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古鎮東石的甦醒
【客家頭條 專題報導】 在梅州大山深處,有一座曾經寂寂無名的客家小鎮——平遠縣東石鎮。時光彷彿曾在這裡放緩了腳步,古老的書院、紅色的遺蹟,如同一顆顆蒙塵的珍珠,靜靜地散落在山水之間。然而近年來,一股來自外界的活力,正與這片土地內在的文化基因相結合,喚醒着沉睡的寶藏,繪就出一幅充滿人文溫度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被喚醒的紅色記憶
東石鎮的歷史,遠比其外表的寧靜要厚重得多。這裡不僅有在烽火歲月裡作為秘密交通站的鍋叾舊址,更有革命先賢林欽才的故居,以及見證了古鎮文脈傳承的毓秀書院。
林欽才故居。
林欽才烈士是東石鎮土生土長的革命者,也是早期中共黨員之一,曾參與過廣州起義等重大革命活動。如今,他位於鎮上的故居,已被修繕為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屋內陳列着他生前的照片與事跡介紹,無聲地講述着一位客家子弟為革命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崢嶸歲月。
而另一處文化地標——毓秀書院,在明清時期,曾是當地客家子弟讀書求學、追求功名的重要場所,承載着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古老信念;及至近現代,這裡又成為了革命思想傳播的據點,增添了深厚的紅色基因。近年來,隨着對本土文化的重新發掘,這座古老的書院經過精心修繕與活化,不再是空置的舊屋,而已成為一個融合了客家古建特色與紅色文化教育的「打卡地」,更成為本地中小學生進行鄉土教育的「第二課堂」,讓古老的讀書聲,以一種新的形式在這片土地上迴響。
毓秀書院。
「狀元路」上的期盼
教育的種子,在這片重視「耕讀傳家」的客家土地上,從未熄滅。在東石鎮,那條連接鐵民中學與中心小學的新路,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傳祺狀元路」。這條路曾幾何時泥濘擁堵,不僅給孩子們的上學路帶來不便,更存在着嚴重的安全隱患。
如今,它一改往昔模樣,變身為寬闊的人車分流大道。鄉親們為其冠以「狀元路」之名,不僅是為了表達感激,更是將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精神,寄託其中。這不僅僅是一條路,更是一個象徵。它掃清了孩子們求學路上的障礙,也寄託着客家人對下一代學有所成、報效家國的殷切期盼。當孩子們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時,他們腳下踩着的,是通往未來的希望。
土地的活力重燃
文化的復興,也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內生動力。在靈水村,曾經分散零碎的土地,如今被重新整合,搞起了機械化種植、規模化管理。煙葉、水稻、花生輪番種植,土地「活」了,效益上來了,村民們的腰包也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
這場發生在東石鎮的華麗蛻變,是廣州與梅州近二十載情誼的生動縮影。早在2003年,穗梅兩地便結下了緣分。「百萬老廣遊梅州」的盛景多次上演,源源不斷的遊客,湧向梅州的山水田園。
一座無形的「文旅連心橋」,正緊密地連接起這兩座城市,讓客家山村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也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走得更穩、更遠。
【客家頭條 專題報導】 在梅州大山深處,有一座曾經寂寂無名的客家小鎮——平遠縣東石鎮。時光彷彿曾在這裡放緩了腳步,古老的書院、紅色的遺蹟,如同一顆顆蒙塵的珍珠,靜靜地散落在山水之間。然而近年來,一股來自外界的活力,正與這片土地內在的文化基因相結合,喚醒着沉睡的寶藏,繪就出一幅充滿人文溫度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被喚醒的紅色記憶
東石鎮的歷史,遠比其外表的寧靜要厚重得多。這裡不僅有在烽火歲月裡作為秘密交通站的鍋叾舊址,更有革命先賢林欽才的故居,以及見證了古鎮文脈傳承的毓秀書院。
林欽才故居。
林欽才烈士是東石鎮土生土長的革命者,也是早期中共黨員之一,曾參與過廣州起義等重大革命活動。如今,他位於鎮上的故居,已被修繕為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屋內陳列着他生前的照片與事跡介紹,無聲地講述着一位客家子弟為革命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崢嶸歲月。
而另一處文化地標——毓秀書院,在明清時期,曾是當地客家子弟讀書求學、追求功名的重要場所,承載着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古老信念;及至近現代,這裡又成為了革命思想傳播的據點,增添了深厚的紅色基因。近年來,隨着對本土文化的重新發掘,這座古老的書院經過精心修繕與活化,不再是空置的舊屋,而已成為一個融合了客家古建特色與紅色文化教育的「打卡地」,更成為本地中小學生進行鄉土教育的「第二課堂」,讓古老的讀書聲,以一種新的形式在這片土地上迴響。
毓秀書院。
「狀元路」上的期盼
教育的種子,在這片重視「耕讀傳家」的客家土地上,從未熄滅。在東石鎮,那條連接鐵民中學與中心小學的新路,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傳祺狀元路」。這條路曾幾何時泥濘擁堵,不僅給孩子們的上學路帶來不便,更存在着嚴重的安全隱患。
如今,它一改往昔模樣,變身為寬闊的人車分流大道。鄉親們為其冠以「狀元路」之名,不僅是為了表達感激,更是將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精神,寄託其中。這不僅僅是一條路,更是一個象徵。它掃清了孩子們求學路上的障礙,也寄託着客家人對下一代學有所成、報效家國的殷切期盼。當孩子們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時,他們腳下踩着的,是通往未來的希望。
土地的活力重燃
文化的復興,也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內生動力。在靈水村,曾經分散零碎的土地,如今被重新整合,搞起了機械化種植、規模化管理。煙葉、水稻、花生輪番種植,土地「活」了,效益上來了,村民們的腰包也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
這場發生在東石鎮的華麗蛻變,是廣州與梅州近二十載情誼的生動縮影。早在2003年,穗梅兩地便結下了緣分。「百萬老廣遊梅州」的盛景多次上演,源源不斷的遊客,湧向梅州的山水田園。
一座無形的「文旅連心橋」,正緊密地連接起這兩座城市,讓客家山村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也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