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廣東漢樂之鄉」大埔:多元「破圈」,古韻奏新章

来源:掌上梅州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分享:

「廣東漢樂之鄉」大埔:多元「破圈」,古韻奏新章

嶺南一枝花,無埔不成漢。大埔縣高度重視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將廣東漢樂作為非遺保護核心,通過科學規劃、整體布局與活態傳承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推動這一古老藝術在守正創新中迸發時代活力。

1.webp
廣東漢樂專場音樂會在大埔縣田家炳演藝中心舉辦

保護為本,創新形式活態傳承

戰鼓擂擂,嗩吶悠揚……在大埔縣田家炳演藝中心開展的廣東漢樂專場音樂會現場,一曲《滿江紅》以昂揚的號角吹響盛世華章,經典雄渾的旋律引得台下觀眾沈醉其中,掌聲如潮。

廣東漢樂素有「中州古調」「中原遺響」之美譽,是廣東三大樂種之一,在大埔流傳至少700年。2006年,廣東漢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8年,大埔縣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漢樂之鄉」。

為推動廣東漢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大埔縣實施以國家級客家文化(大埔)生態保護區建設為核心的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大力推進廣東漢樂等客家非遺活態傳承,着力打造客家風貌展示區,探索非遺保護特色之路。先後製定了《大埔縣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總體規劃(2013-2025)》《關於加強對大埔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扶持辦法》《大埔縣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壯大的實施意見》《大埔縣人才工作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啟航計劃」)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保護方向和措施。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大埔縣通過「六個一」工程,即完善一個數據庫,確定一批傳承人,建立一處傳習所,成立一個社團組織,出版一部樂譜集,錄製一套影像資料,留住文化記憶。目前,大埔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健全完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1人;建立多個社團組織,全縣14個鄉鎮都有廣東漢樂研究會分會,城鄉漢樂活動點達200多處,縣級傳承基地17處。還出版了《廣東漢樂精選》《提胡演奏曲譜選集》《廣東漢樂三百首》《廣東漢樂新三百首》等刊物,錄製了《玉連環》《玉美人》等光碟,讓廣東漢樂的傳承有跡可循。

2.webp
黎家坪漢樂協會演奏曲目《平沙落雁》獲廣東省第十屆中國民族器樂大賽總決賽老年組金獎。

創新是廣東漢樂發展的靈魂。「上尺工,五六五」……為挽救工尺譜瀕臨失傳,大埔將《繡荷包》工尺譜通過高、中、低音組三重唱與箏琶胡樂器融合,讓傳統與現代交織融匯。同時,將廣東漢劇、蕩湖調等曲藝插入廣東漢樂作為情景音樂,打造了《客家之子·田家炳》《絕處逢生》《磨坊新歌》等精彩劇目。其中《客家之子·田家炳》榮獲「中華頌·長豐杯」第十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優秀劇目金獎,《絕處逢生》被文化和旅遊部納入2024年優秀傳統戲曲折子戲復排計劃名錄。

優化服務,全民共享文化盛宴

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大埔將廣東漢樂作為服務民生的重要抓手,通過多舉措推動優質文化產品全民共享,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

人才是第一資源。大埔通過「鄉土人才興縣」,大力挖掘培育漢樂人才、傳承人,設立大師傳習所、名師工作室、廣東漢樂培訓基地,開展公益培訓等,全方位、全鏈條打造廣東漢樂人才隊伍。

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組建了廣東漢樂專業人才隊伍。廣東漢樂公益培訓如火如荼。大埔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了素質拓展班;大埔小學、虎山中學等中小學開啟了特色辦學之路,成立了青少年漢樂團,開設了非遺藝術課、第二課堂;縣文聯通過「文藝駐村」組織文藝工作者掛點聯系百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提供廣東漢樂公益培訓等,讓廣東漢樂從娃娃抓起,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大埔小學編印了漢樂漢曲音樂校本教材,被授予廣東漢樂示範點。大埔小學、虎山中學青少年漢樂團均在省市賽事中多次斬獲大獎。其中,大埔小學展演曲目《摘蜜柚》、虎山中學展演曲目《鬧揚州》在廣東地方音樂交流展示活動中均獲一等獎。

3.webp
省、市、縣三級文藝工作者掛點百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設「藝心聯百村」大埔縣客家箏(漢樂)公益培訓班

廣東漢樂傳統的家庭、師徒、社會傳承模式也在文化惠民的大餐中「飛入尋常百姓家」。大埔縣文化館、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大埔縣女子漢樂團等常年開設成人公益培訓班。同時,湧現出鐘禮俊等一批藝術家誌願者,為傳承廣東漢樂無償授課,引領時代風尚。

「埔之在潮弦育媲鄒魯」。截至今年4月,大埔縣已培育各年齡段各層次漢樂人才5000余人。廣東漢樂成人組近年來在廣東省中國民族器樂大賽、首屆粵港澳第十一屆廣東省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音樂周(民樂組)比賽等賽事中,斬獲金獎10次、銀獎2次、銅獎2次。《廣東漢樂三百首》《廣東漢樂新三百首》《古樂情》等刊物,《玉美人》等音像製品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人民非遺時代新彩」基本陳列展覽,以樂為媒,讓廣東漢樂融灣出海,樂見共享。

如今,廣東漢樂已成為大埔的文化地標。大埔縣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新時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博物館非遺展廳、文化館、田家炳演藝中心、各鎮(街)、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場所,都成為百姓賞漢樂、習漢樂的好去處。

以樂傳情,以藝通心,廣東漢樂也在文化交流展演中與百姓「同頻共振」,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廣東漢樂鎮村行、每周二公顏漢樂漢劇廳「漢樂流芳」惠民展演、廣東漢樂漢劇文化惠民「四季村晚」文藝演出等「送戲下鄉」惠民演出達近千場次,惠及群眾萬余人次。廣東漢樂讓大埔更具溫度,更具品位,更具時尚。

多元破圈,文旅融合激發活力

在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廣東漢樂雕塑靜靜矗立;在百姓舞台、田家炳演藝中心等地,廣東漢樂展演成為景區亮點,吸引眾多遊客駐足欣賞;在百侯名鎮旅遊區的鎮影劇院,廣東漢樂展廳的展演活動讓遊客沈浸式感受漢樂魅力……大埔縣持續將文化底蘊、旅遊體驗、人文情懷緊密結合,推動廣東漢樂與旅遊融合,形成有機整體,釋放疊加效應。2024年,大埔縣獲評廣東省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省級試點單位,「廣東·梅州大埔客家民俗風情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4.webp
大埔縣西湖公園文藝演出現場,廣東漢樂《百家春》作為重頭戲登場,弦音悠揚,古韻四溢。

「廣東漢樂為旅遊增添了文化內涵,吸引了更多遊客前來遊玩,同時旅遊業也為廣東漢樂傳播提供了更廣闊平台。」大埔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說。大埔縣將廣東漢樂與推動文旅經濟融合發展相鏈接,融入「梅」好時光 醉美客都——2024年梅州米香酒文化周大埔縣系列活動等活動,遊鄉村、品漢樂、促消費,非遺好物,特色產品琳瑯滿目,點燃文旅經濟新引擎。

同時,大埔縣還賦能文化產品經濟價值,在全國文采會「東莞站」——2024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東莞)采購會上推介《廣東漢樂三百首》《廣東漢樂新三百首》《廣東漢樂精選》等相關刊物,以「潮供給」拉動「潮經濟」。

此外,大埔縣還積極探索構建非遺多元合作生態機製,創新落實「百千萬工程」,在非遺傳承、非遺創作、非遺工匠、非遺文創等各個領域創建品牌項目,打造非遺IP,讓廣東漢樂在融合創新中擘畫「詩和遠方」。「漢樂鄉音濃,圍屋情脈脈,世世代代客家人,鄉愁不言說……」光德鎮對口幫扶單位廣州市文聯推出《更好的日子在後頭》原創歌曲,用漢樂非遺講好鄉村振興故事;橫向幫扶協作城市廣州市海珠區聯合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起「山海非遺」IP啟動和合作簽約儀式,助力非遺走出大埔鄉村,讓城市記住鄉愁。

5.webp
在湖寮鎮莒村村其慶樓,廣東漢樂、廣東漢劇奏響和美鄉村樂章。

從保護傳承到創新發展,從文化惠民到文旅融合,當前,大埔縣正一步步探索廣東漢樂發展新路徑,讓這一古老的非遺藝術在新時代奏響更加動人的華章,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傳承客家文化的璀璨明珠。

分享:

「廣東漢樂之鄉」大埔:多元「破圈」,古韻奏新章

来源:掌上梅州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嶺南一枝花,無埔不成漢。大埔縣高度重視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將廣東漢樂作為非遺保護核心,通過科學規劃、整體布局與活態傳承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推動這一古老藝術在守正創新中迸發時代活力。

1.webp
廣東漢樂專場音樂會在大埔縣田家炳演藝中心舉辦

保護為本,創新形式活態傳承

戰鼓擂擂,嗩吶悠揚……在大埔縣田家炳演藝中心開展的廣東漢樂專場音樂會現場,一曲《滿江紅》以昂揚的號角吹響盛世華章,經典雄渾的旋律引得台下觀眾沈醉其中,掌聲如潮。

廣東漢樂素有「中州古調」「中原遺響」之美譽,是廣東三大樂種之一,在大埔流傳至少700年。2006年,廣東漢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8年,大埔縣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漢樂之鄉」。

為推動廣東漢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大埔縣實施以國家級客家文化(大埔)生態保護區建設為核心的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大力推進廣東漢樂等客家非遺活態傳承,着力打造客家風貌展示區,探索非遺保護特色之路。先後製定了《大埔縣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總體規劃(2013-2025)》《關於加強對大埔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扶持辦法》《大埔縣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壯大的實施意見》《大埔縣人才工作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啟航計劃」)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保護方向和措施。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大埔縣通過「六個一」工程,即完善一個數據庫,確定一批傳承人,建立一處傳習所,成立一個社團組織,出版一部樂譜集,錄製一套影像資料,留住文化記憶。目前,大埔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健全完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1人;建立多個社團組織,全縣14個鄉鎮都有廣東漢樂研究會分會,城鄉漢樂活動點達200多處,縣級傳承基地17處。還出版了《廣東漢樂精選》《提胡演奏曲譜選集》《廣東漢樂三百首》《廣東漢樂新三百首》等刊物,錄製了《玉連環》《玉美人》等光碟,讓廣東漢樂的傳承有跡可循。

2.webp
黎家坪漢樂協會演奏曲目《平沙落雁》獲廣東省第十屆中國民族器樂大賽總決賽老年組金獎。

創新是廣東漢樂發展的靈魂。「上尺工,五六五」……為挽救工尺譜瀕臨失傳,大埔將《繡荷包》工尺譜通過高、中、低音組三重唱與箏琶胡樂器融合,讓傳統與現代交織融匯。同時,將廣東漢劇、蕩湖調等曲藝插入廣東漢樂作為情景音樂,打造了《客家之子·田家炳》《絕處逢生》《磨坊新歌》等精彩劇目。其中《客家之子·田家炳》榮獲「中華頌·長豐杯」第十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優秀劇目金獎,《絕處逢生》被文化和旅遊部納入2024年優秀傳統戲曲折子戲復排計劃名錄。

優化服務,全民共享文化盛宴

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大埔將廣東漢樂作為服務民生的重要抓手,通過多舉措推動優質文化產品全民共享,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

人才是第一資源。大埔通過「鄉土人才興縣」,大力挖掘培育漢樂人才、傳承人,設立大師傳習所、名師工作室、廣東漢樂培訓基地,開展公益培訓等,全方位、全鏈條打造廣東漢樂人才隊伍。

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組建了廣東漢樂專業人才隊伍。廣東漢樂公益培訓如火如荼。大埔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了素質拓展班;大埔小學、虎山中學等中小學開啟了特色辦學之路,成立了青少年漢樂團,開設了非遺藝術課、第二課堂;縣文聯通過「文藝駐村」組織文藝工作者掛點聯系百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提供廣東漢樂公益培訓等,讓廣東漢樂從娃娃抓起,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大埔小學編印了漢樂漢曲音樂校本教材,被授予廣東漢樂示範點。大埔小學、虎山中學青少年漢樂團均在省市賽事中多次斬獲大獎。其中,大埔小學展演曲目《摘蜜柚》、虎山中學展演曲目《鬧揚州》在廣東地方音樂交流展示活動中均獲一等獎。

3.webp
省、市、縣三級文藝工作者掛點百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設「藝心聯百村」大埔縣客家箏(漢樂)公益培訓班

廣東漢樂傳統的家庭、師徒、社會傳承模式也在文化惠民的大餐中「飛入尋常百姓家」。大埔縣文化館、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大埔縣女子漢樂團等常年開設成人公益培訓班。同時,湧現出鐘禮俊等一批藝術家誌願者,為傳承廣東漢樂無償授課,引領時代風尚。

「埔之在潮弦育媲鄒魯」。截至今年4月,大埔縣已培育各年齡段各層次漢樂人才5000余人。廣東漢樂成人組近年來在廣東省中國民族器樂大賽、首屆粵港澳第十一屆廣東省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音樂周(民樂組)比賽等賽事中,斬獲金獎10次、銀獎2次、銅獎2次。《廣東漢樂三百首》《廣東漢樂新三百首》《古樂情》等刊物,《玉美人》等音像製品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人民非遺時代新彩」基本陳列展覽,以樂為媒,讓廣東漢樂融灣出海,樂見共享。

如今,廣東漢樂已成為大埔的文化地標。大埔縣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新時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博物館非遺展廳、文化館、田家炳演藝中心、各鎮(街)、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場所,都成為百姓賞漢樂、習漢樂的好去處。

以樂傳情,以藝通心,廣東漢樂也在文化交流展演中與百姓「同頻共振」,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廣東漢樂鎮村行、每周二公顏漢樂漢劇廳「漢樂流芳」惠民展演、廣東漢樂漢劇文化惠民「四季村晚」文藝演出等「送戲下鄉」惠民演出達近千場次,惠及群眾萬余人次。廣東漢樂讓大埔更具溫度,更具品位,更具時尚。

多元破圈,文旅融合激發活力

在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廣東漢樂雕塑靜靜矗立;在百姓舞台、田家炳演藝中心等地,廣東漢樂展演成為景區亮點,吸引眾多遊客駐足欣賞;在百侯名鎮旅遊區的鎮影劇院,廣東漢樂展廳的展演活動讓遊客沈浸式感受漢樂魅力……大埔縣持續將文化底蘊、旅遊體驗、人文情懷緊密結合,推動廣東漢樂與旅遊融合,形成有機整體,釋放疊加效應。2024年,大埔縣獲評廣東省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省級試點單位,「廣東·梅州大埔客家民俗風情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4.webp
大埔縣西湖公園文藝演出現場,廣東漢樂《百家春》作為重頭戲登場,弦音悠揚,古韻四溢。

「廣東漢樂為旅遊增添了文化內涵,吸引了更多遊客前來遊玩,同時旅遊業也為廣東漢樂傳播提供了更廣闊平台。」大埔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說。大埔縣將廣東漢樂與推動文旅經濟融合發展相鏈接,融入「梅」好時光 醉美客都——2024年梅州米香酒文化周大埔縣系列活動等活動,遊鄉村、品漢樂、促消費,非遺好物,特色產品琳瑯滿目,點燃文旅經濟新引擎。

同時,大埔縣還賦能文化產品經濟價值,在全國文采會「東莞站」——2024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東莞)采購會上推介《廣東漢樂三百首》《廣東漢樂新三百首》《廣東漢樂精選》等相關刊物,以「潮供給」拉動「潮經濟」。

此外,大埔縣還積極探索構建非遺多元合作生態機製,創新落實「百千萬工程」,在非遺傳承、非遺創作、非遺工匠、非遺文創等各個領域創建品牌項目,打造非遺IP,讓廣東漢樂在融合創新中擘畫「詩和遠方」。「漢樂鄉音濃,圍屋情脈脈,世世代代客家人,鄉愁不言說……」光德鎮對口幫扶單位廣州市文聯推出《更好的日子在後頭》原創歌曲,用漢樂非遺講好鄉村振興故事;橫向幫扶協作城市廣州市海珠區聯合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起「山海非遺」IP啟動和合作簽約儀式,助力非遺走出大埔鄉村,讓城市記住鄉愁。

5.webp
在湖寮鎮莒村村其慶樓,廣東漢樂、廣東漢劇奏響和美鄉村樂章。

從保護傳承到創新發展,從文化惠民到文旅融合,當前,大埔縣正一步步探索廣東漢樂發展新路徑,讓這一古老的非遺藝術在新時代奏響更加動人的華章,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傳承客家文化的璀璨明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