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園長媽媽」到藍染傳人 一抹客家藍的時代蝶變
【客家頭條 專題報導】 在今年五月的深圳文博會東源展館內,一個展位前總是圍滿了好奇的觀眾。團扇、書籤、絲巾,甚至憨態可掬的恐龍玩偶,都染上了一層沉靜而又充滿變幻的藍色。這些兼具客家特色與潮流感的小物件,都出自東江客家傳統染布技藝傳承人——楊煥瑜之手。
展會期間,她收穫了超過一萬件的訂單。這份斐然的成績背後,是一位曾經的「園長媽媽」,毅然轉身,投身於自己熱愛的古老技藝,並將其「染」出時代新色的動人故事。
從園丁到匠人 一顆種子的甦醒
楊煥瑜與藍染的故事,始於對草木的熱愛。十三歲那年,她初次邂逅藍染,那神奇的藍白世界,便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向往的種子。然而,畢業後的十餘年,她選擇了教育事業,在河源成為孩子們信賴的「園長媽媽」。
「我幹了十幾年幼兒園,感覺到了一個瓶頸。我想做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二零二三年,楊煥瑜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辭去工作,創辦了以園藝、花藝為核心的「十八植塾園」,一年後,又接著創辦了「幻藍古染」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兒時的藍染夢中。
萬物皆可染 一抹藍的無限可能
東江客家傳統染布技藝,歷史可追溯至明清。它以天然植物染料為核心,為布匹染上沉靜的藍、青之色。但在楊煥瑜的手中,這門古老的技藝,綻放出了更多彩的可能。
她結合老師傅的經驗,創新地將色彩從單一的藍色,擴展到近十種;將產品從傳統的衣物,拓展到包包、圍巾、絲巾,乃至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恐龍玩偶等文創產品。「萬物皆可染」,在她的巧思下,古老的客家藍染,變得時尚而又親切。
她的推廣之路,也從河源延伸到了佛山、東莞、深圳、北京等多座城市。僅今年「三八」婦女節前後,她就舉辦了三十多場沙龍培訓,客家藍染技藝課程更是排期滿滿。
庭院經濟 點亮「媽媽崗」
楊煥瑜的夢想,不止於個人的事業。她熱心公益,通過「美麗庭院」、「婦女微家」等方式,將藍染技藝帶進了東源縣的南園古村。她定期舉辦培訓,將自己的手藝,無私地傳授給周邊的婦女鄉親。
這種「庭院+經濟」的模式,不僅讓客家文化在鄉村扎下了更深的根,更為許多婦女創造了靈活就業的「媽媽崗」。她們通過承接手工製品訂單,將一雙巧手,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從一位「園長媽媽」,到一位客家藍染技藝的傳承人與賦能者。楊煥瑜用自己的實踐證明:「東源是一個很好的創業平台,只要你有熱忱的心和能幹的雙手,都能在這裡施展才華,實現夢想。」
【客家頭條 專題報導】 在今年五月的深圳文博會東源展館內,一個展位前總是圍滿了好奇的觀眾。團扇、書籤、絲巾,甚至憨態可掬的恐龍玩偶,都染上了一層沉靜而又充滿變幻的藍色。這些兼具客家特色與潮流感的小物件,都出自東江客家傳統染布技藝傳承人——楊煥瑜之手。
展會期間,她收穫了超過一萬件的訂單。這份斐然的成績背後,是一位曾經的「園長媽媽」,毅然轉身,投身於自己熱愛的古老技藝,並將其「染」出時代新色的動人故事。
從園丁到匠人 一顆種子的甦醒
楊煥瑜與藍染的故事,始於對草木的熱愛。十三歲那年,她初次邂逅藍染,那神奇的藍白世界,便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向往的種子。然而,畢業後的十餘年,她選擇了教育事業,在河源成為孩子們信賴的「園長媽媽」。
「我幹了十幾年幼兒園,感覺到了一個瓶頸。我想做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二零二三年,楊煥瑜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辭去工作,創辦了以園藝、花藝為核心的「十八植塾園」,一年後,又接著創辦了「幻藍古染」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兒時的藍染夢中。
萬物皆可染 一抹藍的無限可能
東江客家傳統染布技藝,歷史可追溯至明清。它以天然植物染料為核心,為布匹染上沉靜的藍、青之色。但在楊煥瑜的手中,這門古老的技藝,綻放出了更多彩的可能。
她結合老師傅的經驗,創新地將色彩從單一的藍色,擴展到近十種;將產品從傳統的衣物,拓展到包包、圍巾、絲巾,乃至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恐龍玩偶等文創產品。「萬物皆可染」,在她的巧思下,古老的客家藍染,變得時尚而又親切。
她的推廣之路,也從河源延伸到了佛山、東莞、深圳、北京等多座城市。僅今年「三八」婦女節前後,她就舉辦了三十多場沙龍培訓,客家藍染技藝課程更是排期滿滿。
庭院經濟 點亮「媽媽崗」
楊煥瑜的夢想,不止於個人的事業。她熱心公益,通過「美麗庭院」、「婦女微家」等方式,將藍染技藝帶進了東源縣的南園古村。她定期舉辦培訓,將自己的手藝,無私地傳授給周邊的婦女鄉親。
這種「庭院+經濟」的模式,不僅讓客家文化在鄉村扎下了更深的根,更為許多婦女創造了靈活就業的「媽媽崗」。她們通過承接手工製品訂單,將一雙巧手,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從一位「園長媽媽」,到一位客家藍染技藝的傳承人與賦能者。楊煥瑜用自己的實踐證明:「東源是一個很好的創業平台,只要你有熱忱的心和能幹的雙手,都能在這裡施展才華,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