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客家炒綠:我在廣州之巔發送一盞溫潤千年的邀約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5月23日
分享:

客家炒綠:我在廣州之巔發送一盞溫潤千年的邀約

5月21日,「客家炒綠,讓世界愛上客家茶」的璀璨宣傳語亮相廣州塔「小蠻腰」,400米高空的光影與珠水倒影交相輝映,一場跨越千年的茶文化對話悄然開啟。客家人以手中的鐵鍋、山間的火候,將一片綠葉,炒出跨越時光的溫度,也將嶺南的溫潤哲學送入盛夏的城市心臟。

3.jpg

「客家炒綠」之香,源於千年前的遷徙。公元4世紀起,中原士族為避戰亂南遷,客家先民輾轉定居於今梅州地區。

嶺南濕寒地勢多霧,茶樹適宜繁茂,而茶性本寒,為祛濕養胃之需,客家人融合中原「炒青」技藝與本地氣候特征,發明了重火高炒的製茶法。

高溫殺青、反復翻炒,使茶性由寒轉溫,便有了這杯養胃的「溫肚

8.png
梅州梅江區西陽鎮清涼山

「客家炒綠」中以梅州九大歷史名茶之首的清涼山茶最具代表性,其茶葉栽種歷史可追溯近千年。

海拔近千米的清涼山,位於梅州梅江區西陽鎮,終年白霧靄靄,縷縷雲煙繚繞,如入仙境。種植的茶樹為灌木小葉種,雖不多產,卻品質上乘。

7.png

6.png

據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的兩部地方誌書記載:「清涼山,在黃沙嶂背,頗產土茶,山腰平夷,有小寺。」光緒年間的《嘉應州誌》更是對清涼山茶以及獨特的種植環境作了更為詳細的描繪:「州境山高石露,故產佳茗,而以清涼、陰那、三台諸山所產為最,味清冽,似龍井。」

隨着清中葉汕頭的開埠,清涼山茶更是隨着梅州眾多華僑走向海外市場。

9.webp

時至今日,在梅州眾多的老茶廠中,製茶師傅們仍堅守傳統手工技藝,用鐵鍋炒出屬於客家人的茶魂。

高火揚去青澀,重火催生茶香,凝練茶韻。這種近乎執拗的「火攻」技法,讓茶葉在灼熱的鐵鍋中翻滾蛻變,使茶多酚熱轉化為茶紅素與茶褐素,茶性不再寒涼,反而養胃提神。使其既保持了綠茶的清雅,而暖胃的功效又不輸普洱。

10.webp

這種「以火製寒」的智慧,在梅州客家人生活中演變為各式各樣的茶俗。

在大埔百侯鎮,立夏時節的擂茶宴上,人們將炒綠研磨成粉,與芝麻花生共同擂製,再加入艾草,製成地道「清火祛濕擂茶」

在五華茶鄉,老茶農常以十年陳炒綠搭配老姜煮茶,製成「午時茶」,解暑祛濕,成為盛夏裏的良方。

炒綠不僅是一道茶,更是一種穿越節氣、貼合身體的生活方式

在廣州CBD寫字樓裏,白領張先生用紫砂壺沖泡陳年炒綠,他說:「胃寒不能喝綠茶是老規矩,但炒綠是例外。」在豐順山區,年輕茶農架起手機直播架,唱山歌、講茶史,用鏡頭記錄春茶「起鍋」的一瞬間。

當廣州塔上滾動着「客家炒綠」的光影廣告,一位來自佛山的茶商感慨:「很多人以為客家飲食只是臘味粗糧,但炒綠這種重火裏的溫柔,才是客家人最柔軟的心。」

這個五月,在梅州茶鄉,一鍋鍋新茶炒響,一盞盞清茶送暖。無論是清雅的清涼山,還是質樸的老姜煮茶,皆出自八山一水的土地,承載着客家人順應自然、溫補自養的哲學。

炒綠不僅是一杯好茶,更是千年遷徙後的文化結晶,是從山村走向世界的文化信使。正如一位老廣在茶館裏端起那盅新泡的炒綠所說:「這茶,飲出的是人情味,是時間的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

客家炒綠:我在廣州之巔發送一盞溫潤千年的邀約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5月23日

5月21日,「客家炒綠,讓世界愛上客家茶」的璀璨宣傳語亮相廣州塔「小蠻腰」,400米高空的光影與珠水倒影交相輝映,一場跨越千年的茶文化對話悄然開啟。客家人以手中的鐵鍋、山間的火候,將一片綠葉,炒出跨越時光的溫度,也將嶺南的溫潤哲學送入盛夏的城市心臟。

3.jpg

「客家炒綠」之香,源於千年前的遷徙。公元4世紀起,中原士族為避戰亂南遷,客家先民輾轉定居於今梅州地區。

嶺南濕寒地勢多霧,茶樹適宜繁茂,而茶性本寒,為祛濕養胃之需,客家人融合中原「炒青」技藝與本地氣候特征,發明了重火高炒的製茶法。

高溫殺青、反復翻炒,使茶性由寒轉溫,便有了這杯養胃的「溫肚

8.png
梅州梅江區西陽鎮清涼山

「客家炒綠」中以梅州九大歷史名茶之首的清涼山茶最具代表性,其茶葉栽種歷史可追溯近千年。

海拔近千米的清涼山,位於梅州梅江區西陽鎮,終年白霧靄靄,縷縷雲煙繚繞,如入仙境。種植的茶樹為灌木小葉種,雖不多產,卻品質上乘。

7.png

6.png

據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的兩部地方誌書記載:「清涼山,在黃沙嶂背,頗產土茶,山腰平夷,有小寺。」光緒年間的《嘉應州誌》更是對清涼山茶以及獨特的種植環境作了更為詳細的描繪:「州境山高石露,故產佳茗,而以清涼、陰那、三台諸山所產為最,味清冽,似龍井。」

隨着清中葉汕頭的開埠,清涼山茶更是隨着梅州眾多華僑走向海外市場。

9.webp

時至今日,在梅州眾多的老茶廠中,製茶師傅們仍堅守傳統手工技藝,用鐵鍋炒出屬於客家人的茶魂。

高火揚去青澀,重火催生茶香,凝練茶韻。這種近乎執拗的「火攻」技法,讓茶葉在灼熱的鐵鍋中翻滾蛻變,使茶多酚熱轉化為茶紅素與茶褐素,茶性不再寒涼,反而養胃提神。使其既保持了綠茶的清雅,而暖胃的功效又不輸普洱。

10.webp

這種「以火製寒」的智慧,在梅州客家人生活中演變為各式各樣的茶俗。

在大埔百侯鎮,立夏時節的擂茶宴上,人們將炒綠研磨成粉,與芝麻花生共同擂製,再加入艾草,製成地道「清火祛濕擂茶」

在五華茶鄉,老茶農常以十年陳炒綠搭配老姜煮茶,製成「午時茶」,解暑祛濕,成為盛夏裏的良方。

炒綠不僅是一道茶,更是一種穿越節氣、貼合身體的生活方式

在廣州CBD寫字樓裏,白領張先生用紫砂壺沖泡陳年炒綠,他說:「胃寒不能喝綠茶是老規矩,但炒綠是例外。」在豐順山區,年輕茶農架起手機直播架,唱山歌、講茶史,用鏡頭記錄春茶「起鍋」的一瞬間。

當廣州塔上滾動着「客家炒綠」的光影廣告,一位來自佛山的茶商感慨:「很多人以為客家飲食只是臘味粗糧,但炒綠這種重火裏的溫柔,才是客家人最柔軟的心。」

這個五月,在梅州茶鄉,一鍋鍋新茶炒響,一盞盞清茶送暖。無論是清雅的清涼山,還是質樸的老姜煮茶,皆出自八山一水的土地,承載着客家人順應自然、溫補自養的哲學。

炒綠不僅是一杯好茶,更是千年遷徙後的文化結晶,是從山村走向世界的文化信使。正如一位老廣在茶館裏端起那盅新泡的炒綠所說:「這茶,飲出的是人情味,是時間的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