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一部極具社會史性質的區域客家誌——試評《四川客家誌》

来源:方誌四川 作者:夏遠鳴 时间:2025年06月30日
分享:

一部極具社會史性質的區域客家誌——試評《四川客家誌》

自清初以來,閩粵贛三省交界區域的人口向周邊地區輻射遷徙,其中四川是一個重要的遷移目的地。兩三百年來,這一區域的移民進入四川後,與來自其他省份的移民雜居一起。原本這批來自閩粵贛交界區域的移民並沒有共同的身份,但隨着近現代「客家」觀念的興起,學術界重新界定這個人群。由於他們祖籍地是「客家」,作為這個區域居民的後裔,他們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客家」。這個新的身份,讓這批散居於巴蜀大地的閩粵移民後裔重新聚焦了世人的目光,並圍繞此進行重新表述與闡釋,讓他們以另一種新的身份呈現給世人。《四川客家誌》便是關於這個人群的誌書。

傳統的誌書多以行政單位為對象進行編修,或以類別來編修,如財經誌、軍事誌等。以「客家」這個標簽來編寫誌書,這無疑是一個新的分類。眾所周知,族群劃分的主要標準是文化而不是地域。相同的族群,可以居住在不同的空間。「湖廣填四川」的移民來自多個省份,他們中哪些是客家人,哪些是非客家人,需要先進行辨識,然後才可以確定描述的對象。所以,《四川客家誌》的編修,是一份「戴着鐐銬去跳舞」的工作。在陳世松教授帶領下,一些長期耕耘四川客家歷史文化的學者們還是出色地完成了這項挑戰,他們在紮實的文獻以及田野調查基礎上,詳細地呈現了入川客家人的源流,從而有了這樣一本關於四川客家百科全書式的誌書問世。筆者在仔細拜讀該著之後,在此不揣譾陋,略陳管見,尚祈教正。

一、本誌書內容的特點

因本誌書是以特定族群為描述對象,所以其不同於一般的誌書,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webp

《四川客家誌》,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編,新華出版社2024年出版(圖源:四川方誌圖庫)

首先,在描述對象的把控上具有挑戰性。本誌書要描述的是巴蜀大地上不同區域的客家人及其社會實踐。他們需要先把這些移民從不同人群中單獨挑選出來,有的甚至需要「辨別」出來,才可以將他們作為描述的對象。這項工作需要長期的深耕,才能獲得一定規模的材料,進而才能歸納與總結出當地客家人相關的歷史與文化知識。

其次,在材料的搜集與運用上側重於點。因為本誌書描述的對象多以點狀分布於川渝各地,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發生在不同的行政空間裏,無法自成體系。所以,在材料收集上,需要從點上先確立行為的主體是「客家」的,進而確立其資料的有效性,這樣才可以拿來使用。而一般官方的材料並不以族群分類記載,其主體的不確定性導致大量官方材料是無法使用的,所以資料的主要來源為行為主體自己產生的文獻,如族譜、碑文等。特別是族譜,除其豐富的內容外,也是辨別其族群屬性的重要依據。正是由於大量的資料為民間文獻,所以這本誌書帶有濃厚的社會史性質。

第三,內容與體例上的獨特性。因為是客家族群誌,顧名思義要記載的是有關客家移民的內容。傳統誌書有大致固定的體例與內容。在參考傳統誌書體例以及結合所要展示的內容,本方誌設置了源流篇、人口篇、經濟篇、社會篇、文教篇、方言篇、習俗篇、建築篇、文物篇、藝文篇、人物篇、發展篇,共十二個部分。這些篇章大致呈現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客家移民入川的情況,二是定居與發展情況,三是文化傳承與變遷。傳統方誌裏固有的地理、建置以及行政機構等內容在本誌中則不需體現。這樣的篇章安排,盡量做到以點帶面,既通過豐富的個案,盡量呈現川渝客家的整體樣貌。

二、誌書體現的人文關懷

除豐富的內容外,本誌書還呈現出某種人文關懷。我們在粵東或閩西的族譜中,常常會看到許多鮮活的移民個案。他們僅在族譜上留下一個名字,然後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入川之後去了哪兒了?他們境況如何?我們常常會從內心深處湧現這些好奇與疑惑。直到閱讀《四川客家誌》後,這些疑團才一點點被解開。誌書中豐富的個案告訴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移民,是為什麽離開家鄉,又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抵達巴蜀地區;他們走了哪些路線,到了川渝地區後如何生活?如何經營自己的事業?如何建構自己宗族?本方誌以翔實的材料,展示了這些移民從嶺南地區,跨越蜀地蠶叢鳥道,來到天府之國。他們沿着川渝地區的大小江河定居下來,或又四處尋找生計,最終形成「沿河定居為主,平原、丘陵與山地定居為輔」的分布格局,以及「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特征。

誌書中諸多生動的個案,展示了移民艱辛的創業過程。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位來自閩西地區的移民,老年時回憶自己艱苦創業的經歷時說:

予夫婦上承先人遺澤,既無片瓦之分授,亦少寸土之遺傳。只此區區產業,皆予夫婦誅茅為屋,鑿石為田,春耕秋種,晝夜勤劬,始得優遊林壑,樂享田園。(《蜀粵征信》第29頁)

這些移民在艱苦創業時,每天辛勤勞作,幾乎忘記外面的世界。有位移民給原鄉家人的信中這樣寫道:「居是土者,始獲安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熙熙然,幾不知耒鋤外,尚有何事。」(《蜀粵征信》第210頁)「不知耒鋤外,尚有何事」之語,真實地反映了一個農耕生活的狀態。他們無暇註意外界的變化,只知終日辛勤地經營自己的家庭。類似這樣的記載俯拾皆是。

移民四川是一個雙向奔赴的活動:官方希望恢復生產,而百姓則希望借助豐美的土地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們沿着古老的文化傳統與習俗,組建家庭,繁衍後代,傳遞文明,從而讓移民社會不斷壯大。正是一個個家庭的慘淡經營,醫治了戰爭給地方社會帶來的創傷,清政府也實現了通過招墾政策以達成恢復經濟的目標。誌書中這些在「湖廣填四川」籠統論述之外的生命個體的記載,體現了傳統大歷史中難以呈現的人文關懷。

三、靜態的知識生產與動態變遷的兼顧

誌書的撰寫,也是一種知識生產。相較於枯燥又具有思辨性的學術著作,方誌內容更容易被普通讀者所習得,也更容易傳播。

2.webp
《四川客家誌》內頁(圖源:四川方誌圖庫)

文化是族群的重要標誌。作為一本族群誌,自然需要總結其文化特質。誌書概括了幾條四川客家的特性,如強烈的祖先觀念,聚族而居,恪守祖訓,堅守方言等。特別是對於居住區域規律的總結,更讓讀者能夠對於入川客家人分布情況有一個整體了解。這些知識都是根據翔實的史料歸納出來的,也是我們從面上考察四川客家的基礎。

但是,如果我們簡單地以「民族性」分析框架來描述四川客家,那麽這些知識就會有固化的傾向,顯然誌書的編纂者也註意到這一點,故在歸納特性時,他們也強調了文化的變遷與差異。事實上,移民到一個新的環境後,受客觀條件影響,其生產與生活方式註定要改變,他們的文化也會因此而改變。所以,在「客家」這個框架下書寫誌書,既需要根據「客家」這個標簽,把一些事物分割、挑選出來進行分別闡述,以顯示其特性。同時也還要看到事物變化的一面,例如語言就會受到居住環境的影響。正如本方誌描述的那樣,語言方面,客家移民並非如所標榜的「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那樣固守自己的語言,而是會隨着他們的聚居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現在蜀地的客家話,只能在客家聚居區內有限保存,而在散居區域內則無法保存,這其實也屬正常的現象。綜合整部誌書,誌書的編纂者們始終與本質主義描述保持距離,關註到文化傳承與變遷的關系,這是非常可貴的。

3.webp
《四川客家誌》內頁(圖源:四川方誌圖庫)

總之,這是一部以客家為敘述對象,以紮實的民間史料為基礎,同時又帶有一定學術性的誌書,並且帶有社會史性質,對於客家研究以及移民問題的深入探討都有積極意義。還值得一提的是,該誌書的「藝文篇」部分收錄了大量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原始材料,這對於欲深入了解川渝客家的學者大有裨益。最後,該誌書也呈現了巴蜀歷史文化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分享:

一部極具社會史性質的區域客家誌——試評《四川客家誌》

来源:方誌四川 作者:夏遠鳴 时间:2025年06月30日

自清初以來,閩粵贛三省交界區域的人口向周邊地區輻射遷徙,其中四川是一個重要的遷移目的地。兩三百年來,這一區域的移民進入四川後,與來自其他省份的移民雜居一起。原本這批來自閩粵贛交界區域的移民並沒有共同的身份,但隨着近現代「客家」觀念的興起,學術界重新界定這個人群。由於他們祖籍地是「客家」,作為這個區域居民的後裔,他們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客家」。這個新的身份,讓這批散居於巴蜀大地的閩粵移民後裔重新聚焦了世人的目光,並圍繞此進行重新表述與闡釋,讓他們以另一種新的身份呈現給世人。《四川客家誌》便是關於這個人群的誌書。

傳統的誌書多以行政單位為對象進行編修,或以類別來編修,如財經誌、軍事誌等。以「客家」這個標簽來編寫誌書,這無疑是一個新的分類。眾所周知,族群劃分的主要標準是文化而不是地域。相同的族群,可以居住在不同的空間。「湖廣填四川」的移民來自多個省份,他們中哪些是客家人,哪些是非客家人,需要先進行辨識,然後才可以確定描述的對象。所以,《四川客家誌》的編修,是一份「戴着鐐銬去跳舞」的工作。在陳世松教授帶領下,一些長期耕耘四川客家歷史文化的學者們還是出色地完成了這項挑戰,他們在紮實的文獻以及田野調查基礎上,詳細地呈現了入川客家人的源流,從而有了這樣一本關於四川客家百科全書式的誌書問世。筆者在仔細拜讀該著之後,在此不揣譾陋,略陳管見,尚祈教正。

一、本誌書內容的特點

因本誌書是以特定族群為描述對象,所以其不同於一般的誌書,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webp

《四川客家誌》,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編,新華出版社2024年出版(圖源:四川方誌圖庫)

首先,在描述對象的把控上具有挑戰性。本誌書要描述的是巴蜀大地上不同區域的客家人及其社會實踐。他們需要先把這些移民從不同人群中單獨挑選出來,有的甚至需要「辨別」出來,才可以將他們作為描述的對象。這項工作需要長期的深耕,才能獲得一定規模的材料,進而才能歸納與總結出當地客家人相關的歷史與文化知識。

其次,在材料的搜集與運用上側重於點。因為本誌書描述的對象多以點狀分布於川渝各地,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發生在不同的行政空間裏,無法自成體系。所以,在材料收集上,需要從點上先確立行為的主體是「客家」的,進而確立其資料的有效性,這樣才可以拿來使用。而一般官方的材料並不以族群分類記載,其主體的不確定性導致大量官方材料是無法使用的,所以資料的主要來源為行為主體自己產生的文獻,如族譜、碑文等。特別是族譜,除其豐富的內容外,也是辨別其族群屬性的重要依據。正是由於大量的資料為民間文獻,所以這本誌書帶有濃厚的社會史性質。

第三,內容與體例上的獨特性。因為是客家族群誌,顧名思義要記載的是有關客家移民的內容。傳統誌書有大致固定的體例與內容。在參考傳統誌書體例以及結合所要展示的內容,本方誌設置了源流篇、人口篇、經濟篇、社會篇、文教篇、方言篇、習俗篇、建築篇、文物篇、藝文篇、人物篇、發展篇,共十二個部分。這些篇章大致呈現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客家移民入川的情況,二是定居與發展情況,三是文化傳承與變遷。傳統方誌裏固有的地理、建置以及行政機構等內容在本誌中則不需體現。這樣的篇章安排,盡量做到以點帶面,既通過豐富的個案,盡量呈現川渝客家的整體樣貌。

二、誌書體現的人文關懷

除豐富的內容外,本誌書還呈現出某種人文關懷。我們在粵東或閩西的族譜中,常常會看到許多鮮活的移民個案。他們僅在族譜上留下一個名字,然後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入川之後去了哪兒了?他們境況如何?我們常常會從內心深處湧現這些好奇與疑惑。直到閱讀《四川客家誌》後,這些疑團才一點點被解開。誌書中豐富的個案告訴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移民,是為什麽離開家鄉,又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抵達巴蜀地區;他們走了哪些路線,到了川渝地區後如何生活?如何經營自己的事業?如何建構自己宗族?本方誌以翔實的材料,展示了這些移民從嶺南地區,跨越蜀地蠶叢鳥道,來到天府之國。他們沿着川渝地區的大小江河定居下來,或又四處尋找生計,最終形成「沿河定居為主,平原、丘陵與山地定居為輔」的分布格局,以及「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特征。

誌書中諸多生動的個案,展示了移民艱辛的創業過程。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位來自閩西地區的移民,老年時回憶自己艱苦創業的經歷時說:

予夫婦上承先人遺澤,既無片瓦之分授,亦少寸土之遺傳。只此區區產業,皆予夫婦誅茅為屋,鑿石為田,春耕秋種,晝夜勤劬,始得優遊林壑,樂享田園。(《蜀粵征信》第29頁)

這些移民在艱苦創業時,每天辛勤勞作,幾乎忘記外面的世界。有位移民給原鄉家人的信中這樣寫道:「居是土者,始獲安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熙熙然,幾不知耒鋤外,尚有何事。」(《蜀粵征信》第210頁)「不知耒鋤外,尚有何事」之語,真實地反映了一個農耕生活的狀態。他們無暇註意外界的變化,只知終日辛勤地經營自己的家庭。類似這樣的記載俯拾皆是。

移民四川是一個雙向奔赴的活動:官方希望恢復生產,而百姓則希望借助豐美的土地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們沿着古老的文化傳統與習俗,組建家庭,繁衍後代,傳遞文明,從而讓移民社會不斷壯大。正是一個個家庭的慘淡經營,醫治了戰爭給地方社會帶來的創傷,清政府也實現了通過招墾政策以達成恢復經濟的目標。誌書中這些在「湖廣填四川」籠統論述之外的生命個體的記載,體現了傳統大歷史中難以呈現的人文關懷。

三、靜態的知識生產與動態變遷的兼顧

誌書的撰寫,也是一種知識生產。相較於枯燥又具有思辨性的學術著作,方誌內容更容易被普通讀者所習得,也更容易傳播。

2.webp
《四川客家誌》內頁(圖源:四川方誌圖庫)

文化是族群的重要標誌。作為一本族群誌,自然需要總結其文化特質。誌書概括了幾條四川客家的特性,如強烈的祖先觀念,聚族而居,恪守祖訓,堅守方言等。特別是對於居住區域規律的總結,更讓讀者能夠對於入川客家人分布情況有一個整體了解。這些知識都是根據翔實的史料歸納出來的,也是我們從面上考察四川客家的基礎。

但是,如果我們簡單地以「民族性」分析框架來描述四川客家,那麽這些知識就會有固化的傾向,顯然誌書的編纂者也註意到這一點,故在歸納特性時,他們也強調了文化的變遷與差異。事實上,移民到一個新的環境後,受客觀條件影響,其生產與生活方式註定要改變,他們的文化也會因此而改變。所以,在「客家」這個框架下書寫誌書,既需要根據「客家」這個標簽,把一些事物分割、挑選出來進行分別闡述,以顯示其特性。同時也還要看到事物變化的一面,例如語言就會受到居住環境的影響。正如本方誌描述的那樣,語言方面,客家移民並非如所標榜的「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那樣固守自己的語言,而是會隨着他們的聚居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現在蜀地的客家話,只能在客家聚居區內有限保存,而在散居區域內則無法保存,這其實也屬正常的現象。綜合整部誌書,誌書的編纂者們始終與本質主義描述保持距離,關註到文化傳承與變遷的關系,這是非常可貴的。

3.webp
《四川客家誌》內頁(圖源:四川方誌圖庫)

總之,這是一部以客家為敘述對象,以紮實的民間史料為基礎,同時又帶有一定學術性的誌書,並且帶有社會史性質,對於客家研究以及移民問題的深入探討都有積極意義。還值得一提的是,該誌書的「藝文篇」部分收錄了大量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原始材料,這對於欲深入了解川渝客家的學者大有裨益。最後,該誌書也呈現了巴蜀歷史文化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