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筆陣

跨越天塹 關山飛渡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鮑渤 时间:2025年04月20日
分享:

跨越天塹 關山飛渡

68038815e4b0e62e7236f8d61.jpeg

人活一輩子,過橋走路就像吃飯一樣尋常,所以沒有人太在意橋的存在。但筆者最近到貴州走一趟,最震撼、印象最深刻的是,是橋

世界級的高架橋前一百名,近一半落戶貴州。其中,有四座獲得世界橋樑界的諾貝爾獎 —— 「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以及魯班獎、詹天佑獎、李春獎。筆者在「夜朗萬里路,西行催人老」的神奇土地,一遍遍體會毛澤東當年「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豪情壯志。

「行路難,難於上青天」的記憶

並不遙遠。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山地、丘陵佔域內面積的接近93%。據當地民眾描述,從前,從最東邊的縣搭火車上省城要12個小時,坐大巴需要2天,現在高鐵僅需一個小時,開車僅需3個小時。

所有的奇跡都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後。貴州人開山裂石,風雨兼程,一路狂飆,鑿通了2800條隧道,築建逾三萬座橋樑。一座座天空之橋,划出絢麗弧線,穿越時空,閃耀智慧光芒。

橋可載道,樑以通衢。2001年才開通第一條高速公路的貴州,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1500公里,2023年達到8784公里。因為橋,如今縣縣以高速公路聯通,貴州因此被譽為「高速省」

68038840e4b0e62e7236f8e01.jpeg

古稱夜郎國,與世隔絕,貧窮落後是貴州的歷史標簽。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住民,從拋石墊腳涉過淺溪,到橫木踏步跨過激流,到鐵索橋寒越過峽谷,一路走來,從未像現在如此蕩氣回腸。

貴州人追星趕月、氣吞山河的氣概,實現從千岩萬壑到「交通平原」的華麗轉身,可用「驚艷世界」來形容。國際橋樑協會前主席伊藤學贊嘆,「現在中國的橋樑,已經發展到世界最高水平」。「我到貴州去看橋」,成了全球旅遊的打卡熱點

來到貴州這個「世界橋樑博物館」,筆者還上了一堂關於橋樑的科普課。關於造橋,中國人比世界其它民族似乎有更多的天賦,亦有更多的故事。據說最早造橋的是巴比倫人,時間是公元前6世紀,用料是柏樹和松木,後來羅馬人開始用石頭。

但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經過嚴密考證,在其著作《中華科學文明史》中宣稱,大約在公元610年修築的中國河北的趙州橋,遠遠把西方橋樑建築科技甩在後頭,歐洲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類似趙州橋的敞肩橋樑。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更把趙州橋與萬里長城並列,同為中國古代土木工程的巔峰之作。

68038864e4b0e62e7236f9071.jpeg

橋樑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窺見國運的盛衰沉浮。近現代中國積弱,百年來受盡西方列強凌辱,在橋建領域自然不會有什麼驚世之作。但中共建政不久的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開通,拉開了中國現代橋樑建設的序幕。1968年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座完全不依賴外國技術而建成的現代橋樑。當時中蘇交惡,外國專家撤回,但中國自力更生完成了那個時代的壯舉,成就真正的「中國製造」。一座橋,承載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南京長江大橋的海報,一直配以毛澤東的語錄「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這在當時不僅是政治口號,也是中華民族自信自強的世界宣言。

68038881e4b0e62e7236f9111.jpeg

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幾乎每年都在刷新世界橋樑建設的紀錄。時至今日,中國現代橋樑已逾100萬座。不僅數量,質量亦領跑全球。世界跨徑前十的懸索橋中,中國有6座;排名前十的斜拉橋中,中國佔7座。筆者不是「厲害了我的國」的鼓吹者,但中國是世界第一橋樑大國的地位,當之無愧。

分享:

跨越天塹 關山飛渡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鮑渤 时间:2025年04月20日

68038815e4b0e62e7236f8d61.jpeg

人活一輩子,過橋走路就像吃飯一樣尋常,所以沒有人太在意橋的存在。但筆者最近到貴州走一趟,最震撼、印象最深刻的是,是橋

世界級的高架橋前一百名,近一半落戶貴州。其中,有四座獲得世界橋樑界的諾貝爾獎 —— 「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以及魯班獎、詹天佑獎、李春獎。筆者在「夜朗萬里路,西行催人老」的神奇土地,一遍遍體會毛澤東當年「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豪情壯志。

「行路難,難於上青天」的記憶

並不遙遠。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山地、丘陵佔域內面積的接近93%。據當地民眾描述,從前,從最東邊的縣搭火車上省城要12個小時,坐大巴需要2天,現在高鐵僅需一個小時,開車僅需3個小時。

所有的奇跡都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後。貴州人開山裂石,風雨兼程,一路狂飆,鑿通了2800條隧道,築建逾三萬座橋樑。一座座天空之橋,划出絢麗弧線,穿越時空,閃耀智慧光芒。

橋可載道,樑以通衢。2001年才開通第一條高速公路的貴州,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1500公里,2023年達到8784公里。因為橋,如今縣縣以高速公路聯通,貴州因此被譽為「高速省」

68038840e4b0e62e7236f8e01.jpeg

古稱夜郎國,與世隔絕,貧窮落後是貴州的歷史標簽。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住民,從拋石墊腳涉過淺溪,到橫木踏步跨過激流,到鐵索橋寒越過峽谷,一路走來,從未像現在如此蕩氣回腸。

貴州人追星趕月、氣吞山河的氣概,實現從千岩萬壑到「交通平原」的華麗轉身,可用「驚艷世界」來形容。國際橋樑協會前主席伊藤學贊嘆,「現在中國的橋樑,已經發展到世界最高水平」。「我到貴州去看橋」,成了全球旅遊的打卡熱點

來到貴州這個「世界橋樑博物館」,筆者還上了一堂關於橋樑的科普課。關於造橋,中國人比世界其它民族似乎有更多的天賦,亦有更多的故事。據說最早造橋的是巴比倫人,時間是公元前6世紀,用料是柏樹和松木,後來羅馬人開始用石頭。

但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經過嚴密考證,在其著作《中華科學文明史》中宣稱,大約在公元610年修築的中國河北的趙州橋,遠遠把西方橋樑建築科技甩在後頭,歐洲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類似趙州橋的敞肩橋樑。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更把趙州橋與萬里長城並列,同為中國古代土木工程的巔峰之作。

68038864e4b0e62e7236f9071.jpeg

橋樑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窺見國運的盛衰沉浮。近現代中國積弱,百年來受盡西方列強凌辱,在橋建領域自然不會有什麼驚世之作。但中共建政不久的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開通,拉開了中國現代橋樑建設的序幕。1968年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座完全不依賴外國技術而建成的現代橋樑。當時中蘇交惡,外國專家撤回,但中國自力更生完成了那個時代的壯舉,成就真正的「中國製造」。一座橋,承載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南京長江大橋的海報,一直配以毛澤東的語錄「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這在當時不僅是政治口號,也是中華民族自信自強的世界宣言。

68038881e4b0e62e7236f9111.jpeg

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幾乎每年都在刷新世界橋樑建設的紀錄。時至今日,中國現代橋樑已逾100萬座。不僅數量,質量亦領跑全球。世界跨徑前十的懸索橋中,中國有6座;排名前十的斜拉橋中,中國佔7座。筆者不是「厲害了我的國」的鼓吹者,但中國是世界第一橋樑大國的地位,當之無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