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筆陣

鮑渤專欄|沏大碗茶講中國故事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鮑渤 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分享:

鮑渤專欄|沏大碗茶講中國故事

1.png

香港人在夏季有喝涼茶的習慣,港九新界都有不少涼茶鋪。涼茶品種繁多,常見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雞骨草」、「夏桑菊」、「竹蔗茅根」、「崩大碗」等。這類草本飲料在港澳、東南亞頗為流行,但卻是「既不涼、又不似茶」。

2.png

喝茶要在粵式酒樓,但卻沒有大碗茶。這是一種在香港已經消失的消費方式。筆者最近來到江西贛南采訪,再次邂逅大碗茶。挾著暑氣進店,捧起大碗茶仰天痛喝,一股在古裝片中行走江湖的大俠才有的豪氣,油然而生。五塊錢一大碗,可無數次續碗(不是續杯),比起大城市如雨後春筍冒出了的珍珠奶茶店和星巴克的抹茶,真是無限超值。

3.png

上一次捧著大碗喝茶,還是在八十年代末的北京,印象中賣五角錢。說起來有點令人驚訝,大碗茶還是改革開放的其中一個標誌。學歷僅是高中畢業的基層干部尹盛喜,在1979年毅然摔掉「鐵飯碗」,領著一群知青在前門箭樓西側搭棚盤灶沏茶。兩分錢一碗的大碗茶開張,第一天就賣出3000多碗,進而在1988年創辦馳名中外的北京老舍茶館,見證了中國個體經濟的起步。

7.png

 得名於小說家老舍的名作《茶館》,老舍茶館名氣甚大,不僅是文人墨客品茗侃大山的場所,更是向外國人呈現原汁原味京味文化的絕佳地點。老舍茶館後來成為北京地標,許多外國元首,例如美國前總統老布殊、前國務卿基辛格、德國前總理科爾、俄羅斯前總理普裡馬科夫、新加坡前總理王鼎昌等,都把老舍茶館列入訪華行程之中。

8.png

隨著城市化與現代化的推進,傳統大碗茶式微。然而,尹盛喜當年倡導的「大碗茶廣交九州賓客,老二分奉獻一片丹心」企業精神,永遠不過時。大碗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仍然在一些老城區或旅遊景點保留,如北京的南鑼鼓巷或天津的老茶肆,成為懷舊的打卡點。

溯源大碗茶的歷史,這種簡樸的飲茶方式與農耕生活方式高度契合。江西自古以來是農業社會,人們勞作之後上田,在大榕樹下伴著颯爽清風,來一碗茶解渴和提神,可謂快活過神仙。

6.png

在舊時候的贛南,大碗茶的捧場客遠不止農夫,茶鋪在集市、廟會還有鋪著青石板的老巷子隨處可見,帶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大碗茶肆的功能,不僅是喝茶,亦是鄉村墟市的會客場所。平民視之為「議事廳」,在一大碗茶的氣霧氤氳中神侃(亦即廣府話的「吹水」),熱鬧氣氛不亞於咖啡館或酒吧。

大碗茶,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起源於明清,大流行於京津。北京街頭出現大碗茶大約是在明初,其時多用粗糙茶葉末或茶渣煮成,接濟販夫走卒的解渴之需。到了清朝,大碗茶從嶄露頭角到成行成市。茶肆(茶館)推出那個時代的 [爆款],以「大碗」盛裝、價格親民,大受人力車夫、攤販、工匠等普通勞動者的歡迎。

4.png

 作為連接中原與嶺南的中途棧道,贛南在歷史上商賈雲集,貨如輪轉。尤其是江西東南部的尋烏縣,素有「一雞鳴三省」之稱,因其地處三省邊界,天亮報曉的雞鳴聲可同時傳到江西、福建、廣東,八方來客,大碗茶吸引著滿堂南來北往的人流。

 贛南是茶葉產區,定南、安遠、尋烏種植的綠茶和紅茶品質優良,為大碗茶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來源。宋代以來,當地茶葉種植與加工技術逐漸成熟。清末民初,贛南直接承繼了源自北方的大碗茶文化,茶肆林立,生意興隆。

近年來,贛南積極推動鄉村文化復興,大碗茶作為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成為旅遊宣傳的亮點。例如在贛州的茶文化節或客家民俗活動中,常能看到大碗茶的展示,吸引遊客體驗,通過保留和推廣大碗茶來強化文化認同。

 筆者在日本奈良也見識過大碗茶,那是西大寺舉行的「大茶盛」,人們用大到能遮住臉的茶碗,輪流品嚐春茶,這個已經傳承750多年的傳統,據說是為了體現分享同甘的「一味和合」精神。日式大茶碗直徑約40釐米,重約5公斤。但僅限於節慶,與深度融入尋常百姓生活的中國大碗茶,完全不是一回事。

日本駐華大使館網站在介紹茶道的時候,開篇就坦承描述, 茶是公元805年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那年頭日本人對茶文化幾乎一無所知,貴族之間盛行對茶葉品種猜猜猜的「斗茶」游戲。在千利休(1522-1951)之前,飲茶所使用的茶碗等道具,清一色都是源自中國的舶來品,統稱為「唐物」,非常貴重。日本人真正掌握制作中國的精美陶瓷器技術,則是在16世紀末期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東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記得習主席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群眾時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在筆者看來,大碗茶不僅是飲料,中國茶在氣霧蒸騰中帶出一種超逸紅塵的氣度,使得中國文化的滋養潤物細無聲,澤被四海,無遠弗屆。

分享:

鮑渤專欄|沏大碗茶講中國故事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鮑渤 时间:2025年08月08日

1.png

香港人在夏季有喝涼茶的習慣,港九新界都有不少涼茶鋪。涼茶品種繁多,常見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雞骨草」、「夏桑菊」、「竹蔗茅根」、「崩大碗」等。這類草本飲料在港澳、東南亞頗為流行,但卻是「既不涼、又不似茶」。

2.png

喝茶要在粵式酒樓,但卻沒有大碗茶。這是一種在香港已經消失的消費方式。筆者最近來到江西贛南采訪,再次邂逅大碗茶。挾著暑氣進店,捧起大碗茶仰天痛喝,一股在古裝片中行走江湖的大俠才有的豪氣,油然而生。五塊錢一大碗,可無數次續碗(不是續杯),比起大城市如雨後春筍冒出了的珍珠奶茶店和星巴克的抹茶,真是無限超值。

3.png

上一次捧著大碗喝茶,還是在八十年代末的北京,印象中賣五角錢。說起來有點令人驚訝,大碗茶還是改革開放的其中一個標誌。學歷僅是高中畢業的基層干部尹盛喜,在1979年毅然摔掉「鐵飯碗」,領著一群知青在前門箭樓西側搭棚盤灶沏茶。兩分錢一碗的大碗茶開張,第一天就賣出3000多碗,進而在1988年創辦馳名中外的北京老舍茶館,見證了中國個體經濟的起步。

7.png

 得名於小說家老舍的名作《茶館》,老舍茶館名氣甚大,不僅是文人墨客品茗侃大山的場所,更是向外國人呈現原汁原味京味文化的絕佳地點。老舍茶館後來成為北京地標,許多外國元首,例如美國前總統老布殊、前國務卿基辛格、德國前總理科爾、俄羅斯前總理普裡馬科夫、新加坡前總理王鼎昌等,都把老舍茶館列入訪華行程之中。

8.png

隨著城市化與現代化的推進,傳統大碗茶式微。然而,尹盛喜當年倡導的「大碗茶廣交九州賓客,老二分奉獻一片丹心」企業精神,永遠不過時。大碗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仍然在一些老城區或旅遊景點保留,如北京的南鑼鼓巷或天津的老茶肆,成為懷舊的打卡點。

溯源大碗茶的歷史,這種簡樸的飲茶方式與農耕生活方式高度契合。江西自古以來是農業社會,人們勞作之後上田,在大榕樹下伴著颯爽清風,來一碗茶解渴和提神,可謂快活過神仙。

6.png

在舊時候的贛南,大碗茶的捧場客遠不止農夫,茶鋪在集市、廟會還有鋪著青石板的老巷子隨處可見,帶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大碗茶肆的功能,不僅是喝茶,亦是鄉村墟市的會客場所。平民視之為「議事廳」,在一大碗茶的氣霧氤氳中神侃(亦即廣府話的「吹水」),熱鬧氣氛不亞於咖啡館或酒吧。

大碗茶,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起源於明清,大流行於京津。北京街頭出現大碗茶大約是在明初,其時多用粗糙茶葉末或茶渣煮成,接濟販夫走卒的解渴之需。到了清朝,大碗茶從嶄露頭角到成行成市。茶肆(茶館)推出那個時代的 [爆款],以「大碗」盛裝、價格親民,大受人力車夫、攤販、工匠等普通勞動者的歡迎。

4.png

 作為連接中原與嶺南的中途棧道,贛南在歷史上商賈雲集,貨如輪轉。尤其是江西東南部的尋烏縣,素有「一雞鳴三省」之稱,因其地處三省邊界,天亮報曉的雞鳴聲可同時傳到江西、福建、廣東,八方來客,大碗茶吸引著滿堂南來北往的人流。

 贛南是茶葉產區,定南、安遠、尋烏種植的綠茶和紅茶品質優良,為大碗茶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來源。宋代以來,當地茶葉種植與加工技術逐漸成熟。清末民初,贛南直接承繼了源自北方的大碗茶文化,茶肆林立,生意興隆。

近年來,贛南積極推動鄉村文化復興,大碗茶作為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成為旅遊宣傳的亮點。例如在贛州的茶文化節或客家民俗活動中,常能看到大碗茶的展示,吸引遊客體驗,通過保留和推廣大碗茶來強化文化認同。

 筆者在日本奈良也見識過大碗茶,那是西大寺舉行的「大茶盛」,人們用大到能遮住臉的茶碗,輪流品嚐春茶,這個已經傳承750多年的傳統,據說是為了體現分享同甘的「一味和合」精神。日式大茶碗直徑約40釐米,重約5公斤。但僅限於節慶,與深度融入尋常百姓生活的中國大碗茶,完全不是一回事。

日本駐華大使館網站在介紹茶道的時候,開篇就坦承描述, 茶是公元805年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那年頭日本人對茶文化幾乎一無所知,貴族之間盛行對茶葉品種猜猜猜的「斗茶」游戲。在千利休(1522-1951)之前,飲茶所使用的茶碗等道具,清一色都是源自中國的舶來品,統稱為「唐物」,非常貴重。日本人真正掌握制作中國的精美陶瓷器技術,則是在16世紀末期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東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記得習主席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群眾時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在筆者看來,大碗茶不僅是飲料,中國茶在氣霧蒸騰中帶出一種超逸紅塵的氣度,使得中國文化的滋養潤物細無聲,澤被四海,無遠弗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