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河洛客家人:客家王氏紹姬堂
王氏的始祖是王子晉,王子晉的故裏在洛陽。目前,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也是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之一。客家王氏,主要是永嘉之亂時從洛陽遷到南方的王氏後裔。王氏的總堂號是紹姬堂。
客家王氏 聶劍帆 畫
王姓始祖王子晉
王子晉,字子喬,周靈王之子。周靈王,姬姓,名泄心,是東周第十一代君主。周簡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周簡王去世後,周靈王繼位,在位27年。周靈王有二子:長子王子晉、次子王子貴。
王子晉出生時,仙樂瑯瑯,五彩霞飛,異香滿室,三日不絕,宮人稱異。靈王寵愛之,立其為太子。王子晉飽讀詩書,尤好音律。靈王命巧匠,琢碧玉為笙,以賜王子晉。王子晉吹之,聲如鳳鳴,音色清越,響徹天際。
青年時期,王子晉常獨遊於伊、洛之濱。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雄,詩樂不聞,幹戈不息。王子晉厭倦了這兵亂之世,他想找一塊凈土去悟天地間的大道。於是,他辭去了太子之位,跟隨浮丘公隱居於嵩山修道。
修道多年,王子晉大徹大悟,行神如空,行氣如虹。他傳語家人,七月七日晚在緱氏山等待。緱氏山,又稱緱山,在今偃師區府店鎮府南村,東鄰太室山,南望少室山,風光秀麗,草木蔥郁,泉水飛流。
至期果見王子晉立於緱氏山巔。此時的太子,羽冠鶴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笙,奏樂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息於林際,百鳥和鳴,宮商協調,皇皇悅耳。王子晉擡手謝家人而去。
緱山明月,從此意味著清新脫俗。後來,武則天來此,在明月清風裏,寫下了《太子升仙記》的名篇。乾隆皇帝慕王子晉之名,也來到這裏,感慨不已,作詩說:孜孜治國,無暇學道,但使民情歡愉,就是我的閬苑,青芊麥色就是我的芝田。
緱山明月,無疑留下了一段佳話。緱山被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緱山明月」被列入偃師八景。
周靈王卒,王子貴繼位,是為周景王。周景王封王子晉的兒子宗敬為司徒,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由於這支王姓來自姬姓,因此其後世的總堂號為紹姬堂。
王氏的歸洛與南渡
王子晉的後裔,從王宗敬起,世襲東周王室司徒之職。王氏在洛陽也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滅周,王氏歸秦。
王子晉第十八代孫王翦,成為秦國名將,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城,又滅掉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
王賁之子王離,秦國上將軍,參加過秦滅六國之戰,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與章邯一起統率秦軍與起義軍作戰,在巨鹿之戰中被項羽和諸侯聯軍擊破,死於亂軍之中。
王離有兩子:長子王元、次子王威。王元初為臨淄令,為避項羽追殺,攜弟王威遷於瑯琊,為瑯琊王氏之始祖。瑯琊,是山東東南部的古地名。王威的九世孫王霸遷居太原,成為太原王氏始祖。
在兩漢時期,瑯琊王氏代有名人。瑯琊王氏作為一個門閥士族,是從王祥、王覽開始的。王祥(公元184年—268年),王子晉第三十二代孫,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祥於東漢末年隱居二十年,在曹魏時期,先後任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西晉建立後,拜太保,進封睢陵公,食邑一千六百戶。
王祥的封地,在洛陽城西南的孝水流域。王祥侍奉後母極孝,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公,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孝水。因此,孝水,又名王祥河。王祥帶全族遷居於此。王祥有子五個,皆入朝為官。
王覽(公元206年―278年),是王祥的異母弟,魏晉時期,先後出任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宗正卿等。王覽有六子,皆為朝中高官。王覽有孫二十余個,最著名的是王導、王敦。
王導(公元276年―339年),少時入洛陽太學讀書,與司馬懿曾孫司馬睿是同學,結成摯友。司馬睿襲瑯琊王後,王導入司馬睿幕府。當時,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命他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王敦(公元266年―324年),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王導的堂兄,歷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卿、侍中,出任青、揚二州刺史。
永嘉元年九月,王導、王敦帶王氏族人,跟隨司馬睿,從洛陽渡江南下,到達建鄴。在王導、王敦輔佐下,司馬睿優遇當地士族,平定華軼、杜弢叛亂,經過一番經營,得以立足江左。西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西晉亡,次年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
由於對司馬睿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瑯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東晉時期,瑯琊王氏與皇室勢均力敵,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司馬),共天下」,瑯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
「開閩三王」與客家王氏
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逼迫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於他,劉宋建立,南朝開始。其後蕭齊、蕭梁、南陳三朝相繼而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滅南陳,南朝結束。
南朝時期,瑯琊王氏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齊梁的一代儒學宗師王儉,詩人王融、王籍、王褒等在當時都很有聲望,但是在整個南朝,瑯琊王氏家族明顯是聲望高於實力。陳滅亡後,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前朝士族被歷史所拋棄。唐代詩人劉禹錫詩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朝末年,「開閩三王」的出現,使瑯琊王氏重新崛起。「開閩三王」,是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據《開閩王氏總譜》記載,他們是王導的第十六代孫。
當時,天下大亂,唐光啟元年(公元885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趁機起兵,帶領軍隊攻入福建。次年,攻克泉州,其後逐漸占領今福建省全境,建立閩國。「開閩三王」在世時,治閩四十一載,廣施德政,保境安民,經略閩疆。五代十國時,其他地方尚在戰亂之中,泉州、福州乃是一派繁榮景象。「開閩三王」還致力於拓展海上交通貿易,成為福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開拓者之一。
「開閩三王」的後裔,繁衍成東南王氏大族,成為客家王氏的主流,並播遷到我國臺灣和東南亞各國及世界各地。現舉例如下。
新加坡王秀南主編的《王姓開族立姓百世譜》說,廣東增城縣(今廣州增城區)棠村和東莞厚街兩支客家王氏,共同的始遷祖王泰,是王審知第十五世孫,原居於福建莆田龍開巷。他宦遊廣東,止於增城棠村,娶妻葉氏,生一子王颙,後世子孫繁衍,科甲冠於全邑,人稱「王氏增城棠村派」。王泰後遊東莞,見厚街風土之美,因定居焉,娶妻許氏,生二子:次芳、次春,子孫繁衍,文重於世,富甲一方,世稱之為「王氏東莞厚街派」。
增城客家王氏眾多,可能來源有多支,這裏王氏圍龍屋也很多。王氏大寨圍龍屋,建造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坐落在增城正果鎮銀場村的一個四面青山環繞、茂林修竹遍布的山谷裏,占地達3500平方米,有大小房間近百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坐東向西,依山勢而建,圍龍內有三級平臺,既是相對獨立的三個生活空間,又構成一個完整的方形圍龍。遠觀俯瞰,頗有金階列鼎、虎踞龍盤之勢。王氏祖堂,位於中間一級平臺,為典型的客家「一廳一井兩耳」布局。上廳是祖堂,供奉祖先靈位,下廳、橫巷和兩側耳房是民居。這上下三級平臺的近百個房間,就是過去大寨王氏族人生活起居、繁衍生息的場所,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傳統。
客家王氏在海外名人眾多,比如《王姓開族立姓百世譜》的主編王秀南,是從福建遷到新加坡的客家人,成為東南亞華文教育家。他是王子晉的第八十代孫,是「開閩三王」的後裔,曾擔任新加坡開閩王氏總會副主席。
(原載於2024年2月29日《洛陽日報》8版)
王氏的始祖是王子晉,王子晉的故裏在洛陽。目前,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也是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之一。客家王氏,主要是永嘉之亂時從洛陽遷到南方的王氏後裔。王氏的總堂號是紹姬堂。
客家王氏 聶劍帆 畫
王姓始祖王子晉
王子晉,字子喬,周靈王之子。周靈王,姬姓,名泄心,是東周第十一代君主。周簡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周簡王去世後,周靈王繼位,在位27年。周靈王有二子:長子王子晉、次子王子貴。
王子晉出生時,仙樂瑯瑯,五彩霞飛,異香滿室,三日不絕,宮人稱異。靈王寵愛之,立其為太子。王子晉飽讀詩書,尤好音律。靈王命巧匠,琢碧玉為笙,以賜王子晉。王子晉吹之,聲如鳳鳴,音色清越,響徹天際。
青年時期,王子晉常獨遊於伊、洛之濱。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雄,詩樂不聞,幹戈不息。王子晉厭倦了這兵亂之世,他想找一塊凈土去悟天地間的大道。於是,他辭去了太子之位,跟隨浮丘公隱居於嵩山修道。
修道多年,王子晉大徹大悟,行神如空,行氣如虹。他傳語家人,七月七日晚在緱氏山等待。緱氏山,又稱緱山,在今偃師區府店鎮府南村,東鄰太室山,南望少室山,風光秀麗,草木蔥郁,泉水飛流。
至期果見王子晉立於緱氏山巔。此時的太子,羽冠鶴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笙,奏樂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息於林際,百鳥和鳴,宮商協調,皇皇悅耳。王子晉擡手謝家人而去。
緱山明月,從此意味著清新脫俗。後來,武則天來此,在明月清風裏,寫下了《太子升仙記》的名篇。乾隆皇帝慕王子晉之名,也來到這裏,感慨不已,作詩說:孜孜治國,無暇學道,但使民情歡愉,就是我的閬苑,青芊麥色就是我的芝田。
緱山明月,無疑留下了一段佳話。緱山被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緱山明月」被列入偃師八景。
周靈王卒,王子貴繼位,是為周景王。周景王封王子晉的兒子宗敬為司徒,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由於這支王姓來自姬姓,因此其後世的總堂號為紹姬堂。
王氏的歸洛與南渡
王子晉的後裔,從王宗敬起,世襲東周王室司徒之職。王氏在洛陽也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滅周,王氏歸秦。
王子晉第十八代孫王翦,成為秦國名將,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城,又滅掉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
王賁之子王離,秦國上將軍,參加過秦滅六國之戰,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與章邯一起統率秦軍與起義軍作戰,在巨鹿之戰中被項羽和諸侯聯軍擊破,死於亂軍之中。
王離有兩子:長子王元、次子王威。王元初為臨淄令,為避項羽追殺,攜弟王威遷於瑯琊,為瑯琊王氏之始祖。瑯琊,是山東東南部的古地名。王威的九世孫王霸遷居太原,成為太原王氏始祖。
在兩漢時期,瑯琊王氏代有名人。瑯琊王氏作為一個門閥士族,是從王祥、王覽開始的。王祥(公元184年—268年),王子晉第三十二代孫,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祥於東漢末年隱居二十年,在曹魏時期,先後任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西晉建立後,拜太保,進封睢陵公,食邑一千六百戶。
王祥的封地,在洛陽城西南的孝水流域。王祥侍奉後母極孝,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公,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孝水。因此,孝水,又名王祥河。王祥帶全族遷居於此。王祥有子五個,皆入朝為官。
王覽(公元206年―278年),是王祥的異母弟,魏晉時期,先後出任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宗正卿等。王覽有六子,皆為朝中高官。王覽有孫二十余個,最著名的是王導、王敦。
王導(公元276年―339年),少時入洛陽太學讀書,與司馬懿曾孫司馬睿是同學,結成摯友。司馬睿襲瑯琊王後,王導入司馬睿幕府。當時,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命他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王敦(公元266年―324年),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王導的堂兄,歷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卿、侍中,出任青、揚二州刺史。
永嘉元年九月,王導、王敦帶王氏族人,跟隨司馬睿,從洛陽渡江南下,到達建鄴。在王導、王敦輔佐下,司馬睿優遇當地士族,平定華軼、杜弢叛亂,經過一番經營,得以立足江左。西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西晉亡,次年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
由於對司馬睿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瑯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東晉時期,瑯琊王氏與皇室勢均力敵,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司馬),共天下」,瑯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
「開閩三王」與客家王氏
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逼迫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於他,劉宋建立,南朝開始。其後蕭齊、蕭梁、南陳三朝相繼而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滅南陳,南朝結束。
南朝時期,瑯琊王氏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齊梁的一代儒學宗師王儉,詩人王融、王籍、王褒等在當時都很有聲望,但是在整個南朝,瑯琊王氏家族明顯是聲望高於實力。陳滅亡後,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前朝士族被歷史所拋棄。唐代詩人劉禹錫詩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朝末年,「開閩三王」的出現,使瑯琊王氏重新崛起。「開閩三王」,是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據《開閩王氏總譜》記載,他們是王導的第十六代孫。
當時,天下大亂,唐光啟元年(公元885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趁機起兵,帶領軍隊攻入福建。次年,攻克泉州,其後逐漸占領今福建省全境,建立閩國。「開閩三王」在世時,治閩四十一載,廣施德政,保境安民,經略閩疆。五代十國時,其他地方尚在戰亂之中,泉州、福州乃是一派繁榮景象。「開閩三王」還致力於拓展海上交通貿易,成為福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開拓者之一。
「開閩三王」的後裔,繁衍成東南王氏大族,成為客家王氏的主流,並播遷到我國臺灣和東南亞各國及世界各地。現舉例如下。
新加坡王秀南主編的《王姓開族立姓百世譜》說,廣東增城縣(今廣州增城區)棠村和東莞厚街兩支客家王氏,共同的始遷祖王泰,是王審知第十五世孫,原居於福建莆田龍開巷。他宦遊廣東,止於增城棠村,娶妻葉氏,生一子王颙,後世子孫繁衍,科甲冠於全邑,人稱「王氏增城棠村派」。王泰後遊東莞,見厚街風土之美,因定居焉,娶妻許氏,生二子:次芳、次春,子孫繁衍,文重於世,富甲一方,世稱之為「王氏東莞厚街派」。
增城客家王氏眾多,可能來源有多支,這裏王氏圍龍屋也很多。王氏大寨圍龍屋,建造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坐落在增城正果鎮銀場村的一個四面青山環繞、茂林修竹遍布的山谷裏,占地達3500平方米,有大小房間近百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坐東向西,依山勢而建,圍龍內有三級平臺,既是相對獨立的三個生活空間,又構成一個完整的方形圍龍。遠觀俯瞰,頗有金階列鼎、虎踞龍盤之勢。王氏祖堂,位於中間一級平臺,為典型的客家「一廳一井兩耳」布局。上廳是祖堂,供奉祖先靈位,下廳、橫巷和兩側耳房是民居。這上下三級平臺的近百個房間,就是過去大寨王氏族人生活起居、繁衍生息的場所,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傳統。
客家王氏在海外名人眾多,比如《王姓開族立姓百世譜》的主編王秀南,是從福建遷到新加坡的客家人,成為東南亞華文教育家。他是王子晉的第八十代孫,是「開閩三王」的後裔,曾擔任新加坡開閩王氏總會副主席。
(原載於2024年2月29日《洛陽日報》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