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當歷史成為生意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其曉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分享:

當歷史成為生意

IMG_0763.JPG

暑假裡,我抽空走了一趟滕王閣,滿懷期待地想重溫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壯闊詩意。沒想到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場流水線般的標準行程,以及被商業封堵得密不透風的高牆。在那令人窒息與中暑交織的體感中,我所感受到的,不是歷史的深沉,而是鋪天蓋地的商業焦慮。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旅行開始變得千篇一律。無論是江南水鄉的古鎮,還是雄踞江畔的名樓,我們總能看到相似的青石板路、相似的紅燈籠、相似的義烏小商品,耳邊也總會迴響起那句熟悉的標語:「我在XX等你」。我們滿懷期待地去尋找歷史,卻發現自己只是從一個精心包裝的「景點」,走入了另一個。這些歷史文化景點,正在失去其獨一無二的靈魂,變成了一台台高效運轉的「遊客收割機」。

廉價的複製:從標語到文創的「標準化生產」

景點同質化的第一層,是外在包裝的驚人相似。那句「我在XX等你」的文化標語,彷彿一張萬能的膏藥,被貼在了全國各地的歷史文化景點門口,將獨特的地域文化,簡化為一句蒼白無力的口號。

緊隨其後的,是文創產品的全面淪陷。無論你身處何方,都能買到幾乎一樣的絲巾、木梳、油紙傘。這些所謂的「文創」,早已與當地的歷史文脈毫無關聯,它們不是文化的載體,而是一種全國通用的商業流水線產品,唯一的區別,僅僅是包裝上印的字不同。

蒼白的體驗:被數字與表演掏空的歷史現場

比外在包裝同質化更可怕的,是體驗感的同質化。如今的歷史景點遊覽,似乎都遵循着一套標準流程:進門先看一段簡介,然後觀看一部製作精良的數字影片,條件好些的,會讓你戴上VR眼鏡,體驗一場虛擬的「沉浸式」穿越。

緊接着,便是千篇一律的「互動」環節:租一套漢服,在指定的「最佳拍攝點」化一個精緻的妝容,拍一組與歷史無關的美照;到了晚上,再觀看一場燈光璀璨的歌舞劇或燈光秀。這些表演的形式相差無幾,僅僅是將內容換成了當地的名人軼事。歷史的厚重感,就在這套標準化的流程中,被徹底消解了。

想像力的貧瘠:全國通用的「運營方案」

這一切的背後,是運營者們想像力的極度匱乏。許多歷史文化景點的運營,都外包給了專業的文旅公司。而這些公司所做的,往往不是深入研究每個景點的獨特氣質與歷史內涵,而是將一套在別處被驗證成功的「包裝案例」,換個名字,直接複製粘貼過來。

他們關心的不是如何讓遊客與歷史產生真正的對話,而是如何設計出最有效的消費動線,如何讓遊客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打卡」、拍照、購物的全套流程。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歷史景點不再是一個需要被敬畏和解讀的歷史空間,而是一個可以被量化和管理的商業項目。

文物之殤與他山之石

當商業邏輯凌駕於文化傳承之上,文物本身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文物,本應是我們了解歷史的窗口,如今卻常常變成圈起來賺錢的噱頭。

以江南名樓滕王閣為例,為了商業利益,其內部結構竟被封堵改造,每一層樓都充斥着讓你掏錢包的機會。我認為,如果沒有好的創意想法,倒不如學習歐洲的古蹟保護方式。在雅典的帕特農神廟,你只能遠觀,不能觸碰;在羅馬的鬥獸場,導覽詞精簡卻不煽情。他們選擇讓歷史靜靜說話,而非請演員高聲模仿。一份寧靜的真實,遠勝過一場喧囂的虛假。

一線生機:尚未淪陷的角落

當然,在同質化的浪潮中,並非所有地方都已淪陷。我們依然能找到一些保有歷史精神的正面案例。例如,雲南麗江的白沙古鎮,至今仍保留着少數未被過度開發的片區,納西族的老阿媽依然在田間耕作,生活的氣息尚未被商業完全吞噬;在江西的婺源,一些古村落也仍在探索着居民與老宅共存的模式,遊客的到來,是對當地生活的一種探訪,而非侵擾。這些案例證明,文化傳承與旅遊發展並非不可調和,關鍵在於運營者是否懷有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說到底,我們今天在許多旅遊景點中看到的,早已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一台台設計精密的「遊客收割機」。它們收割着我們的金錢,更在不知不覺中,收割着我們對歷史的敬畏與想像力。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

當歷史成為生意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其曉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IMG_0763.JPG

暑假裡,我抽空走了一趟滕王閣,滿懷期待地想重溫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壯闊詩意。沒想到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場流水線般的標準行程,以及被商業封堵得密不透風的高牆。在那令人窒息與中暑交織的體感中,我所感受到的,不是歷史的深沉,而是鋪天蓋地的商業焦慮。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旅行開始變得千篇一律。無論是江南水鄉的古鎮,還是雄踞江畔的名樓,我們總能看到相似的青石板路、相似的紅燈籠、相似的義烏小商品,耳邊也總會迴響起那句熟悉的標語:「我在XX等你」。我們滿懷期待地去尋找歷史,卻發現自己只是從一個精心包裝的「景點」,走入了另一個。這些歷史文化景點,正在失去其獨一無二的靈魂,變成了一台台高效運轉的「遊客收割機」。

廉價的複製:從標語到文創的「標準化生產」

景點同質化的第一層,是外在包裝的驚人相似。那句「我在XX等你」的文化標語,彷彿一張萬能的膏藥,被貼在了全國各地的歷史文化景點門口,將獨特的地域文化,簡化為一句蒼白無力的口號。

緊隨其後的,是文創產品的全面淪陷。無論你身處何方,都能買到幾乎一樣的絲巾、木梳、油紙傘。這些所謂的「文創」,早已與當地的歷史文脈毫無關聯,它們不是文化的載體,而是一種全國通用的商業流水線產品,唯一的區別,僅僅是包裝上印的字不同。

蒼白的體驗:被數字與表演掏空的歷史現場

比外在包裝同質化更可怕的,是體驗感的同質化。如今的歷史景點遊覽,似乎都遵循着一套標準流程:進門先看一段簡介,然後觀看一部製作精良的數字影片,條件好些的,會讓你戴上VR眼鏡,體驗一場虛擬的「沉浸式」穿越。

緊接着,便是千篇一律的「互動」環節:租一套漢服,在指定的「最佳拍攝點」化一個精緻的妝容,拍一組與歷史無關的美照;到了晚上,再觀看一場燈光璀璨的歌舞劇或燈光秀。這些表演的形式相差無幾,僅僅是將內容換成了當地的名人軼事。歷史的厚重感,就在這套標準化的流程中,被徹底消解了。

想像力的貧瘠:全國通用的「運營方案」

這一切的背後,是運營者們想像力的極度匱乏。許多歷史文化景點的運營,都外包給了專業的文旅公司。而這些公司所做的,往往不是深入研究每個景點的獨特氣質與歷史內涵,而是將一套在別處被驗證成功的「包裝案例」,換個名字,直接複製粘貼過來。

他們關心的不是如何讓遊客與歷史產生真正的對話,而是如何設計出最有效的消費動線,如何讓遊客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打卡」、拍照、購物的全套流程。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歷史景點不再是一個需要被敬畏和解讀的歷史空間,而是一個可以被量化和管理的商業項目。

文物之殤與他山之石

當商業邏輯凌駕於文化傳承之上,文物本身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文物,本應是我們了解歷史的窗口,如今卻常常變成圈起來賺錢的噱頭。

以江南名樓滕王閣為例,為了商業利益,其內部結構竟被封堵改造,每一層樓都充斥着讓你掏錢包的機會。我認為,如果沒有好的創意想法,倒不如學習歐洲的古蹟保護方式。在雅典的帕特農神廟,你只能遠觀,不能觸碰;在羅馬的鬥獸場,導覽詞精簡卻不煽情。他們選擇讓歷史靜靜說話,而非請演員高聲模仿。一份寧靜的真實,遠勝過一場喧囂的虛假。

一線生機:尚未淪陷的角落

當然,在同質化的浪潮中,並非所有地方都已淪陷。我們依然能找到一些保有歷史精神的正面案例。例如,雲南麗江的白沙古鎮,至今仍保留着少數未被過度開發的片區,納西族的老阿媽依然在田間耕作,生活的氣息尚未被商業完全吞噬;在江西的婺源,一些古村落也仍在探索着居民與老宅共存的模式,遊客的到來,是對當地生活的一種探訪,而非侵擾。這些案例證明,文化傳承與旅遊發展並非不可調和,關鍵在於運營者是否懷有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說到底,我們今天在許多旅遊景點中看到的,早已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一台台設計精密的「遊客收割機」。它們收割着我們的金錢,更在不知不覺中,收割着我們對歷史的敬畏與想像力。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