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王國華|我與陳香梅的文字緣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王國華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分享:

王國華|我與陳香梅的文字緣

陳香梅女士是一位傑出的文化使者,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的影響力跨越了國界。我曾問過她,你縱橫江湖六十年,靠的是什麼?她說:「我靠的是口袋裡有錢,手中有筆。特別是這支筆,沒有它,我一事無成。」値此紀念陳女士100週年誕辰之際,回首往事,歷歷在目,我們相知相交幾十年,回想來也是靠「筆」結緣,以文會友,是中華文化把我們連結在一起。

因「書」而結緣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山東省出版總社任副社長,分管圖書外貿和《孔子文化大全》的編纂工作。1988年漢城奧運會期間,在老社長杜秀明,和時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周南的支持下,我們與韓國日報社合作,在漢城(首爾)樂代大廈舉辦了「孔子文化大展」。當時我國與韓國沒有外交關係,外交部以另紙簽證的辦法,為展團辦理了出國手續。台灣孔孟學會會長陳立夫,派秘書長參加了大展開幕式。展覽在國際文化界,特別是漢文化圈,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視為中國文化對外開放的象徵,受到了各方面的關註。

展覽閉幕後不久,我便收到了陳立夫先生寄來的書和信,他除了對漢城孔子文化展的成功表示祝賀外,還寄來了陳香梅女士在美國及台灣的暢銷書《一千個春天》,希望能在山東出版社出版。

1.png
圖1:作者與國⺠黨元⽼陳⽴夫

當時國內的政策是,出版境外圖書,須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我們得到的答復是,先與陳⼥⼠交談⼀下,看她還有什麽書,希望在國內出版。

在陳⾹梅率團訪華期間,她約我們到北京貴賓樓⻅⾯,商談圖書出版事宜。我同⼭東⼈⺠出版社的社⻓鍾明善⼀同前往,⻅⾯寒暄⼏句後,我便直截了當地說:「陳⼥⼠, 你的《⼀千個春天》,⽂字優美,感⼈⾄深,但現在國內出有困難,你還有什麽書要出版?我會努⼒去辦。」陳香梅爽朗地笑了笑說:「典型的⼭東⼈性格,說話不繞彎⼦。 我喜歡和⼭東⼈打交道。」隨後她像早有準備⼀樣, 拿出了⼀疊書稿說:「你說的我理解,這是我第⼀次在國內出書,不能炒舊飯,我剛寫了本《春⽔東流》,就交給你了,怎麽改都⾏,按你們程序辦。」我說:「那怎麽⾏, 我們的規矩是,改稿⼀定要作者本⼈認可,最後還得由您簽字定稿,我們才能出版,何況您是⼤家。」她說: 「那就這麽定,最後定稿你們到華府來也⾏,等我回國也⾏,⼀起研究定稿,我們⼀起對讀者負責。」她的《春⽔東流》⼀書的出版協議,就這樣確定了下來。

這是我與陳⾹梅的第⼀次會⾯。

2.png
圖2:作者與陳⾹梅⼥⼠在京會⻅

在陳納德大廈改稿

走完《春水東流》一書的出版程序後,供改稿校樣很快就出來了,碰巧我要帶山東新華印刷廠的廠長去美國,考查購買彩色印刷機,順便與陳香梅約定在華府一起審稿定稿。在華府陳納德大廈陳香梅的辦公室,我們逐章逐段研究修改。她博學多才,思路清晰,且為人大度能容,從不無謂爭論,兩個社會背景完全不同人,尖銳對立的兩種見解,往往被她的一個典故,一個笑話就化解了。兩天的共同改稿,加深了相互了解與友誼。

3.png
圖3:作者與陳香梅在陳納德⼤廈

《春⽔東流》⼀書於1992年由⼭東⼈⺠出版社出版發⾏,這是陳⼥⼠在國內出版發⾏的第⼀本書,之後⼀發不可收拾, 國內多家出版社先後出版了50種陳⼥⼠的書,⽽她最看中的《⼀千個春天》 ,直到2008年才由⽂匯出版社出版。

在香港為我「打場子」

1992年,我被調往香港《大公報》工作。我既沒有辦過報,也不懂廣東話,信心不足。周南說:「既然組織上選中你,就相信你一定能幹好,你策劃組織的漢城孔子文化展、香港孔子文化大展,這種國際大型文化展能辦好,辦報的事,只要盡心盡力也能做好。《大公報》社長在香港社會地位不低,你要廣交朋友,增長見識。三教九流都可以接觸。」

陳女士到香港,第一時間與我見面,她鼓勵我說:「搞政治就是交朋友,辦報也一樣。香港我有人脈,我會介紹給你。我會為你打場子的。」我當時不懂什麼叫「打場子」。她讓我把報社的老總、副老總都請來,她做東,請大家一起聊聊。在餐桌上她談笑風生,很會搞氣氛,她開場就說:「今天我特別高興,好像又回到當年,這酒店是當年與我的初戀初次見面的地方」。她指著一位副總說:「當年我的男朋友就坐在你坐的位置上」。那位副總顯得有點尷尬,卻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她又說:「我的山東老友,來做你們的社長,我很高興,山東人厚道,你們可不要欺負他哎!他現在聽不懂廣東話,你罵他,他都不知道」。此話一出,又是一陣笑聲。她在給老總們祝酒時,不動聲色地介紹了我的情況。至此,我才逐漸明白,什麼叫「打場子」!

4.png
圖4:陳香梅宴請《⼤公報》老總

華府導遊

陳女士對我說:就像上海人稱外地人是鄉下人一樣,有些香港人也有這種情結。不要整天在報館改稿子,爬格子,要抽時間到報館的海外辦事處看看,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你若到美國華府來,我給你做導遊」1996年夏,我到紐約看望報館駐美記者後,便直接去華盛頓,看望陳女士。她全程陪同,帶我參觀白宮和國會。

5.png
圖5:作者、陳香梅、共和黨參議員在國會

在白宮,她事先約克林頓總統的辦公室主任在白宮入口處迎接。在國會山,她帶我拜訪了當時已93歲的共和黨參議員(圖5)我向這位資深參議員提出了三個問題:1、白宮與國會,誰的權力大?2、美國的國務院為什麼只管外交不管內政?3、什麼是三權分立?陳香梅說,你的問題看似簡單,但幾句話也講不清楚,他年紀大了,以後我給你講。在白宮圖書室,陳女士指著幾位美國前總統的掛像,逐一作了介紹。她確實是一位超級導遊。

水門大廈說「水門」

華盛頓水門大廈世界知名,它是華府權貴們的高級住宅區,也是權力的像征,甚至有人稱「東水門就是西白宮」,導致尼克森下台的「水門事件」就發生在這裏。陳女士 1967年就搬進水門東大廈頂樓居住。她邀我到她水門大廈家中作客。一進門,客廳四周牆上掛滿了來此作客的華府權貴和名流的照片,其中有里根、甘迺迪、尼克森、福特總統及夫婦參加宴會的照片。客廳旁的珍藏室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禮品和手信,塞滿了整個房間,琳瑯滿目,目不暇接。(圖六)她說:「你喜歡什麼,隨便拿。」

6.png
圖 6:陳香梅在珍藏室

在水門大廈頂層天台上,說起「水門事件」,她神色凝重地對我說:「我差點陷進去,幸虧我對他們的政治品質早有察覺。『水門事件』發生在水門辦公大樓五樓,民主黨總部辦公室。事發於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民主黨總部辦公室半夜里被人撬開了大門,企圖在那裏裝竊聽器,並尋找機密文件。當夜沒能完成任務,便第二次返回冒險入室,被守夜警衛一網打盡,並供出是共和黨人,尼克森總統的辦公廳主任米曹主使。為掩蓋事實,米曹他們以一百萬元安撫被捕人員。消息走漏後,新聞界窮追不捨。事件發生一周後,尼克森召集助選人員到白宮談話,我是其中一員,我問尼克森,總統,我們多人都是水門住戶,上周水門大樓發生了案件,未知可否指點一二?尼克森一怔,臉色難看。當時我擔任全國婦女競選總部主席兼財務部副主任,有一天,商務部部長兼競選財務部主任莫禮接到白宮打來的電話後,氣得滿臉通紅說:太欺人了,真是豈有此理!他們要100萬現鈔,十分火急,又不肯告訴我用途,氣死人了。』我直接說:我們籌錢不易,賬目得一清二楚,絕不含糊,我們要負責任,不說明用途,不能給。我表明了態度,但莫禮還是把一百萬現鈔雙手奉送,他知道我的態度,所以瞞著我。這一百萬就是給第一批水門案犯人的封口費。莫禮為此進了牢,夫人不久去世。我們同住水門大廈,常在一起玩橋牌。他瞞著我,也算救了我,否則我也會被拖進去。辦公廳主任米曹夫人𤩝莎最可憐,丈夫入獄,她口無遮攔,信口雌黃,白宮怕她惹事,送到紐約軟禁,對外說她病了。我與她是好友,半夜打電話要我去看她,她說我沒有病,但被看管的很嚴,我恨死尼克森了,他害的我好慘我暗中看望她多次,水門事件未了之前,她就去世了,說是癌症,到底如何,至今成謎。水門事件令尼克森總統黯然下台,他得到福特總統的特赦而倖免於難。

7.png
圖7:作者與陳女士在水門大廈天台

陳⼥⼠接著說,在華府政界打拼,驚濤駭浪。政客們⽆⾮是籌錢,拿選票,坐⾼官。我⼝袋有錢,⼿中有筆,⽆求於⼈,做⼈講良⼼,做事講原則,才保平安。

說起尼克松總統,她說,⼈們對他的評價是以反共起家,以聯共成名。他是真正的國際問題專家,打開中美關系的⼤⻔,他是主導⽽⾮基⾟格。他是⼀名成功的政客。尼克松是我認識的⼋位總統中最不夠⻛趣的⼈。尼克松第⼀次競選總統落敗後,到台北訪問,要求⻅蔣介⽯夫婦未果,他⼼⾥不是滋味,離開北時,北外交部派禮賓司⻓送⾏,他堅決不坐禮賓司的⻋,要坐我的⻋,可能由於他太緊張,上⾞時頭部撞了⻋⻔,前額流⾎,我連忙拿了⼀條⼿帕讓他按着,他說:不痛,沒事,沒事。 當他看到⾎跡染了我的⾐裳時⼜說:對不起,對不起,怎麽辦,怎麽辦! 我笑著說:沒關系,就算你⽋我⼀條⼿帕,⼀件旗袍。我想,⼈家不⻅你,你就連送⾏的⻋都不坐,何必呢!緊張的把頭都碰破了。

8.png
圖 8:陳⾹梅與尼克松總統

她還講了不少華府政界許多爾虞我詐的⼩故事,現在回想起來,她是在盡⼒讓我了解美國上層社會的政治⽣態,讓我開闊眼界,處理好國際新聞報道。

專欄作家

1981年,陳香梅接受鄧小平的邀請,以雷根總統特使身份率團訪華,受到熱情接待,並說了一句,「美國有一百位參議員,但陳香梅只有一個」之後,陳香梅在國內大受歡迎,她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國兩三次,期間總是在香港停留一段時間,我們的接觸也就越來越多。除了聚餐會友、給我介紹人脈外,我每次都要帶上幾個新聞專題,讓她為《大公報》供稿。她也從不推辭,且出手很快。有一次,有一突發重要新聞,報館老總讓我約陳女士寫評論,我打電話給她時,她已經在機場,等候登機返美,她滿口答應說:「我在飛機上寫,一到華盛頓,我就傳真給你們,誤不了明天見報」她是記者出身,從不誤稿。

她的新聞評論,深受讀者歡迎。我問她:「你的名字前面寫什麼頭銜好呢」她毫不猶豫地說:「專欄作家,我是《台灣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的專欄作家,讓我做《大公報》的專欄作家,是我的榮幸。」從此,她為《大公報》做了七年的專欄作家。她的專欄文章大致有兩個主題,一是回望歷史,見證時代;二是緬懷故土,表達她對祖國和家鄉的思念與讚美之情。陳香梅在她的《珍珠港事件香港回憶》一文中,追憶了當年香港的艱難歲月。她的文章不僅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她的文字真摯感人,充滿智慧和力量。透過這些文章,進一步擴大了陳女士在華人社會的影響力,同時也為《大公報》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通過這段「筆」緣, 加深了她與《⼤公報》的友情, 她與報館的老總和記者們,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彼此以⽂會友,成了朋友。她多次參加《⼤公報》重要活動,如 2002 年的百年報慶酒會等。2010年4⽉,剛剛獲頒「影響世界華⼈⼤獎」的陳女⼠,⼜特意拜訪⼤公報,盛贊《⼤公報》的貢獻。借助這⼀經驗,從陳香梅開始,在我任《⼤公報》社⻓的⼗七年間, 我先後聘任了六⼗多位專欄作家,為提⾼《⼤公報》的辦報質量,發揮了重要作⽤。這⼀切都是陳女⼠所賜。

出版回憶錄

2001年報館籌備百年報慶,我組織專班編寫《百年大公報名記者叢書》。有老總提出,可否讓陳香梅寫回憶錄,我們一併出版。我與陳香梅約稿,她爽快答應,並說:「要寫,我就從『情』字上用筆,有了情,才有可讀性。你有什麽要求?」我說: 「你想怎麽寫, 就怎麽寫, 隨⼼所欲,⼿到擒來,我相信很快就可以⻅到你的傑作。 順便多發些照⽚來,供編輯使⽤」。 不出所料,沒過⼏天,她就把回憶錄的「⾃序」先發來了。 第⼀句話開宗明義:「我想我該算是⼀個幸運的女⼈,也可以說是沒白活。」「我這⼀⽣中,深刻地嘗到親情、友情、愛情的真諦, 和甜酸苦辣的滋味。」 「⼈的⼀⽣, 無論如何⼤富⼤貴、權冠四⽅,假如⼼中沒有愛,⽣活中沒有感情,那麽⼀切擁有都是空的。」她很念舊,在⾃序中說到我如何為她出版《春⽔東流》 ,請她做專欄作家,邀她寫回憶錄,並說「我將在情字上⽤筆,有了情,寫出來的⽂字就會真,真的故事是比較讓⼈⼼動的,有可讀性」。我想她是在為⾃⼰的回憶錄定下基調。⾃序寫於 2001年12⽉28⽇除夕前三⽇, ⾄2002年5⽉交稿,50多萬字的回憶錄,她僅⽤五個⽉完稿,當年她已78歲,這期間她還出訪兩次。可⻅她確實是⼀個令⼈尊敬,勤於執筆的⽂⼈。

2002年 9⽉5⽇《陳香梅回憶錄》⾸發式在香港舉⾏,同時在香港各⼤書店公開發⾏,全書 50 多萬字,分上下兩冊, 收錄了陳女⼠的歷史照⽚ 200 多幅。 我在⾸發式上講話時說:「陳香梅的名字, 在海峽兩岸及中美兩國間,知名度之⾼,活躍時間之⻓,恐怕無⼈出其右」。有⼈曾贊嘆她是『永遠的陳⾹梅。 ⽽若從她對中華⺠族的傑出貢獻講,也可以說是國寶陳⾹梅《陳⾹梅的回憶錄》不僅記錄了半個世紀的國際⻛雲變幻,也寫了她的情,她的愛,傾訴了她的悲歡離合,讀來讓⼈⼼潮起伏,感慨萬千」。

書籍的出版引起了⼴泛關註,讓更多的⼈,了解了她的傳奇⼈⽣和她為中美關系、兩岸交流做出的貢獻。但也有讀者來信說我在⾸發式上講話,對陳⼥⼠評價過⾼了,我函復了讀者的來信,並對他們對報社的關⼼,表示了感謝。

9.png
圖9:何鴻焱 梁愛詩、徐四⺠等出席⾸發式

陳香梅的情與愛

陳香梅生在北京,長在香港,她對香港有特殊感情。有一次在香港雅谷歺廳宴客,送走客人後,我們在樓下酒吧喝茶聊天,她望向窗外的天主教墓場,神色凝重地說:我這次來要重修我母親的墳墓。我母親紅顏薄命,45歲去世。那時我15歲,只享受到短暫的母愛。那是抗戰期間,我們逃難到香港不久,有一次我在門角,偷聽到母親與一位陌生女人的對話:陳太太,就是這個價了,這個玉鐲很好,也難找到,不過這年頭,有閒錢來買這東西的人也不多,你就將就吧。她說,我至今歷歷在目。我無意中發現了母親的苦惱和秘密。那時我正在上中學,我暗下決心,做個好學生,將來賺錢,永遠不做金錢的奴隸。後來我在美國航空界服務四十年,做到航空公司副總裁,並兼任美國十幾家大公司的高級顧問。」「口袋裡有錢了,這次我要把母親墓,好好修一下。看見她喃喃自語,又神色莊重的樣子,我為之動容。她母親廖香詞,早年留學歐洲,精通六國語言,早年英逝。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母親的愛就更加深沈。她⺟親廖香詞,早年在歐州學習⾳樂和繪畫,精通六國語⾔,早年英逝。 隨著年齡的增⻓,她對⺟親的愛就更加深沈。

陳香梅的戀情也是既轟轟烈烈,又感人肺腑。在撰寫回憶錄時,曾對我說過,你報館事多,文稿交給你的編輯處理就行,但有兩節你要看看,替我把關「初戀」和「尼克森的功與過」,因為尼克森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我看過後,一字末改,卻對「初戀」一節印象深刻:

陳香梅 16歲時參加全港中學生中文演講比賽,獲全港冠軍。同學們都來祝賀,她的女同學帶著一位男士向她走來,並介紹說,這是她的大哥「我們面對面,四目相對,就像⼀股暖流,⼀道電光,覺得似曾相識,⼀時驚呆了,竟說不出話來」。「只感到雙頰紅的發熱」。之後便是⼀起,看電視,聽⾳樂,直至在⼭上獻出了她的初吻。寫的細緻入微,使⼈⼼動。更妙是,三年後,陳女⼠已貴為將軍夫⼈,她與她的初戀伍君在上海巧遇。為了她在上海虹橋的新房裝修,公司找來了一位建築師,而此人正是她的初戀伍君。「我們握著⼿,久久不放,他抽煙⽃,煙圈迷糊了我的眼晴,看不清是昨天,還是今天,今年還是去年」。「過去的事,就像昨夜的星⾠,昨夜的⻛,和着⼏許哀怨,我將永世珍藏」。⾄此,她⽤兩句詩嗄然⽽⽌,讓你有⽆窮的想象空間。這兩句詩是: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我想陳⼥⼠不僅是為同學代寫情書的⾼⼿,也是描寫愛情故事的⾼⼿。陳⾹梅的三年初戀,是她⼈⽣戀情的序幕,⽽戀情的⾼潮是她與陳納德將軍的愛情。她⽤《⼀千個春天》這本書,做了⼤膽⽽充分的描述,感動了⽆數⼈。成為美國和海峽兩岸的暢銷書,並拍成了影視作品。⽽她⾃⼰對⾄死不俞的愛情的詮釋是:「愛情不會因為死亡⽽中斷,如果上帝允許我選擇,我在死後更加愛你

陳⾹梅對朋友情,也有獨特的⻅解。她說,⼈⽣若⽆友情,⼈的感情就是不完整的。她在⼭東泰安與⼤學⽣對話時說:「對朋友,錦上添花的事少做,雪中送炭的事要多做,這樣才能交上真朋友」。為朋友雪中送炭,排難解憂,做點實事,是她的做事⻛格。這—點我深有體會:是她,幫我建立《大公報》專欄作家機製,團結了港澳台、內地及海外華⼈⼀⼤批專欄作家,提高了辦報質量。是她,帶我結識一些社會知名⼈⼠,加強了《大公報》與上流社會的聯繫,為我在香港舉辦大型活動,打下了人脈關係的基礎。是她,讓我認識到,穿著禮儀,不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而是對別人的尊重。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她的朋友,能在《⼤公報》站住腳,讓她所敬重的《⼤公報》,辦的更好。

紅了纓桃,綠了芭蕉

2018年3⽉30⽇,陳香梅在美國去世,既沒有發訃告,也沒有開追掉會。在港的朋友們都異常震驚和惋惜。後來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發了一篇報道稱:「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陳香梅的女兒陳美麗說,母親前不久中風導致併發症去世。」

報道還用了陳香梅自己的話,概括她的一生:「我的一生走過了千山萬水,經歷了風風雨雨,現在雖長期住在美國華盛頓,但永遠不忘祖國。我為多年來能為推動中美合作、加深中美交往,做出一些貢獻感到自豪,覺得這樣的人生,充實而有價值

她在美國去世十天後,我才知道。他一生輝煌,但離去時悄然無聲。我找出我們相處時的許多照片,觸物生情,寄托哀思。其中有—張她親筆簽名的題畫,使我百看不厭,勾起了我許多快樂的回憶。那是1996年10⽉,我與陳香梅、何鴻燊一起在Amigo 聚會,應我之請,何鴻燊即席所畫。我讓陳香梅題字,她信手寫道:今夕何夕,得三五知音共敘,得好友何鴻燊博士,即席揮毫,大家共賞。「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樂哉!美哉!陳香梅誌

何鴻燊 1996年10⽉7⽇

10.png
圖10:何鴻燊先生即席作畫

11.png
圖11:何鴻燊的鋼筆畫及陳香梅的題字

如今兩位社會名流都已仙逝,陳女士享年96歲,何先生98歲,都算高壽。人生啊!不管多麼輝煌,最後都得走。我曾問過香港的覺光長老:佛教講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他說:「是往生時那十幾分鐘,是快樂的」我想陳女士生時善行天下,她往生時一定是快樂的。想到這裡,我的心也就釋然了。

我與陳香梅的文字緣,是一段充滿溫暖與感動的旅程。她的文字,不僅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在未來的日子裡,與美文相伴,用文字去記錄生活,表達感情,以文會友,讓人世間的美好,永遠延續下去。

謹以此文

紀念陳香梅女士誕辰100周年。

2025年 1⽉ 16⽇ 王國華於香港

分享:

王國華|我與陳香梅的文字緣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王國華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陳香梅女士是一位傑出的文化使者,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的影響力跨越了國界。我曾問過她,你縱橫江湖六十年,靠的是什麼?她說:「我靠的是口袋裡有錢,手中有筆。特別是這支筆,沒有它,我一事無成。」値此紀念陳女士100週年誕辰之際,回首往事,歷歷在目,我們相知相交幾十年,回想來也是靠「筆」結緣,以文會友,是中華文化把我們連結在一起。

因「書」而結緣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山東省出版總社任副社長,分管圖書外貿和《孔子文化大全》的編纂工作。1988年漢城奧運會期間,在老社長杜秀明,和時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周南的支持下,我們與韓國日報社合作,在漢城(首爾)樂代大廈舉辦了「孔子文化大展」。當時我國與韓國沒有外交關係,外交部以另紙簽證的辦法,為展團辦理了出國手續。台灣孔孟學會會長陳立夫,派秘書長參加了大展開幕式。展覽在國際文化界,特別是漢文化圈,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視為中國文化對外開放的象徵,受到了各方面的關註。

展覽閉幕後不久,我便收到了陳立夫先生寄來的書和信,他除了對漢城孔子文化展的成功表示祝賀外,還寄來了陳香梅女士在美國及台灣的暢銷書《一千個春天》,希望能在山東出版社出版。

1.png
圖1:作者與國⺠黨元⽼陳⽴夫

當時國內的政策是,出版境外圖書,須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我們得到的答復是,先與陳⼥⼠交談⼀下,看她還有什麽書,希望在國內出版。

在陳⾹梅率團訪華期間,她約我們到北京貴賓樓⻅⾯,商談圖書出版事宜。我同⼭東⼈⺠出版社的社⻓鍾明善⼀同前往,⻅⾯寒暄⼏句後,我便直截了當地說:「陳⼥⼠, 你的《⼀千個春天》,⽂字優美,感⼈⾄深,但現在國內出有困難,你還有什麽書要出版?我會努⼒去辦。」陳香梅爽朗地笑了笑說:「典型的⼭東⼈性格,說話不繞彎⼦。 我喜歡和⼭東⼈打交道。」隨後她像早有準備⼀樣, 拿出了⼀疊書稿說:「你說的我理解,這是我第⼀次在國內出書,不能炒舊飯,我剛寫了本《春⽔東流》,就交給你了,怎麽改都⾏,按你們程序辦。」我說:「那怎麽⾏, 我們的規矩是,改稿⼀定要作者本⼈認可,最後還得由您簽字定稿,我們才能出版,何況您是⼤家。」她說: 「那就這麽定,最後定稿你們到華府來也⾏,等我回國也⾏,⼀起研究定稿,我們⼀起對讀者負責。」她的《春⽔東流》⼀書的出版協議,就這樣確定了下來。

這是我與陳⾹梅的第⼀次會⾯。

2.png
圖2:作者與陳⾹梅⼥⼠在京會⻅

在陳納德大廈改稿

走完《春水東流》一書的出版程序後,供改稿校樣很快就出來了,碰巧我要帶山東新華印刷廠的廠長去美國,考查購買彩色印刷機,順便與陳香梅約定在華府一起審稿定稿。在華府陳納德大廈陳香梅的辦公室,我們逐章逐段研究修改。她博學多才,思路清晰,且為人大度能容,從不無謂爭論,兩個社會背景完全不同人,尖銳對立的兩種見解,往往被她的一個典故,一個笑話就化解了。兩天的共同改稿,加深了相互了解與友誼。

3.png
圖3:作者與陳香梅在陳納德⼤廈

《春⽔東流》⼀書於1992年由⼭東⼈⺠出版社出版發⾏,這是陳⼥⼠在國內出版發⾏的第⼀本書,之後⼀發不可收拾, 國內多家出版社先後出版了50種陳⼥⼠的書,⽽她最看中的《⼀千個春天》 ,直到2008年才由⽂匯出版社出版。

在香港為我「打場子」

1992年,我被調往香港《大公報》工作。我既沒有辦過報,也不懂廣東話,信心不足。周南說:「既然組織上選中你,就相信你一定能幹好,你策劃組織的漢城孔子文化展、香港孔子文化大展,這種國際大型文化展能辦好,辦報的事,只要盡心盡力也能做好。《大公報》社長在香港社會地位不低,你要廣交朋友,增長見識。三教九流都可以接觸。」

陳女士到香港,第一時間與我見面,她鼓勵我說:「搞政治就是交朋友,辦報也一樣。香港我有人脈,我會介紹給你。我會為你打場子的。」我當時不懂什麼叫「打場子」。她讓我把報社的老總、副老總都請來,她做東,請大家一起聊聊。在餐桌上她談笑風生,很會搞氣氛,她開場就說:「今天我特別高興,好像又回到當年,這酒店是當年與我的初戀初次見面的地方」。她指著一位副總說:「當年我的男朋友就坐在你坐的位置上」。那位副總顯得有點尷尬,卻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她又說:「我的山東老友,來做你們的社長,我很高興,山東人厚道,你們可不要欺負他哎!他現在聽不懂廣東話,你罵他,他都不知道」。此話一出,又是一陣笑聲。她在給老總們祝酒時,不動聲色地介紹了我的情況。至此,我才逐漸明白,什麼叫「打場子」!

4.png
圖4:陳香梅宴請《⼤公報》老總

華府導遊

陳女士對我說:就像上海人稱外地人是鄉下人一樣,有些香港人也有這種情結。不要整天在報館改稿子,爬格子,要抽時間到報館的海外辦事處看看,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你若到美國華府來,我給你做導遊」1996年夏,我到紐約看望報館駐美記者後,便直接去華盛頓,看望陳女士。她全程陪同,帶我參觀白宮和國會。

5.png
圖5:作者、陳香梅、共和黨參議員在國會

在白宮,她事先約克林頓總統的辦公室主任在白宮入口處迎接。在國會山,她帶我拜訪了當時已93歲的共和黨參議員(圖5)我向這位資深參議員提出了三個問題:1、白宮與國會,誰的權力大?2、美國的國務院為什麼只管外交不管內政?3、什麼是三權分立?陳香梅說,你的問題看似簡單,但幾句話也講不清楚,他年紀大了,以後我給你講。在白宮圖書室,陳女士指著幾位美國前總統的掛像,逐一作了介紹。她確實是一位超級導遊。

水門大廈說「水門」

華盛頓水門大廈世界知名,它是華府權貴們的高級住宅區,也是權力的像征,甚至有人稱「東水門就是西白宮」,導致尼克森下台的「水門事件」就發生在這裏。陳女士 1967年就搬進水門東大廈頂樓居住。她邀我到她水門大廈家中作客。一進門,客廳四周牆上掛滿了來此作客的華府權貴和名流的照片,其中有里根、甘迺迪、尼克森、福特總統及夫婦參加宴會的照片。客廳旁的珍藏室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禮品和手信,塞滿了整個房間,琳瑯滿目,目不暇接。(圖六)她說:「你喜歡什麼,隨便拿。」

6.png
圖 6:陳香梅在珍藏室

在水門大廈頂層天台上,說起「水門事件」,她神色凝重地對我說:「我差點陷進去,幸虧我對他們的政治品質早有察覺。『水門事件』發生在水門辦公大樓五樓,民主黨總部辦公室。事發於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民主黨總部辦公室半夜里被人撬開了大門,企圖在那裏裝竊聽器,並尋找機密文件。當夜沒能完成任務,便第二次返回冒險入室,被守夜警衛一網打盡,並供出是共和黨人,尼克森總統的辦公廳主任米曹主使。為掩蓋事實,米曹他們以一百萬元安撫被捕人員。消息走漏後,新聞界窮追不捨。事件發生一周後,尼克森召集助選人員到白宮談話,我是其中一員,我問尼克森,總統,我們多人都是水門住戶,上周水門大樓發生了案件,未知可否指點一二?尼克森一怔,臉色難看。當時我擔任全國婦女競選總部主席兼財務部副主任,有一天,商務部部長兼競選財務部主任莫禮接到白宮打來的電話後,氣得滿臉通紅說:太欺人了,真是豈有此理!他們要100萬現鈔,十分火急,又不肯告訴我用途,氣死人了。』我直接說:我們籌錢不易,賬目得一清二楚,絕不含糊,我們要負責任,不說明用途,不能給。我表明了態度,但莫禮還是把一百萬現鈔雙手奉送,他知道我的態度,所以瞞著我。這一百萬就是給第一批水門案犯人的封口費。莫禮為此進了牢,夫人不久去世。我們同住水門大廈,常在一起玩橋牌。他瞞著我,也算救了我,否則我也會被拖進去。辦公廳主任米曹夫人𤩝莎最可憐,丈夫入獄,她口無遮攔,信口雌黃,白宮怕她惹事,送到紐約軟禁,對外說她病了。我與她是好友,半夜打電話要我去看她,她說我沒有病,但被看管的很嚴,我恨死尼克森了,他害的我好慘我暗中看望她多次,水門事件未了之前,她就去世了,說是癌症,到底如何,至今成謎。水門事件令尼克森總統黯然下台,他得到福特總統的特赦而倖免於難。

7.png
圖7:作者與陳女士在水門大廈天台

陳⼥⼠接著說,在華府政界打拼,驚濤駭浪。政客們⽆⾮是籌錢,拿選票,坐⾼官。我⼝袋有錢,⼿中有筆,⽆求於⼈,做⼈講良⼼,做事講原則,才保平安。

說起尼克松總統,她說,⼈們對他的評價是以反共起家,以聯共成名。他是真正的國際問題專家,打開中美關系的⼤⻔,他是主導⽽⾮基⾟格。他是⼀名成功的政客。尼克松是我認識的⼋位總統中最不夠⻛趣的⼈。尼克松第⼀次競選總統落敗後,到台北訪問,要求⻅蔣介⽯夫婦未果,他⼼⾥不是滋味,離開北時,北外交部派禮賓司⻓送⾏,他堅決不坐禮賓司的⻋,要坐我的⻋,可能由於他太緊張,上⾞時頭部撞了⻋⻔,前額流⾎,我連忙拿了⼀條⼿帕讓他按着,他說:不痛,沒事,沒事。 當他看到⾎跡染了我的⾐裳時⼜說:對不起,對不起,怎麽辦,怎麽辦! 我笑著說:沒關系,就算你⽋我⼀條⼿帕,⼀件旗袍。我想,⼈家不⻅你,你就連送⾏的⻋都不坐,何必呢!緊張的把頭都碰破了。

8.png
圖 8:陳⾹梅與尼克松總統

她還講了不少華府政界許多爾虞我詐的⼩故事,現在回想起來,她是在盡⼒讓我了解美國上層社會的政治⽣態,讓我開闊眼界,處理好國際新聞報道。

專欄作家

1981年,陳香梅接受鄧小平的邀請,以雷根總統特使身份率團訪華,受到熱情接待,並說了一句,「美國有一百位參議員,但陳香梅只有一個」之後,陳香梅在國內大受歡迎,她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國兩三次,期間總是在香港停留一段時間,我們的接觸也就越來越多。除了聚餐會友、給我介紹人脈外,我每次都要帶上幾個新聞專題,讓她為《大公報》供稿。她也從不推辭,且出手很快。有一次,有一突發重要新聞,報館老總讓我約陳女士寫評論,我打電話給她時,她已經在機場,等候登機返美,她滿口答應說:「我在飛機上寫,一到華盛頓,我就傳真給你們,誤不了明天見報」她是記者出身,從不誤稿。

她的新聞評論,深受讀者歡迎。我問她:「你的名字前面寫什麼頭銜好呢」她毫不猶豫地說:「專欄作家,我是《台灣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的專欄作家,讓我做《大公報》的專欄作家,是我的榮幸。」從此,她為《大公報》做了七年的專欄作家。她的專欄文章大致有兩個主題,一是回望歷史,見證時代;二是緬懷故土,表達她對祖國和家鄉的思念與讚美之情。陳香梅在她的《珍珠港事件香港回憶》一文中,追憶了當年香港的艱難歲月。她的文章不僅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她的文字真摯感人,充滿智慧和力量。透過這些文章,進一步擴大了陳女士在華人社會的影響力,同時也為《大公報》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通過這段「筆」緣, 加深了她與《⼤公報》的友情, 她與報館的老總和記者們,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彼此以⽂會友,成了朋友。她多次參加《⼤公報》重要活動,如 2002 年的百年報慶酒會等。2010年4⽉,剛剛獲頒「影響世界華⼈⼤獎」的陳女⼠,⼜特意拜訪⼤公報,盛贊《⼤公報》的貢獻。借助這⼀經驗,從陳香梅開始,在我任《⼤公報》社⻓的⼗七年間, 我先後聘任了六⼗多位專欄作家,為提⾼《⼤公報》的辦報質量,發揮了重要作⽤。這⼀切都是陳女⼠所賜。

出版回憶錄

2001年報館籌備百年報慶,我組織專班編寫《百年大公報名記者叢書》。有老總提出,可否讓陳香梅寫回憶錄,我們一併出版。我與陳香梅約稿,她爽快答應,並說:「要寫,我就從『情』字上用筆,有了情,才有可讀性。你有什麽要求?」我說: 「你想怎麽寫, 就怎麽寫, 隨⼼所欲,⼿到擒來,我相信很快就可以⻅到你的傑作。 順便多發些照⽚來,供編輯使⽤」。 不出所料,沒過⼏天,她就把回憶錄的「⾃序」先發來了。 第⼀句話開宗明義:「我想我該算是⼀個幸運的女⼈,也可以說是沒白活。」「我這⼀⽣中,深刻地嘗到親情、友情、愛情的真諦, 和甜酸苦辣的滋味。」 「⼈的⼀⽣, 無論如何⼤富⼤貴、權冠四⽅,假如⼼中沒有愛,⽣活中沒有感情,那麽⼀切擁有都是空的。」她很念舊,在⾃序中說到我如何為她出版《春⽔東流》 ,請她做專欄作家,邀她寫回憶錄,並說「我將在情字上⽤筆,有了情,寫出來的⽂字就會真,真的故事是比較讓⼈⼼動的,有可讀性」。我想她是在為⾃⼰的回憶錄定下基調。⾃序寫於 2001年12⽉28⽇除夕前三⽇, ⾄2002年5⽉交稿,50多萬字的回憶錄,她僅⽤五個⽉完稿,當年她已78歲,這期間她還出訪兩次。可⻅她確實是⼀個令⼈尊敬,勤於執筆的⽂⼈。

2002年 9⽉5⽇《陳香梅回憶錄》⾸發式在香港舉⾏,同時在香港各⼤書店公開發⾏,全書 50 多萬字,分上下兩冊, 收錄了陳女⼠的歷史照⽚ 200 多幅。 我在⾸發式上講話時說:「陳香梅的名字, 在海峽兩岸及中美兩國間,知名度之⾼,活躍時間之⻓,恐怕無⼈出其右」。有⼈曾贊嘆她是『永遠的陳⾹梅。 ⽽若從她對中華⺠族的傑出貢獻講,也可以說是國寶陳⾹梅《陳⾹梅的回憶錄》不僅記錄了半個世紀的國際⻛雲變幻,也寫了她的情,她的愛,傾訴了她的悲歡離合,讀來讓⼈⼼潮起伏,感慨萬千」。

書籍的出版引起了⼴泛關註,讓更多的⼈,了解了她的傳奇⼈⽣和她為中美關系、兩岸交流做出的貢獻。但也有讀者來信說我在⾸發式上講話,對陳⼥⼠評價過⾼了,我函復了讀者的來信,並對他們對報社的關⼼,表示了感謝。

9.png
圖9:何鴻焱 梁愛詩、徐四⺠等出席⾸發式

陳香梅的情與愛

陳香梅生在北京,長在香港,她對香港有特殊感情。有一次在香港雅谷歺廳宴客,送走客人後,我們在樓下酒吧喝茶聊天,她望向窗外的天主教墓場,神色凝重地說:我這次來要重修我母親的墳墓。我母親紅顏薄命,45歲去世。那時我15歲,只享受到短暫的母愛。那是抗戰期間,我們逃難到香港不久,有一次我在門角,偷聽到母親與一位陌生女人的對話:陳太太,就是這個價了,這個玉鐲很好,也難找到,不過這年頭,有閒錢來買這東西的人也不多,你就將就吧。她說,我至今歷歷在目。我無意中發現了母親的苦惱和秘密。那時我正在上中學,我暗下決心,做個好學生,將來賺錢,永遠不做金錢的奴隸。後來我在美國航空界服務四十年,做到航空公司副總裁,並兼任美國十幾家大公司的高級顧問。」「口袋裡有錢了,這次我要把母親墓,好好修一下。看見她喃喃自語,又神色莊重的樣子,我為之動容。她母親廖香詞,早年留學歐洲,精通六國語言,早年英逝。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母親的愛就更加深沈。她⺟親廖香詞,早年在歐州學習⾳樂和繪畫,精通六國語⾔,早年英逝。 隨著年齡的增⻓,她對⺟親的愛就更加深沈。

陳香梅的戀情也是既轟轟烈烈,又感人肺腑。在撰寫回憶錄時,曾對我說過,你報館事多,文稿交給你的編輯處理就行,但有兩節你要看看,替我把關「初戀」和「尼克森的功與過」,因為尼克森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我看過後,一字末改,卻對「初戀」一節印象深刻:

陳香梅 16歲時參加全港中學生中文演講比賽,獲全港冠軍。同學們都來祝賀,她的女同學帶著一位男士向她走來,並介紹說,這是她的大哥「我們面對面,四目相對,就像⼀股暖流,⼀道電光,覺得似曾相識,⼀時驚呆了,竟說不出話來」。「只感到雙頰紅的發熱」。之後便是⼀起,看電視,聽⾳樂,直至在⼭上獻出了她的初吻。寫的細緻入微,使⼈⼼動。更妙是,三年後,陳女⼠已貴為將軍夫⼈,她與她的初戀伍君在上海巧遇。為了她在上海虹橋的新房裝修,公司找來了一位建築師,而此人正是她的初戀伍君。「我們握著⼿,久久不放,他抽煙⽃,煙圈迷糊了我的眼晴,看不清是昨天,還是今天,今年還是去年」。「過去的事,就像昨夜的星⾠,昨夜的⻛,和着⼏許哀怨,我將永世珍藏」。⾄此,她⽤兩句詩嗄然⽽⽌,讓你有⽆窮的想象空間。這兩句詩是: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我想陳⼥⼠不僅是為同學代寫情書的⾼⼿,也是描寫愛情故事的⾼⼿。陳⾹梅的三年初戀,是她⼈⽣戀情的序幕,⽽戀情的⾼潮是她與陳納德將軍的愛情。她⽤《⼀千個春天》這本書,做了⼤膽⽽充分的描述,感動了⽆數⼈。成為美國和海峽兩岸的暢銷書,並拍成了影視作品。⽽她⾃⼰對⾄死不俞的愛情的詮釋是:「愛情不會因為死亡⽽中斷,如果上帝允許我選擇,我在死後更加愛你

陳⾹梅對朋友情,也有獨特的⻅解。她說,⼈⽣若⽆友情,⼈的感情就是不完整的。她在⼭東泰安與⼤學⽣對話時說:「對朋友,錦上添花的事少做,雪中送炭的事要多做,這樣才能交上真朋友」。為朋友雪中送炭,排難解憂,做點實事,是她的做事⻛格。這—點我深有體會:是她,幫我建立《大公報》專欄作家機製,團結了港澳台、內地及海外華⼈⼀⼤批專欄作家,提高了辦報質量。是她,帶我結識一些社會知名⼈⼠,加強了《大公報》與上流社會的聯繫,為我在香港舉辦大型活動,打下了人脈關係的基礎。是她,讓我認識到,穿著禮儀,不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而是對別人的尊重。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她的朋友,能在《⼤公報》站住腳,讓她所敬重的《⼤公報》,辦的更好。

紅了纓桃,綠了芭蕉

2018年3⽉30⽇,陳香梅在美國去世,既沒有發訃告,也沒有開追掉會。在港的朋友們都異常震驚和惋惜。後來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發了一篇報道稱:「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陳香梅的女兒陳美麗說,母親前不久中風導致併發症去世。」

報道還用了陳香梅自己的話,概括她的一生:「我的一生走過了千山萬水,經歷了風風雨雨,現在雖長期住在美國華盛頓,但永遠不忘祖國。我為多年來能為推動中美合作、加深中美交往,做出一些貢獻感到自豪,覺得這樣的人生,充實而有價值

她在美國去世十天後,我才知道。他一生輝煌,但離去時悄然無聲。我找出我們相處時的許多照片,觸物生情,寄托哀思。其中有—張她親筆簽名的題畫,使我百看不厭,勾起了我許多快樂的回憶。那是1996年10⽉,我與陳香梅、何鴻燊一起在Amigo 聚會,應我之請,何鴻燊即席所畫。我讓陳香梅題字,她信手寫道:今夕何夕,得三五知音共敘,得好友何鴻燊博士,即席揮毫,大家共賞。「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樂哉!美哉!陳香梅誌

何鴻燊 1996年10⽉7⽇

10.png
圖10:何鴻燊先生即席作畫

11.png
圖11:何鴻燊的鋼筆畫及陳香梅的題字

如今兩位社會名流都已仙逝,陳女士享年96歲,何先生98歲,都算高壽。人生啊!不管多麼輝煌,最後都得走。我曾問過香港的覺光長老:佛教講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他說:「是往生時那十幾分鐘,是快樂的」我想陳女士生時善行天下,她往生時一定是快樂的。想到這裡,我的心也就釋然了。

我與陳香梅的文字緣,是一段充滿溫暖與感動的旅程。她的文字,不僅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在未來的日子裡,與美文相伴,用文字去記錄生活,表達感情,以文會友,讓人世間的美好,永遠延續下去。

謹以此文

紀念陳香梅女士誕辰100周年。

2025年 1⽉ 16⽇ 王國華於香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