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天后誕花炮巡遊 傳統文化吸遊客
每年農曆3月23日,全港多區都有慶祝天后誕活動,當中在元朗舉行的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最為盛大,34支表演隊伍將於本周三即天后誕當日,於元朗市中心巡遊表演,十分熱鬧。十八鄉各條鄉村都正為巡遊做好準備,忙於預備花炮。花炮中以象徵「丁財兩旺」的第三炮最為矚目,也是每條村必爭之炮。
今年天后誕適逢勞動節假期,也是內地五一黃金周首天,連續兩屆搶得第三炮的鄉村村長表示,天后誕花炮巡遊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希望今年吸引更多遊人到來,感受獨特的港鄉情懷。
昔日香港漁業蓬勃,天后誕正是漁民的重要節日,漁民們當日按照傳統習俗,到天后廟敬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出海平安。香港天后誕及巡遊時表演的英歌舞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元朗十八鄉天后誕巡遊則已列入香港非遺清單項目。
鄉委:期望政府加強推廣
新冠疫情期間花炮巡遊停辦。去年社會復常,到天后廟上香、抽花炮的儀式率先恢復,今年十八鄉就復辦花炮巡遊。崇正新村提前一年開始籌備,上周三(24日)大公報記者到崇正新村的三喜堂,見到已擺放着十多件大大小小的紮作,有近兩米高的巨龍、不同造型的花炮,最大型的第三炮仍在趕工製作,師傅們忙着黏黏貼貼,「這座是30呎高的大花炮,花炮內設有天后神位,像是天后的行宮,一座流動的天后廟。」崇正新村村長、十八鄉委員會委員洪勝業向記者說。
今年天后誕適逢五一假期,洪勝業希望透過花炮巡遊,將傳統文化傳揚出去。他說天后誕巡遊十分熱鬧,但過去甚少看到有遊客到來參觀,甚感可惜,「香港不只有高樓大廈、都市打卡點,也有非常地道的傳統文化在這裏,這是很多旅客都不曾體驗過的港鄉情懷,講究和熱鬧程度,一點不輸給日本的祭典。」他期望政府多宣傳推廣天后誕花炮巡遊,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傳統活動。
28座花炮 34隊參與表演
洪勝業介紹,天后誕當天,花炮會的健兒會捧起一座座由竹紮成、掛滿吉祥物的巨型紙紮花炮巡遊,每年都吸引逾萬名村民和市民參與。由手抱嬰兒至老人,村民們跟着自己村子的花炮巡遊,浩浩蕩蕩,場面墟冚。今年有28座花炮,共34支表演隊伍參與。巨型花炮高達30呎,炮頂一般是花炮會的名稱,裝飾有蝠鼠、帆船、紅布等,象徵引福歸堂、家宅平安等寓意。炮身則掛滿八仙、門神、福祿壽三星等吉祥裝飾。
「第一炮是丁炮,第二炮是財炮,第三炮是丁財兩旺炮,最好意頭,最為矚目,每條村都希望得到。能夠連續兩年抽到,幾乎史無前例。」洪勝業帶着大公報記者,一面參觀花炮準備一面說。他指並不是每條村都能做花炮,昔日主辦方在天后誕當日,以竹籤或木片製作的信物,射上天空,不同村派出壯丁搶奪,以上面的編號獲得相應的花炮,來年該村便可製作相應號數的花炮。
花炮每年有28至30個不等,40多條村爭奪,為搶到第三炮,有時會大打出手。搶到第三炮,象徵那條村壯丁多。那個年代,能做出幾層樓高的第三炮,也代表村子有財力,很有面子。後來為免傷和氣,搶花炮改為用擲杯或抽籤方式進行。
卡卡與冰冰紮作花炮和龍柱的裝飾,有板有眼。
發揚光大|化妝師變紮作師 為傳統工藝獻力
元朗天后誕花炮巡遊的花炮、舞龍,全部由紮作師傅製作。崇正新村三喜堂今年擺放的紮作品,有兩名年輕女紮作師傅參與,為傳承文化與傳統工藝盡一分力。
製作繁複 媲美藝術品
卡卡本身從事紙盒包裝工作,接觸紮作半年多,記者訪問當日,她正在為第三炮裝飾。她說自小覺得傳統工藝品很漂亮,去年偶然見到有紮作班,於是報名,「一開始也有疑惑,這些紮作品是不是拿去燒的祭品?真的認識後,就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她認為,紮作從構思到造型、裝飾,每一個步驟都不能操之過急,有時候可能不停工作十多個小時,當看到從平面到立體的成品,那份喜悅和成功感是難以形容,「要我說,我會說它是藝術品。」
「女性參與紮作,是比較困難的,畢竟力量始終比男人小。」紮作師傅冰冰正在製作第三炮兩邊的龍柱裝飾,她的正職是化妝師,在元朗長大,從小受傳統文化薰陶,一直覺得花炮很漂亮。接觸紮作後,發現眼前漂亮的東西,從紮骨架,到撲紙塑形,再到畫花紋及裝飾,一點也不簡單。冰冰表示很多東西要用熱熔槍來黏貼,熱熔膠經常滴到手上,「滴下來黏住皮,就很難弄掉,經常撕下來一層皮」,她向記者展示傷痕纍纍的雙手。不過,女性當紮作師傅也有優勢,例如比較細心,「很多時候男師傅發現不到的細節,往往是我們看到,一些細微細眼的工作,他們都放心交給我們。」
近日為準備花炮會相當忙碌,冰冰曾連續紮作十多小時後直接上班,結果病倒,「一旦投入進去,真的會忘了時間,也完全不覺累。」她希望繼續參與紮作,也傳承傳統文化。
「提子炮」結合傳統與創新元素,祈福字句變了防騙口號。
新舊融合|首增社會議題元素 「提子炮」宣傳防騙
今年的元朗天后誕巡遊,花炮首次加入社會議題新元素,是與少年警訊合作籌辦、以提防騙子為主題的「提子炮」。炮身用象徵提防騙子的「提子」為裝飾,由紮作師傅及一眾少年警訊成員共同製作。有參與製作花炮的小朋友說,過程中了解到更多與天后誕有關的知識,提高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崇正新村村長洪勝業表示,未來的花炮巡遊,將會嘗試不斷添加新元素,例如社會議題或時事資訊,體驗新舊結合。
負責策劃「提子炮」的洪浚釗介紹,這個花炮結合了傳統與創新,保留傳統的紮作工藝,並加入提子的卡通造型,標語也從傳統的祈福字句,變成提高防騙意識的口號。花炮上有防騙App及資訊二維碼,讓市民參觀巡遊時看到,有助提高防騙意識。
花炮巡遊每年有約30支炮參與,花牌上寫明是第幾炮,「提子炮」上寫的是「第18222炮」。「巡遊當然沒有到一萬多炮,但這個也是亮點。」洪浚釗說,18222是警方的防騙熱線號碼,放在炮號當眼位置,更清楚展示主題。
參與製作的11歲小朋友家晴說,以往不認識天后誕和花炮巡遊,這次參與過程很好玩,「雖然很傳統,但一點都不老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能夠延續是一件好事。」12歲的麒淇負責為花炮上每一顆提子畫上表情,她說創作過程很好玩,看到成品後,感到很有成功感。
每年農曆3月23日,全港多區都有慶祝天后誕活動,當中在元朗舉行的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最為盛大,34支表演隊伍將於本周三即天后誕當日,於元朗市中心巡遊表演,十分熱鬧。十八鄉各條鄉村都正為巡遊做好準備,忙於預備花炮。花炮中以象徵「丁財兩旺」的第三炮最為矚目,也是每條村必爭之炮。
今年天后誕適逢勞動節假期,也是內地五一黃金周首天,連續兩屆搶得第三炮的鄉村村長表示,天后誕花炮巡遊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希望今年吸引更多遊人到來,感受獨特的港鄉情懷。
昔日香港漁業蓬勃,天后誕正是漁民的重要節日,漁民們當日按照傳統習俗,到天后廟敬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出海平安。香港天后誕及巡遊時表演的英歌舞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元朗十八鄉天后誕巡遊則已列入香港非遺清單項目。
鄉委:期望政府加強推廣
新冠疫情期間花炮巡遊停辦。去年社會復常,到天后廟上香、抽花炮的儀式率先恢復,今年十八鄉就復辦花炮巡遊。崇正新村提前一年開始籌備,上周三(24日)大公報記者到崇正新村的三喜堂,見到已擺放着十多件大大小小的紮作,有近兩米高的巨龍、不同造型的花炮,最大型的第三炮仍在趕工製作,師傅們忙着黏黏貼貼,「這座是30呎高的大花炮,花炮內設有天后神位,像是天后的行宮,一座流動的天后廟。」崇正新村村長、十八鄉委員會委員洪勝業向記者說。
今年天后誕適逢五一假期,洪勝業希望透過花炮巡遊,將傳統文化傳揚出去。他說天后誕巡遊十分熱鬧,但過去甚少看到有遊客到來參觀,甚感可惜,「香港不只有高樓大廈、都市打卡點,也有非常地道的傳統文化在這裏,這是很多旅客都不曾體驗過的港鄉情懷,講究和熱鬧程度,一點不輸給日本的祭典。」他期望政府多宣傳推廣天后誕花炮巡遊,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傳統活動。
28座花炮 34隊參與表演
洪勝業介紹,天后誕當天,花炮會的健兒會捧起一座座由竹紮成、掛滿吉祥物的巨型紙紮花炮巡遊,每年都吸引逾萬名村民和市民參與。由手抱嬰兒至老人,村民們跟着自己村子的花炮巡遊,浩浩蕩蕩,場面墟冚。今年有28座花炮,共34支表演隊伍參與。巨型花炮高達30呎,炮頂一般是花炮會的名稱,裝飾有蝠鼠、帆船、紅布等,象徵引福歸堂、家宅平安等寓意。炮身則掛滿八仙、門神、福祿壽三星等吉祥裝飾。
「第一炮是丁炮,第二炮是財炮,第三炮是丁財兩旺炮,最好意頭,最為矚目,每條村都希望得到。能夠連續兩年抽到,幾乎史無前例。」洪勝業帶着大公報記者,一面參觀花炮準備一面說。他指並不是每條村都能做花炮,昔日主辦方在天后誕當日,以竹籤或木片製作的信物,射上天空,不同村派出壯丁搶奪,以上面的編號獲得相應的花炮,來年該村便可製作相應號數的花炮。
花炮每年有28至30個不等,40多條村爭奪,為搶到第三炮,有時會大打出手。搶到第三炮,象徵那條村壯丁多。那個年代,能做出幾層樓高的第三炮,也代表村子有財力,很有面子。後來為免傷和氣,搶花炮改為用擲杯或抽籤方式進行。
卡卡與冰冰紮作花炮和龍柱的裝飾,有板有眼。
發揚光大|化妝師變紮作師 為傳統工藝獻力
元朗天后誕花炮巡遊的花炮、舞龍,全部由紮作師傅製作。崇正新村三喜堂今年擺放的紮作品,有兩名年輕女紮作師傅參與,為傳承文化與傳統工藝盡一分力。
製作繁複 媲美藝術品
卡卡本身從事紙盒包裝工作,接觸紮作半年多,記者訪問當日,她正在為第三炮裝飾。她說自小覺得傳統工藝品很漂亮,去年偶然見到有紮作班,於是報名,「一開始也有疑惑,這些紮作品是不是拿去燒的祭品?真的認識後,就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她認為,紮作從構思到造型、裝飾,每一個步驟都不能操之過急,有時候可能不停工作十多個小時,當看到從平面到立體的成品,那份喜悅和成功感是難以形容,「要我說,我會說它是藝術品。」
「女性參與紮作,是比較困難的,畢竟力量始終比男人小。」紮作師傅冰冰正在製作第三炮兩邊的龍柱裝飾,她的正職是化妝師,在元朗長大,從小受傳統文化薰陶,一直覺得花炮很漂亮。接觸紮作後,發現眼前漂亮的東西,從紮骨架,到撲紙塑形,再到畫花紋及裝飾,一點也不簡單。冰冰表示很多東西要用熱熔槍來黏貼,熱熔膠經常滴到手上,「滴下來黏住皮,就很難弄掉,經常撕下來一層皮」,她向記者展示傷痕纍纍的雙手。不過,女性當紮作師傅也有優勢,例如比較細心,「很多時候男師傅發現不到的細節,往往是我們看到,一些細微細眼的工作,他們都放心交給我們。」
近日為準備花炮會相當忙碌,冰冰曾連續紮作十多小時後直接上班,結果病倒,「一旦投入進去,真的會忘了時間,也完全不覺累。」她希望繼續參與紮作,也傳承傳統文化。
「提子炮」結合傳統與創新元素,祈福字句變了防騙口號。
新舊融合|首增社會議題元素 「提子炮」宣傳防騙
今年的元朗天后誕巡遊,花炮首次加入社會議題新元素,是與少年警訊合作籌辦、以提防騙子為主題的「提子炮」。炮身用象徵提防騙子的「提子」為裝飾,由紮作師傅及一眾少年警訊成員共同製作。有參與製作花炮的小朋友說,過程中了解到更多與天后誕有關的知識,提高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崇正新村村長洪勝業表示,未來的花炮巡遊,將會嘗試不斷添加新元素,例如社會議題或時事資訊,體驗新舊結合。
負責策劃「提子炮」的洪浚釗介紹,這個花炮結合了傳統與創新,保留傳統的紮作工藝,並加入提子的卡通造型,標語也從傳統的祈福字句,變成提高防騙意識的口號。花炮上有防騙App及資訊二維碼,讓市民參觀巡遊時看到,有助提高防騙意識。
花炮巡遊每年有約30支炮參與,花牌上寫明是第幾炮,「提子炮」上寫的是「第18222炮」。「巡遊當然沒有到一萬多炮,但這個也是亮點。」洪浚釗說,18222是警方的防騙熱線號碼,放在炮號當眼位置,更清楚展示主題。
參與製作的11歲小朋友家晴說,以往不認識天后誕和花炮巡遊,這次參與過程很好玩,「雖然很傳統,但一點都不老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能夠延續是一件好事。」12歲的麒淇負責為花炮上每一顆提子畫上表情,她說創作過程很好玩,看到成品後,感到很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