僅是四川客家傳統民居的瑰寶,更是連接歷史與當下的一座精神家園。
春日正好,不妨走一趟洛帶,穿過那扇木門,傾聽一段屬於客家古鎮的悠悠往事。
四川海外客家聯誼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