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水六和村喊你來做「一日客家人」!
今年端午節恰逢「六一」兒童節連休,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六和村邀請廣大市民走進客家人聚居地,參觀百年古屋,探秘客家歷史與文化,體驗客家傳統節日民俗,品嘗客家端午美食。
客家方言未改,村落仍留祖訓印記
六和村位於佛山三水南山鎮,是珠三角一帶保存較為完整的客家文化聚落之一。據介紹,六和客家人多為清代自清遠、河源、梅州等地遷入,至今已在此居住逾五百年。盡管長期與周邊講粵語的村莊交融共處,當地村民至今仍沿用客家話作為日常交流語言,延續「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家訓。
六和是佛山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周圍被說粵語人包圍,故又被學者稱之為「客家方言島」。
村內建築多為清代、民國時期所建的客家民居和宗祠,保存有天井、灰磚、雕梁等傳統元素。各姓氏祠堂集中分布於初心學堂附近,構成典型的客家古村落格局。
民俗互動豐富,傳統節日與親子體驗融合
為配合端午節民俗教育,六和村纖陌嶼農耕園推出系列體驗活動,包括塗雄黃、掛五彩線、種艾草、包粽子、製作糍粑等,也設置親子體驗區,內容涵蓋農耕體驗、香囊製作、餵養家禽、趣味運動會等。其中「雞公車交公糧」、「捕魚達人」、「趕鴨比賽」等項目結合傳統農事與遊戲形式,成為活動一大亮點。
遊客還可在園區內動手製作客家糍粑,學習傳統的舂米、蒸煮、包餡技藝。現場也提供糍粑宴與本地非遺美食「鵝湯糍」等,滿足遊客對傳統節令食品的味蕾期待。
初心學堂承載記憶,紀念公共衛生鬥爭史
值得一提的是,六和村重要的人文標誌——初心學堂。該學堂為紀念中國寄生蟲學創始人陳心陶教授所設,展示其在南山鎮參與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相關歷史資料。學堂成為當地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
作為珠三角少數仍保存完整客家語言與文化傳統的村落之一,六和村近年來通過假期節點,探索將傳統民俗融入當代表達形式,推動文化傳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此次端午節活動內容覆蓋傳統節俗、親子教育、歷史記憶等多個層面,為市民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機會。
今年端午節恰逢「六一」兒童節連休,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六和村邀請廣大市民走進客家人聚居地,參觀百年古屋,探秘客家歷史與文化,體驗客家傳統節日民俗,品嘗客家端午美食。
客家方言未改,村落仍留祖訓印記
六和村位於佛山三水南山鎮,是珠三角一帶保存較為完整的客家文化聚落之一。據介紹,六和客家人多為清代自清遠、河源、梅州等地遷入,至今已在此居住逾五百年。盡管長期與周邊講粵語的村莊交融共處,當地村民至今仍沿用客家話作為日常交流語言,延續「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家訓。
六和是佛山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周圍被說粵語人包圍,故又被學者稱之為「客家方言島」。
村內建築多為清代、民國時期所建的客家民居和宗祠,保存有天井、灰磚、雕梁等傳統元素。各姓氏祠堂集中分布於初心學堂附近,構成典型的客家古村落格局。
民俗互動豐富,傳統節日與親子體驗融合
為配合端午節民俗教育,六和村纖陌嶼農耕園推出系列體驗活動,包括塗雄黃、掛五彩線、種艾草、包粽子、製作糍粑等,也設置親子體驗區,內容涵蓋農耕體驗、香囊製作、餵養家禽、趣味運動會等。其中「雞公車交公糧」、「捕魚達人」、「趕鴨比賽」等項目結合傳統農事與遊戲形式,成為活動一大亮點。
遊客還可在園區內動手製作客家糍粑,學習傳統的舂米、蒸煮、包餡技藝。現場也提供糍粑宴與本地非遺美食「鵝湯糍」等,滿足遊客對傳統節令食品的味蕾期待。
初心學堂承載記憶,紀念公共衛生鬥爭史
值得一提的是,六和村重要的人文標誌——初心學堂。該學堂為紀念中國寄生蟲學創始人陳心陶教授所設,展示其在南山鎮參與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相關歷史資料。學堂成為當地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
作為珠三角少數仍保存完整客家語言與文化傳統的村落之一,六和村近年來通過假期節點,探索將傳統民俗融入當代表達形式,推動文化傳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此次端午節活動內容覆蓋傳統節俗、親子教育、歷史記憶等多個層面,為市民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