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只客家鹵鵝的現代成名之路
榮昌鹵鵝:百年非遺技藝與地方文旅崛起的縮影
榮昌鹵鵝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的大規模移民潮。清初,大批來自廣東、福建的客家人遷徙至川渝地區,並將潮汕鹵鵝的製作技藝帶入榮昌。在這一遷徙過程中,因獅頭鵝運輸成本過高,客家人順應當地條件,選用了肉質細膩、繁育力強的榮昌白鵝——這一品種早在清光緒年間便被列為地方優良品種。為迎合巴蜀人偏好麻辣的口味,他們在原有鹵水中融入花椒、辣椒等川味元素,逐漸形成「清鮮打底、麻辣點睛」的復合風味。
經過選鵝、腌製、鹵煮、回鹵等十餘道工序,最終成就了色澤紅亮、酥而不膩、香氣四溢的獨特口感,其技藝已被列入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榮昌鹵鵝的技藝演進,不僅是一道地方美食的誕生史,更是客家人跨地域遷徙與文化融合的生動體現。他們一方面堅守祖地的味覺記憶,另一方面又因地制宜地融入本地食材與風味習慣,使這一技藝成為「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的活態縮影。正是這份穿越百年的技藝積澱與情感底色,讓藏於深巷的榮昌鹵鵝走向「風靡全球」成為可能。
一只鹵鵝的走紅軌跡
近年來,小城特色美食頻頻因網絡流量而走紅:從山東淄博的燒烤,到甘肅天水的麻辣燙,再到重慶榮昌的鹵鵝,均成為現象級話題。表面看似偶然,實則背後各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與產業支撐。
榮昌鹵鵝的破圈,始於一次質樸真誠的「跨國推介」。重慶鹵鵝攤主林江為博取關注,五次追蹤美國網紅「甲亢哥」,將新鮮出鍋的鹵鵝遞上鏡頭,並用生澀卻熱情的英語高喊:「Rongchang braised goose!」畫面中,他身穿紅底花襖,鹵汁油亮,滴落衣襟——這種略顯笨拙卻滿懷熱忱的場景,透過TikTok等平台迅速發酵,單條影片播放量破億,相關話題全球瀏覽量超過 5 億次。
這不僅滿足了觀眾的視覺奇觀與獵奇心理,更喚起了人們對真實與質樸的嚮往。林江的創業歷程也加深了情感共鳴:屢敗屢戰、孤注一擲、堅持不懈,使「土味英語」背後的鹵鵝故事成為全球網友眼中的「中國溫度」。正如一則評論所言:「第一次搞笑,第二次正常,第三次淚目。」情感的層層遞進,讓這位鄉村小哥的形象迅速贏得認同與傳播力。
地方政府的迅速接力
流量爆發後,榮昌區政府快速響應,將民間熱度轉化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林江被授予「鹵鵝首席推介官」「全球推介使」等稱號,獲得資金與宣傳支持,個人IP與城市品牌得以深度綁定。
同時,政府推出「鹵鵝全產業鏈」發展計畫,包括價格調控、直播帶貨、文旅線路設計等,迅速構建起「線上引流—線下承接—產業轉化」的完整閉環。
據統計,單場直播銷售額突破300萬元,遊客增幅達200%,線上訂單同比增長105%。更為關鍵的是,榮昌鹵鵝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與非遺背景,為品牌熱度提供了長期支撐力。政府還推動「鹵鵝+夏布+榮昌陶」等多非遺融合,推出「跟着美食遊榮昌」文旅品牌,讓遊客在品味佳餚之餘,也能觸摸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形成「美食引流—文化留客—產業增收」的良性循環。
毫無懸念,榮昌在「五一」假期接待遊客234.5萬人次,同比激增168.2%;29萬只鹵鵝被搶購一空,銷量暴漲752.53%;零售額突破20億元,同比增幅達258%。
一脈相承中的異曲同工
榮昌鹵鵝、淄博燒烤與天水麻辣燙三者雖地理各異,但在傳播邏輯與產業承接上,皆展現出可資借鑑的模式。
在傳播途徑上,三者均借助短視頻平台「種草」:淄博因高校學子組團擼串走紅,天水因「梁白開配麻辣燙」的情緒短片出圈,榮昌則靠「土味外交」打入國際視野——共同特徵是高視覺刺激、方言趣味與情感共鳴。
在政府響應層面,三地皆快速「上車」:淄博早於爆紅前即通過啤酒節與紀錄片《人生一串》布局燒烤IP;天水則自2022年起塑造「千山萬水·就愛天水」品牌,輔以專線公交、節慶活動。榮昌雖準備不足,卻行動迅速,由市委書記牽頭啟動「三板斧」計畫,全域構建「鹵鵝+文旅」產業鏈。
在產業承接上,三地均以旅遊線路、服務升級與電商直播來增強承載力。淄博優化燒烤街區並打造陶瓷旅遊線;天水強化「吃+玩」聯動,麻辣燙訂單暴增140%;榮昌則將鹵鵝納入400餘場文旅活動,實現從單一美食消費向全域文化體驗的轉型。這些實踐共同證明:地方特色是吸引流量的關鍵,而能否將「流量變留量」,考驗的是治理智慧與文化深度。
流量經濟的隱憂
儘管「網紅效應」帶來短期紅利,但過度依賴流量的文旅模式亦潛藏風險。
首先是文化「快餐化」的問題。在娛樂化的傳播邏輯下,文化常被簡化為零碎標籤,淺嘗輒止。學界研究指出,流量經濟易導致文化「娛樂標簽化」,忽略深層敘事的建構。遊客或許「打卡即走」,留下的不是文化記憶,而是體驗斷裂與口碑滑坡。
其次是「內容與質量」的擠壓。在爆款競逐中,一些地方聚焦於短期熱度,忽視產品品質與服務提升。若菜品口味、接待能力與公共設施無法匹配流量,最終將透支地方形象。正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所言:「文旅的核心不應是流量,而是文化與品質。」唯有兼顧吸睛與內涵、形式與內容,方能從「網紅」邁向「長紅」。
流量是當前文旅傳播的重要推手,但真正決定一座城市能否「長紅」的,始終是產品品質、文化深度與治理智慧。榮昌鹵鵝的走紅,不僅是網絡奇蹟的偶然,更是傳統技藝、情感共鳴與政策引導的多維合力。在未來的文旅實踐中,我們期待更多地方像榮昌一樣,乘勢而上,乘風而深——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將熱度轉化為厚度,實現從一時出圈到長效可持的跨越。
圖源:林江短視頻賬號截圖 搜狐 網絡
榮昌鹵鵝:百年非遺技藝與地方文旅崛起的縮影
榮昌鹵鵝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的大規模移民潮。清初,大批來自廣東、福建的客家人遷徙至川渝地區,並將潮汕鹵鵝的製作技藝帶入榮昌。在這一遷徙過程中,因獅頭鵝運輸成本過高,客家人順應當地條件,選用了肉質細膩、繁育力強的榮昌白鵝——這一品種早在清光緒年間便被列為地方優良品種。為迎合巴蜀人偏好麻辣的口味,他們在原有鹵水中融入花椒、辣椒等川味元素,逐漸形成「清鮮打底、麻辣點睛」的復合風味。
經過選鵝、腌製、鹵煮、回鹵等十餘道工序,最終成就了色澤紅亮、酥而不膩、香氣四溢的獨特口感,其技藝已被列入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榮昌鹵鵝的技藝演進,不僅是一道地方美食的誕生史,更是客家人跨地域遷徙與文化融合的生動體現。他們一方面堅守祖地的味覺記憶,另一方面又因地制宜地融入本地食材與風味習慣,使這一技藝成為「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的活態縮影。正是這份穿越百年的技藝積澱與情感底色,讓藏於深巷的榮昌鹵鵝走向「風靡全球」成為可能。
一只鹵鵝的走紅軌跡
近年來,小城特色美食頻頻因網絡流量而走紅:從山東淄博的燒烤,到甘肅天水的麻辣燙,再到重慶榮昌的鹵鵝,均成為現象級話題。表面看似偶然,實則背後各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與產業支撐。
榮昌鹵鵝的破圈,始於一次質樸真誠的「跨國推介」。重慶鹵鵝攤主林江為博取關注,五次追蹤美國網紅「甲亢哥」,將新鮮出鍋的鹵鵝遞上鏡頭,並用生澀卻熱情的英語高喊:「Rongchang braised goose!」畫面中,他身穿紅底花襖,鹵汁油亮,滴落衣襟——這種略顯笨拙卻滿懷熱忱的場景,透過TikTok等平台迅速發酵,單條影片播放量破億,相關話題全球瀏覽量超過 5 億次。
這不僅滿足了觀眾的視覺奇觀與獵奇心理,更喚起了人們對真實與質樸的嚮往。林江的創業歷程也加深了情感共鳴:屢敗屢戰、孤注一擲、堅持不懈,使「土味英語」背後的鹵鵝故事成為全球網友眼中的「中國溫度」。正如一則評論所言:「第一次搞笑,第二次正常,第三次淚目。」情感的層層遞進,讓這位鄉村小哥的形象迅速贏得認同與傳播力。
地方政府的迅速接力
流量爆發後,榮昌區政府快速響應,將民間熱度轉化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林江被授予「鹵鵝首席推介官」「全球推介使」等稱號,獲得資金與宣傳支持,個人IP與城市品牌得以深度綁定。
同時,政府推出「鹵鵝全產業鏈」發展計畫,包括價格調控、直播帶貨、文旅線路設計等,迅速構建起「線上引流—線下承接—產業轉化」的完整閉環。
據統計,單場直播銷售額突破300萬元,遊客增幅達200%,線上訂單同比增長105%。更為關鍵的是,榮昌鹵鵝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與非遺背景,為品牌熱度提供了長期支撐力。政府還推動「鹵鵝+夏布+榮昌陶」等多非遺融合,推出「跟着美食遊榮昌」文旅品牌,讓遊客在品味佳餚之餘,也能觸摸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形成「美食引流—文化留客—產業增收」的良性循環。
毫無懸念,榮昌在「五一」假期接待遊客234.5萬人次,同比激增168.2%;29萬只鹵鵝被搶購一空,銷量暴漲752.53%;零售額突破20億元,同比增幅達258%。
一脈相承中的異曲同工
榮昌鹵鵝、淄博燒烤與天水麻辣燙三者雖地理各異,但在傳播邏輯與產業承接上,皆展現出可資借鑑的模式。
在傳播途徑上,三者均借助短視頻平台「種草」:淄博因高校學子組團擼串走紅,天水因「梁白開配麻辣燙」的情緒短片出圈,榮昌則靠「土味外交」打入國際視野——共同特徵是高視覺刺激、方言趣味與情感共鳴。
在政府響應層面,三地皆快速「上車」:淄博早於爆紅前即通過啤酒節與紀錄片《人生一串》布局燒烤IP;天水則自2022年起塑造「千山萬水·就愛天水」品牌,輔以專線公交、節慶活動。榮昌雖準備不足,卻行動迅速,由市委書記牽頭啟動「三板斧」計畫,全域構建「鹵鵝+文旅」產業鏈。
在產業承接上,三地均以旅遊線路、服務升級與電商直播來增強承載力。淄博優化燒烤街區並打造陶瓷旅遊線;天水強化「吃+玩」聯動,麻辣燙訂單暴增140%;榮昌則將鹵鵝納入400餘場文旅活動,實現從單一美食消費向全域文化體驗的轉型。這些實踐共同證明:地方特色是吸引流量的關鍵,而能否將「流量變留量」,考驗的是治理智慧與文化深度。
流量經濟的隱憂
儘管「網紅效應」帶來短期紅利,但過度依賴流量的文旅模式亦潛藏風險。
首先是文化「快餐化」的問題。在娛樂化的傳播邏輯下,文化常被簡化為零碎標籤,淺嘗輒止。學界研究指出,流量經濟易導致文化「娛樂標簽化」,忽略深層敘事的建構。遊客或許「打卡即走」,留下的不是文化記憶,而是體驗斷裂與口碑滑坡。
其次是「內容與質量」的擠壓。在爆款競逐中,一些地方聚焦於短期熱度,忽視產品品質與服務提升。若菜品口味、接待能力與公共設施無法匹配流量,最終將透支地方形象。正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所言:「文旅的核心不應是流量,而是文化與品質。」唯有兼顧吸睛與內涵、形式與內容,方能從「網紅」邁向「長紅」。
流量是當前文旅傳播的重要推手,但真正決定一座城市能否「長紅」的,始終是產品品質、文化深度與治理智慧。榮昌鹵鵝的走紅,不僅是網絡奇蹟的偶然,更是傳統技藝、情感共鳴與政策引導的多維合力。在未來的文旅實踐中,我們期待更多地方像榮昌一樣,乘勢而上,乘風而深——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將熱度轉化為厚度,實現從一時出圈到長效可持的跨越。
圖源:林江短視頻賬號截圖 搜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