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韻 藍衫輕揚
本報記者 遊慶輝 通訊員 吳火招 陳汝輝 實習生 黃心宇 文/圖
按傳統樣式縫製客家服飾。
長校鎮水果採摘節上,村民穿著客家傳統服飾摘葡萄。
在清流縣7月21日舉辦的長校鎮第八屆水果採摘節系列活動中,客家藍衫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作為古汀州府八縣之一,清流縣是客家文化的沃土,傳承和保護了諸多傳統習俗。其中,客家藍衫(又叫長衫、大襟衫)作為傳統服飾,承載著客家人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在客家人長期遷徙墾荒的歷程中,女性的勤勞刻苦和堅毅節儉,充分體現在客家服飾的各個細節之中。
「藍衫的材質以棉麻為主,布料吸汗透氣;色彩以藍、黑為主,百搭且耐髒;樣式寬鬆肥大,為的是便於勞作。衣服的內襟主要由剩餘布料拼接而成,這也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邊角料,不至於丟棄浪費。」清流長校客家傳統服飾技藝傳承人鄒春仙介紹。
客家女寬鬆肥大的大襟衫保留了中原漢服的古風。
作為中原漢族南遷群體的一支民系,客家人在服飾上保留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色。除卻較為簡單的整體裁剪製作,客家女子在藍衫不尚奢華的「實穿耐用美」基礎上也另添一番心思。客家女子在勞作時,會在藍衫外穿一條黑色的圍裙,俗稱「水裙」。這種圍裙看似簡單,但在裙頭處有一塊長約20釐米、寬約10釐米的彩色刺繡,或是梅蘭竹菊,或是麒麟獅象,或是龍鳳對稱等圖案,這讓原本簡樸、實用的服裝有了一抹亮色,也體現出客家女紅的精湛技術。
精美的緄邊刺繡,體現了客家女紅的精湛技術。
除了藍衫,客家女子的服飾中還有一件不可或缺的配飾——尖嘴翹鞋。這種鞋子用製作衣服剩下的碎布打線納千層底,鞋面由兩種顏色的三片布料構成,上面有做工精美的刺繡,鞋頭尖而翹,俗稱尖嘴翹鞋。當地流傳著形容客家女子服飾的順口溜:「頭上梳起龍船髻,腳上穿著尖嘴鞋,大邊小鑲‘士林藍’,金環銀鐲響噹噹。」
回望歷史,藍衫歷經千年的洗禮,其基本樣式並沒有太大變化,而隨著歲月代代流傳。可以說,客家藍衫不僅是一種服飾,更蘊含著客家精神。客家人民勤勞節儉、樸素包容的精神形成於遷徙歲月,這個過程,漫長而艱辛,正因如此,客家人一直秉持著「不忘根、不忘本」的傳統。
2018年,長校客家傳統服飾技藝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0多歲的馬玉英和68歲的鄒春仙成了僅存的兩名制衣傳承人,也成了這項技藝的守護者。
在近幾年舉辦的一些大型對外活動上,馬玉英和鄒春仙都會穿上大襟衫,梳好髮髻,充當客家傳統服飾的「活招牌」。
客家髻子分為長髻、短髻、圓髻三種。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大襟衫的美,馬玉英還申請了抖音號,時常在網路上發佈一些穿著傳統服飾的視頻。「時常有網友誇我美,說‘奶奶好樣的’,我感覺備受鼓舞。」她說。
近年來,清流縣積極推動文化與產業、旅遊深度融合,探索非遺活化,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客家藍衫重新煥發光彩,進一步助力閩西客家文化發展。同時,在馬玉英、鄒春仙及一些傳統文化守護工作者的堅持下,長校客家傳統服飾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也有了年輕一輩的接續傳承。
隨著國潮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服飾。長校鎮希望通過創新嘗試,讓客家藍衫也能像漢服、馬面裙、簪花等那樣火起來,在時尚潮流中綻放新的光彩,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樑。
本報記者 遊慶輝 通訊員 吳火招 陳汝輝 實習生 黃心宇 文/圖
按傳統樣式縫製客家服飾。
長校鎮水果採摘節上,村民穿著客家傳統服飾摘葡萄。
在清流縣7月21日舉辦的長校鎮第八屆水果採摘節系列活動中,客家藍衫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作為古汀州府八縣之一,清流縣是客家文化的沃土,傳承和保護了諸多傳統習俗。其中,客家藍衫(又叫長衫、大襟衫)作為傳統服飾,承載著客家人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在客家人長期遷徙墾荒的歷程中,女性的勤勞刻苦和堅毅節儉,充分體現在客家服飾的各個細節之中。
「藍衫的材質以棉麻為主,布料吸汗透氣;色彩以藍、黑為主,百搭且耐髒;樣式寬鬆肥大,為的是便於勞作。衣服的內襟主要由剩餘布料拼接而成,這也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邊角料,不至於丟棄浪費。」清流長校客家傳統服飾技藝傳承人鄒春仙介紹。
客家女寬鬆肥大的大襟衫保留了中原漢服的古風。
作為中原漢族南遷群體的一支民系,客家人在服飾上保留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色。除卻較為簡單的整體裁剪製作,客家女子在藍衫不尚奢華的「實穿耐用美」基礎上也另添一番心思。客家女子在勞作時,會在藍衫外穿一條黑色的圍裙,俗稱「水裙」。這種圍裙看似簡單,但在裙頭處有一塊長約20釐米、寬約10釐米的彩色刺繡,或是梅蘭竹菊,或是麒麟獅象,或是龍鳳對稱等圖案,這讓原本簡樸、實用的服裝有了一抹亮色,也體現出客家女紅的精湛技術。
精美的緄邊刺繡,體現了客家女紅的精湛技術。
除了藍衫,客家女子的服飾中還有一件不可或缺的配飾——尖嘴翹鞋。這種鞋子用製作衣服剩下的碎布打線納千層底,鞋面由兩種顏色的三片布料構成,上面有做工精美的刺繡,鞋頭尖而翹,俗稱尖嘴翹鞋。當地流傳著形容客家女子服飾的順口溜:「頭上梳起龍船髻,腳上穿著尖嘴鞋,大邊小鑲‘士林藍’,金環銀鐲響噹噹。」
回望歷史,藍衫歷經千年的洗禮,其基本樣式並沒有太大變化,而隨著歲月代代流傳。可以說,客家藍衫不僅是一種服飾,更蘊含著客家精神。客家人民勤勞節儉、樸素包容的精神形成於遷徙歲月,這個過程,漫長而艱辛,正因如此,客家人一直秉持著「不忘根、不忘本」的傳統。
2018年,長校客家傳統服飾技藝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0多歲的馬玉英和68歲的鄒春仙成了僅存的兩名制衣傳承人,也成了這項技藝的守護者。
在近幾年舉辦的一些大型對外活動上,馬玉英和鄒春仙都會穿上大襟衫,梳好髮髻,充當客家傳統服飾的「活招牌」。
客家髻子分為長髻、短髻、圓髻三種。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大襟衫的美,馬玉英還申請了抖音號,時常在網路上發佈一些穿著傳統服飾的視頻。「時常有網友誇我美,說‘奶奶好樣的’,我感覺備受鼓舞。」她說。
近年來,清流縣積極推動文化與產業、旅遊深度融合,探索非遺活化,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客家藍衫重新煥發光彩,進一步助力閩西客家文化發展。同時,在馬玉英、鄒春仙及一些傳統文化守護工作者的堅持下,長校客家傳統服飾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也有了年輕一輩的接續傳承。
隨著國潮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服飾。長校鎮希望通過創新嘗試,讓客家藍衫也能像漢服、馬面裙、簪花等那樣火起來,在時尚潮流中綻放新的光彩,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