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俚語釋「廉」話清風
前 言
客家俚語是客家地區群眾口口相傳的民間智慧,是先輩們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根據對社會生活的經驗總結而創作的廣為流傳的藝術語句,其語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義廉恥,富有哲理性、訓誡性、經驗性、諷勸性,語句中蘊含的智慧傳遞了人們的價值觀和處世之道,使人從中感到啟迪和教益。
奶奶的客家俚語
我的奶奶生在缺衣少食的貧困年代,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爺爺為躲債背井離鄉到南洋謀生,奶奶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著三個小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平時,她喜歡坐在舊藤椅上,扇著舊蒲扇,給我講過去的故事,在每個故事結束時加上一句客家俚語。
聽奶奶說,大姑還是十多歲的時候,看著弟弟妹妹盯著鄰居家的李子不停地咽口水,她心一橫,爬到10米高的樹上摘李子。後來屋裏殘留的李子味引起了奶奶的註意,在奶奶藤條的威力下,剛開始抵賴不承認的大姑只得老實交代了。奶奶說:「人是衰,雞母飛到胳肢窩。」意思就是不屬於你的東西,沒有動歪心思去拿、去偷,怎麽可能自己來到你身邊。她用客家俚語教導兒女們要幹幹凈凈、潔身自愛,不要貪圖不義之財。
初冬時節,隔壁鄰居經常將金黃的柿花晾曬在院子、陽臺、屋頂上,空氣中彌漫起誘人的柿花香。那時候我父親還小,總愛搬著凳子坐在旁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柿花看,口水都流出來了。這時候奶奶總是用威嚴的眼神暗示父親回家,然後告訴他:「以後別人曬柿花,最好不要出去看。」父親辯解說:「只是看了一下,又沒有吃!」奶奶立馬製止說:「不偷雞,不行走雞籠旁。」誠然,拒絕誘惑的最好辦法就是遠離誘惑,奶奶的客家俚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奶奶耳提面命,常常對我講這句話,倒不是因為我犯了什麽錯,而是怕我犯錯。我小時候學習還算勤奮,奶奶經常對我說:「每個人的一生,不管學習好壞,品性一定要是好的,品性比成績更重要。」做人做事都要註意細節,千裏之堤往往潰於蟻穴。
工作之後,我更能體會奶奶客家俚語裏的深長意味,令我感觸頗多。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要時刻警惕,遠離誘惑,潔身自好,從修身開始,從細節做起,樹廉潔之心,行廉潔之事,做廉潔之人。
「牛皮紙寫字——無用」
客家地區有很多俚語故事,生動形象、機智活潑,風趣幽默、滑稽諧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們在感受語言藝術的同時感悟廉意。
據老輩講,從前,客家地區有一個剛出道做縣令的人發誓想當好官、當清官。於是他在佛前發誓,並在牛皮紙上寫道:「做官,絕不貪財受賄。如果左手接錢,右手就會爛掉,如果右手接錢,左手就會爛掉」。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財主為了官司能打贏,拿了許多金銀和銅錢去賄賂他。收吧,他怕違背誓言受到上帝的懲罰;不收吧,黃燦燦的金子、白花花的銀子、一串串銅錢,誰人會不喜歡?他猶豫了一下,對那個財主說:留下吧。旁邊一個小吏連忙提醒他:「老爺,你不是發過誓嗎?」他哈哈一笑說:「誓言是死的,人是活的,難道不會靈活變通一下嗎?你給我拿一只盤子來,把金銀財寶放在上面,送到後堂去。我那天不是發誓說不要錢嗎?而他送的是金銀財寶,何況我又沒有用手去接,真是要爛只能爛掉這只盤子,與我又有什麽相幹?」這真是「牛皮紙寫字——麽準(無用)」,人如果心裏有鬼,什麽紙上寫字也沒有用。
客家俚語詮「貪」字
「見錢不要命,鉆頭不顧腚」「吃著碗裏,瞧著鍋裏」「人心不足蛇吞象」……這些客家俚語沒有半個「貪」字,卻把那些貪欲膨脹、利欲熏心之人的「畫像」刻畫得很豐滿。
然而,貪心是要付出代價的,「貪婪之心,禍水之根」的內在聯系告訴人們:所貪之財,從來都不會白給。既然利與害相生相伴,又有「私欲無止生貪心,貪得無厭招禍殃」的「貪之害」一說,那為何「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揭示「貪之昏」的客家俚語又告訴大家:「人人都明理,但怕為自己。」道理再好,一旦輪到自己頭上,也許就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了。「世間百病藥可消,唯有貪心治不好。」它啟示人們,廉潔始終是雷打不動的一條「標配」,反貪防腐,既靠他律,也靠自律。自律不是信誓旦旦的承諾表態,而是要念好自律自省的緊箍咒,從嚴從實守住每一個廉潔風險點。所謂「寸心不昧,萬法皆明」,思想上不染一塵,為人處世才有一身正氣;思想上一旦變質,便失去了最好的「廉潔保險」,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貪心不足、私欲膨脹易蹈襲「欲、貪、禍」的陷阱,故客家俚語有節製貪欲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貪之節」勸導,更有人用行為語言予以詮釋。「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貪之誡」警示:即使所聚財富多得發黴,斂財的手還是停不下來,直至泥足深陷,醒悟已遲,想回頭才發現已經無路——這就是對貪得無厭者的棒喝。
圍繞一個「貪」字,客家俚語給了一個全程詮釋。如此這般,既絲絲入扣,鞭辟入裏,又活靈活現、驚人魂魄、耐人尋味。
清廉俚語潤人心
客家俚語有很多內容都體現了客家人先義後利、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是客家家風中廉潔文化的集中反映。
「樹身生得正,唔怕風來搖」,只要廉潔不貪、為官清白,生活正派、為人正直,就不怕歪風邪氣的幹擾。很多貪官的腐化墮落、違法犯罪道路,都是從理想信念動搖開始的,即從己身不正開始的,結果在糖衣炮彈的攻勢下,沒能抵住誘惑、守住底線,最終敗下陣來。黨員幹部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嚴格遵守黨章黨紀,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只有嚴守紀律,才能講規矩、知敬畏、存戒懼,才能塑造金剛不敗之身,做到不碰紅線,守住底線。
「不義錢財如糞土,廉潔名聲值千金」,見到利益,都想得到,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非正道之財不取,與錢財、個人利益相比,廉潔的品德更加珍貴。
「官清馬瘦,官貪民窮」,一個地方的官場如果貪汙腐敗十分嚴重,就會破壞社會公平正義,就會連累百姓,影響百姓生活質量。這也是告誡我們,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強化宗旨意識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始終與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公平公正行使權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千萬不要做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
「你要佢一尺布,佢想你一條褲」,別人的賄賂,其實是要換取你手中的權力去為他謀取更大的利益。這也是在提醒我們,做官從政千萬不要搞權錢交易,要珍惜手中的權力,不要貪了一點小利而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要認識到權力是把雙刃劍,用權應懷敬畏感,用好了能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為自己造「罪」。
客家俚語體現了客家文化的綿延不絕、歷久彌新,一直在潤物無聲中教化民風、引人向善,讓黨員幹部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廉潔教育,讓「廉潔」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推動形成風清氣正、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
前 言
客家俚語是客家地區群眾口口相傳的民間智慧,是先輩們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根據對社會生活的經驗總結而創作的廣為流傳的藝術語句,其語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義廉恥,富有哲理性、訓誡性、經驗性、諷勸性,語句中蘊含的智慧傳遞了人們的價值觀和處世之道,使人從中感到啟迪和教益。
奶奶的客家俚語
我的奶奶生在缺衣少食的貧困年代,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爺爺為躲債背井離鄉到南洋謀生,奶奶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著三個小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平時,她喜歡坐在舊藤椅上,扇著舊蒲扇,給我講過去的故事,在每個故事結束時加上一句客家俚語。
聽奶奶說,大姑還是十多歲的時候,看著弟弟妹妹盯著鄰居家的李子不停地咽口水,她心一橫,爬到10米高的樹上摘李子。後來屋裏殘留的李子味引起了奶奶的註意,在奶奶藤條的威力下,剛開始抵賴不承認的大姑只得老實交代了。奶奶說:「人是衰,雞母飛到胳肢窩。」意思就是不屬於你的東西,沒有動歪心思去拿、去偷,怎麽可能自己來到你身邊。她用客家俚語教導兒女們要幹幹凈凈、潔身自愛,不要貪圖不義之財。
初冬時節,隔壁鄰居經常將金黃的柿花晾曬在院子、陽臺、屋頂上,空氣中彌漫起誘人的柿花香。那時候我父親還小,總愛搬著凳子坐在旁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柿花看,口水都流出來了。這時候奶奶總是用威嚴的眼神暗示父親回家,然後告訴他:「以後別人曬柿花,最好不要出去看。」父親辯解說:「只是看了一下,又沒有吃!」奶奶立馬製止說:「不偷雞,不行走雞籠旁。」誠然,拒絕誘惑的最好辦法就是遠離誘惑,奶奶的客家俚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奶奶耳提面命,常常對我講這句話,倒不是因為我犯了什麽錯,而是怕我犯錯。我小時候學習還算勤奮,奶奶經常對我說:「每個人的一生,不管學習好壞,品性一定要是好的,品性比成績更重要。」做人做事都要註意細節,千裏之堤往往潰於蟻穴。
工作之後,我更能體會奶奶客家俚語裏的深長意味,令我感觸頗多。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要時刻警惕,遠離誘惑,潔身自好,從修身開始,從細節做起,樹廉潔之心,行廉潔之事,做廉潔之人。
「牛皮紙寫字——無用」
客家地區有很多俚語故事,生動形象、機智活潑,風趣幽默、滑稽諧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們在感受語言藝術的同時感悟廉意。
據老輩講,從前,客家地區有一個剛出道做縣令的人發誓想當好官、當清官。於是他在佛前發誓,並在牛皮紙上寫道:「做官,絕不貪財受賄。如果左手接錢,右手就會爛掉,如果右手接錢,左手就會爛掉」。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財主為了官司能打贏,拿了許多金銀和銅錢去賄賂他。收吧,他怕違背誓言受到上帝的懲罰;不收吧,黃燦燦的金子、白花花的銀子、一串串銅錢,誰人會不喜歡?他猶豫了一下,對那個財主說:留下吧。旁邊一個小吏連忙提醒他:「老爺,你不是發過誓嗎?」他哈哈一笑說:「誓言是死的,人是活的,難道不會靈活變通一下嗎?你給我拿一只盤子來,把金銀財寶放在上面,送到後堂去。我那天不是發誓說不要錢嗎?而他送的是金銀財寶,何況我又沒有用手去接,真是要爛只能爛掉這只盤子,與我又有什麽相幹?」這真是「牛皮紙寫字——麽準(無用)」,人如果心裏有鬼,什麽紙上寫字也沒有用。
客家俚語詮「貪」字
「見錢不要命,鉆頭不顧腚」「吃著碗裏,瞧著鍋裏」「人心不足蛇吞象」……這些客家俚語沒有半個「貪」字,卻把那些貪欲膨脹、利欲熏心之人的「畫像」刻畫得很豐滿。
然而,貪心是要付出代價的,「貪婪之心,禍水之根」的內在聯系告訴人們:所貪之財,從來都不會白給。既然利與害相生相伴,又有「私欲無止生貪心,貪得無厭招禍殃」的「貪之害」一說,那為何「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揭示「貪之昏」的客家俚語又告訴大家:「人人都明理,但怕為自己。」道理再好,一旦輪到自己頭上,也許就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了。「世間百病藥可消,唯有貪心治不好。」它啟示人們,廉潔始終是雷打不動的一條「標配」,反貪防腐,既靠他律,也靠自律。自律不是信誓旦旦的承諾表態,而是要念好自律自省的緊箍咒,從嚴從實守住每一個廉潔風險點。所謂「寸心不昧,萬法皆明」,思想上不染一塵,為人處世才有一身正氣;思想上一旦變質,便失去了最好的「廉潔保險」,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貪心不足、私欲膨脹易蹈襲「欲、貪、禍」的陷阱,故客家俚語有節製貪欲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貪之節」勸導,更有人用行為語言予以詮釋。「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貪之誡」警示:即使所聚財富多得發黴,斂財的手還是停不下來,直至泥足深陷,醒悟已遲,想回頭才發現已經無路——這就是對貪得無厭者的棒喝。
圍繞一個「貪」字,客家俚語給了一個全程詮釋。如此這般,既絲絲入扣,鞭辟入裏,又活靈活現、驚人魂魄、耐人尋味。
清廉俚語潤人心
客家俚語有很多內容都體現了客家人先義後利、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是客家家風中廉潔文化的集中反映。
「樹身生得正,唔怕風來搖」,只要廉潔不貪、為官清白,生活正派、為人正直,就不怕歪風邪氣的幹擾。很多貪官的腐化墮落、違法犯罪道路,都是從理想信念動搖開始的,即從己身不正開始的,結果在糖衣炮彈的攻勢下,沒能抵住誘惑、守住底線,最終敗下陣來。黨員幹部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嚴格遵守黨章黨紀,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只有嚴守紀律,才能講規矩、知敬畏、存戒懼,才能塑造金剛不敗之身,做到不碰紅線,守住底線。
「不義錢財如糞土,廉潔名聲值千金」,見到利益,都想得到,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非正道之財不取,與錢財、個人利益相比,廉潔的品德更加珍貴。
「官清馬瘦,官貪民窮」,一個地方的官場如果貪汙腐敗十分嚴重,就會破壞社會公平正義,就會連累百姓,影響百姓生活質量。這也是告誡我們,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強化宗旨意識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始終與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公平公正行使權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千萬不要做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
「你要佢一尺布,佢想你一條褲」,別人的賄賂,其實是要換取你手中的權力去為他謀取更大的利益。這也是在提醒我們,做官從政千萬不要搞權錢交易,要珍惜手中的權力,不要貪了一點小利而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要認識到權力是把雙刃劍,用權應懷敬畏感,用好了能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為自己造「罪」。
客家俚語體現了客家文化的綿延不絕、歷久彌新,一直在潤物無聲中教化民風、引人向善,讓黨員幹部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廉潔教育,讓「廉潔」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推動形成風清氣正、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