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匠心|香港舞麒麟,舞動的客家魂
香港西貢坑口區村民在沙田曾大屋前演示舞麒麟。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瑞獸起舞,傳承百年
麒麟昂首,鼓聲鏗鏘。在香港西貢坑口村,每逢農歷新年、婚嫁、祝壽等節慶活動時,都會見到麒麟伴隨鑼鼓聲舞動的身影。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是當地客家族群世代相傳的文化,至今已有超二百年的歷史。在他們看來,麒麟是瑞獸,可以帶來福氣和好運。客家一首歌謠便唱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
非遺入列:守藝人的堅守
2014年,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3月,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也入選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作為傳承人,他已為此傾註了二十余載心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坑口村,深入探訪這位非遺「守藝人」與舞麒麟傳承背後的故事。
舞步之間:力與美的融合
舞麒麟進入香港後,與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結合,發展出極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劉錦棠回憶:「舊時沿海村落常遭海盜劫掠,村民自幼習武護村。」
非遺傳承人劉錦棠
舞麒麟將武術動作融入舞蹈,既強身健體,又能凝聚鄉情。每逢節慶,各村麒麟隊會準時「出棚」表演:清晨出發,參拜祠堂,最後以麒麟共舞收尾,表演時間一般會持續兩個小時。「舞麒麟套路復雜,如麒麟的出洞、繞頭、尋青、吐玉書等,如今有一定簡化,但精髓仍在。」
舞麒麟動作精細且頗有寓意,其中的「吐玉書」便蘊含「麒麟吐玉書」之意——傳說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臨孔府,並吐出玉書。自此,「麒麟吐玉書」就代表了早生貴子的祝福。
嚴師出高徒:從紮馬步到登台
劉錦棠介紹,客家麒麟以黑、綠為主色調,象征沈穩;現在為吸引觀眾,逐漸加入紅、金等鮮艷元素,麒麟頭飾的獠牙、八卦紋等造型也愈發精巧。傳統舞麒麟講究「場合有別」,婚禮、祝壽、迎賓、祭祀皆有特定「舞法」。
舞麒麟看着威武,學起來卻並不輕松。紮馬步、走樁等雖簡單卻異常累人。基本功紮實後,還要學習套路,至少學大半年才能基本「出師」。劉錦棠拆解傳統教學,逐步引導新生代。他坦言,學舞麒麟苦,但只要願意學,他必傾囊相授。
香港西貢坑口區兒童在沙田曾大屋前學習舞麒麟。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重燃薪火:村莊、都市與舞台
2003年,退休返港的劉錦棠被推舉為村長,卻發現麒麟隊瀕臨解散。他自費組隊演出、進校園授課、奔走內地與香港推廣,讓這門藝術重新活躍。
他們的足跡遍布北京恭王府、佛山等地,舞步古樸卻引發熱烈反響。劉錦棠堅持:「傳統的根不能丟。」但也願在服飾、節奏上與時俱進,譬如麒麟頭飾輕量化,讓年輕人更容易參與。
根脈深植:客家舞麒麟的地理廣度
客家舞麒麟的分布不止於香港。據文獻與地方實踐記載,客家舞麒麟在廣東、福建、江西等客家聚居區均有廣泛流傳。其中,廣東東莞清溪鎮的麒麟舞近500年歷史,深圳、梅州、龍巖、贛州、永定等地也有各具特色的麒麟隊活動,體現了這一傳統技藝的生命力與區域多樣性。
隨着客家人的不斷遷徙,客家舞麒麟也在台灣、東南亞紮根發展。台灣的新竹、苗栗、屏東等地設有客家麒麟隊,常年參與節慶演出。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泰國等地的客家社群亦積極舉辦麒麟文化活動,並將其作為春節、開業、結婚等傳統儀式的重要部分。
馬來西亞舉辦的第二屆世界麒麟大賽 圖源:仲愷發布
這種文化的傳承,不僅強化了族群身份認同,也在海外社會中拓展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的力量:舞麒麟背後的精神象征
舞麒麟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客家人祈求吉祥、團結社區、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它凝聚了鄉情與信仰,寄托了和平、繁榮與延續的祝願。
在傳承傳統的同時,客家舞麒麟也不斷與時俱進。例如,麒麟頭飾改用輕便材料,表演音樂加入現代節奏,服飾設計融入新審美,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馬來西亞舉辦的第二屆世界麒麟大賽 圖源:仲愷發布
此外,客家舞麒麟已走出國門,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海內外的客家節慶、文化展演活動中,麒麟舞的靈動姿態不僅贏得觀眾喝彩,也讓全球華人重溫根的力量。
薪火相傳,舞出客家魂
如今,劉錦棠的學員多為十來歲的學生,亦有少數外國愛好者短暫體驗。「真正能傳承的,還是村裏孩子。」他深知,舞麒麟的傳承需幾代人接力。
在以劉錦棠為代表的「老師傅」們的堅守下,這項傳統技藝正持續煥發生機。對他們來說,舞麒麟不僅僅是一種舞蹈,更是客家人團結、堅韌的魂,守住它,就是守住他們的「根」。劉錦棠撫摸着做工精致的麒麟頭,眼神篤定:「只要還有人願意學,我就一定教到底。」
素材來源:廣州日報 新華社 仲愷發布 網絡
香港西貢坑口區村民在沙田曾大屋前演示舞麒麟。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瑞獸起舞,傳承百年
麒麟昂首,鼓聲鏗鏘。在香港西貢坑口村,每逢農歷新年、婚嫁、祝壽等節慶活動時,都會見到麒麟伴隨鑼鼓聲舞動的身影。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是當地客家族群世代相傳的文化,至今已有超二百年的歷史。在他們看來,麒麟是瑞獸,可以帶來福氣和好運。客家一首歌謠便唱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
非遺入列:守藝人的堅守
2014年,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3月,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也入選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作為傳承人,他已為此傾註了二十余載心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坑口村,深入探訪這位非遺「守藝人」與舞麒麟傳承背後的故事。
舞步之間:力與美的融合
舞麒麟進入香港後,與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結合,發展出極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劉錦棠回憶:「舊時沿海村落常遭海盜劫掠,村民自幼習武護村。」
非遺傳承人劉錦棠
舞麒麟將武術動作融入舞蹈,既強身健體,又能凝聚鄉情。每逢節慶,各村麒麟隊會準時「出棚」表演:清晨出發,參拜祠堂,最後以麒麟共舞收尾,表演時間一般會持續兩個小時。「舞麒麟套路復雜,如麒麟的出洞、繞頭、尋青、吐玉書等,如今有一定簡化,但精髓仍在。」
舞麒麟動作精細且頗有寓意,其中的「吐玉書」便蘊含「麒麟吐玉書」之意——傳說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臨孔府,並吐出玉書。自此,「麒麟吐玉書」就代表了早生貴子的祝福。
嚴師出高徒:從紮馬步到登台
劉錦棠介紹,客家麒麟以黑、綠為主色調,象征沈穩;現在為吸引觀眾,逐漸加入紅、金等鮮艷元素,麒麟頭飾的獠牙、八卦紋等造型也愈發精巧。傳統舞麒麟講究「場合有別」,婚禮、祝壽、迎賓、祭祀皆有特定「舞法」。
舞麒麟看着威武,學起來卻並不輕松。紮馬步、走樁等雖簡單卻異常累人。基本功紮實後,還要學習套路,至少學大半年才能基本「出師」。劉錦棠拆解傳統教學,逐步引導新生代。他坦言,學舞麒麟苦,但只要願意學,他必傾囊相授。
香港西貢坑口區兒童在沙田曾大屋前學習舞麒麟。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重燃薪火:村莊、都市與舞台
2003年,退休返港的劉錦棠被推舉為村長,卻發現麒麟隊瀕臨解散。他自費組隊演出、進校園授課、奔走內地與香港推廣,讓這門藝術重新活躍。
他們的足跡遍布北京恭王府、佛山等地,舞步古樸卻引發熱烈反響。劉錦棠堅持:「傳統的根不能丟。」但也願在服飾、節奏上與時俱進,譬如麒麟頭飾輕量化,讓年輕人更容易參與。
根脈深植:客家舞麒麟的地理廣度
客家舞麒麟的分布不止於香港。據文獻與地方實踐記載,客家舞麒麟在廣東、福建、江西等客家聚居區均有廣泛流傳。其中,廣東東莞清溪鎮的麒麟舞近500年歷史,深圳、梅州、龍巖、贛州、永定等地也有各具特色的麒麟隊活動,體現了這一傳統技藝的生命力與區域多樣性。
隨着客家人的不斷遷徙,客家舞麒麟也在台灣、東南亞紮根發展。台灣的新竹、苗栗、屏東等地設有客家麒麟隊,常年參與節慶演出。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泰國等地的客家社群亦積極舉辦麒麟文化活動,並將其作為春節、開業、結婚等傳統儀式的重要部分。
馬來西亞舉辦的第二屆世界麒麟大賽 圖源:仲愷發布
這種文化的傳承,不僅強化了族群身份認同,也在海外社會中拓展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的力量:舞麒麟背後的精神象征
舞麒麟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客家人祈求吉祥、團結社區、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它凝聚了鄉情與信仰,寄托了和平、繁榮與延續的祝願。
在傳承傳統的同時,客家舞麒麟也不斷與時俱進。例如,麒麟頭飾改用輕便材料,表演音樂加入現代節奏,服飾設計融入新審美,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馬來西亞舉辦的第二屆世界麒麟大賽 圖源:仲愷發布
此外,客家舞麒麟已走出國門,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海內外的客家節慶、文化展演活動中,麒麟舞的靈動姿態不僅贏得觀眾喝彩,也讓全球華人重溫根的力量。
薪火相傳,舞出客家魂
如今,劉錦棠的學員多為十來歲的學生,亦有少數外國愛好者短暫體驗。「真正能傳承的,還是村裏孩子。」他深知,舞麒麟的傳承需幾代人接力。
在以劉錦棠為代表的「老師傅」們的堅守下,這項傳統技藝正持續煥發生機。對他們來說,舞麒麟不僅僅是一種舞蹈,更是客家人團結、堅韌的魂,守住它,就是守住他們的「根」。劉錦棠撫摸着做工精致的麒麟頭,眼神篤定:「只要還有人願意學,我就一定教到底。」
素材來源:廣州日報 新華社 仲愷發布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