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洲雄獅遇上客家醒獅
「中國功夫」、「中國舞獅」享譽海外,早已是中華文化最鮮明的符號之一。近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的進德鎮,一場跨越膚色與國界的「拜師學藝」,再次驗證了這份古老魅力的生生不息。一群來自非洲、印尼等國的留學生,慕名而來,向一支平均年齡僅十幾歲的客家少年醒獅隊,學習這門威風凜凜的傳統技藝。
客家「小師傅」與「洋學生」
這支在當地小有名氣、在網絡上也擁有眾多粉絲的「進德客家少年醒獅隊」,成立至今,已參加過近百場文化表演。他們的鼓點,曾響徹無數舞台;他們的英姿,也曾多次登上各級媒體。
「我們在網上看了少年醒獅隊舞獅的短視頻,覺得非常有意思!」來自非洲國家喀麥隆的留學生法郎,與來自印尼、摩洛哥等國的三位同學,正是被這份來自網絡的青春活力所吸引,專程前來拜師。
面對這群熱情的「洋學生」,客家的「小師傅」們毫不怯場,一招一式,傾囊相授。從馬步、弓步的基本功,到騰撲、翻滾的高難度動作,跨國的師徒之間,語言不再是障礙,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足以心領神會。
兩隻「獅子」的對話
「喀麥隆是『非洲雄獅』,中國是醒獅,都是『獅子』,代表着正義、勇猛。」法郎興奮地分享着他的感悟。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學習,更是一場跨越大陸的「獅子」對話。
「我學會了中國舞獅的基本動作,以後回到我的祖國,我就舞獅子給親朋好友看,他們一定很開心。」法郎說,他會將在這裡的所見所聞,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讓朋友們了解柳州,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中國。
文化自信的根與魂
從客家少年對傳統的堅守,到外國學子對中華文化的嚮往,這場生動的實踐,再次驗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如今,在整個柳江區,「無獅不歡」已成為民間節慶的「標配」,舞獅表演深受三十萬群眾的喜愛。這頭沉睡的「雄獅」,早已在客家少年們鏗鏘的鼓點中,被徹底喚醒。而它的昂揚之姿,正通過這些年輕的傳承者與熱情的交流者,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
「中國功夫」、「中國舞獅」享譽海外,早已是中華文化最鮮明的符號之一。近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的進德鎮,一場跨越膚色與國界的「拜師學藝」,再次驗證了這份古老魅力的生生不息。一群來自非洲、印尼等國的留學生,慕名而來,向一支平均年齡僅十幾歲的客家少年醒獅隊,學習這門威風凜凜的傳統技藝。
客家「小師傅」與「洋學生」
這支在當地小有名氣、在網絡上也擁有眾多粉絲的「進德客家少年醒獅隊」,成立至今,已參加過近百場文化表演。他們的鼓點,曾響徹無數舞台;他們的英姿,也曾多次登上各級媒體。
「我們在網上看了少年醒獅隊舞獅的短視頻,覺得非常有意思!」來自非洲國家喀麥隆的留學生法郎,與來自印尼、摩洛哥等國的三位同學,正是被這份來自網絡的青春活力所吸引,專程前來拜師。
面對這群熱情的「洋學生」,客家的「小師傅」們毫不怯場,一招一式,傾囊相授。從馬步、弓步的基本功,到騰撲、翻滾的高難度動作,跨國的師徒之間,語言不再是障礙,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足以心領神會。
兩隻「獅子」的對話
「喀麥隆是『非洲雄獅』,中國是醒獅,都是『獅子』,代表着正義、勇猛。」法郎興奮地分享着他的感悟。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學習,更是一場跨越大陸的「獅子」對話。
「我學會了中國舞獅的基本動作,以後回到我的祖國,我就舞獅子給親朋好友看,他們一定很開心。」法郎說,他會將在這裡的所見所聞,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讓朋友們了解柳州,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中國。
文化自信的根與魂
從客家少年對傳統的堅守,到外國學子對中華文化的嚮往,這場生動的實踐,再次驗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如今,在整個柳江區,「無獅不歡」已成為民間節慶的「標配」,舞獅表演深受三十萬群眾的喜愛。這頭沉睡的「雄獅」,早已在客家少年們鏗鏘的鼓點中,被徹底喚醒。而它的昂揚之姿,正通過這些年輕的傳承者與熱情的交流者,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