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走進傳統村落,一起領略客家特色民居建築古韻

来源:南方+ 作者:李廷睿 何森垚 时间:2024年09月03日
分享:

走進傳統村落,一起領略客家特色民居建築古韻

曆經12年修建,平均每年建設費用耗資大洋一萬元,才有了繼善樓如今的規模。在梅縣區,像雁洋鎮長教村橋溪村繼善樓這樣房齡百餘年的古民居比比皆是。按照「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的原則,梅縣區24個傳統村落均納入到集中連片保護區內,實現整體保護和資源利用。

acb18dff605b4a2f98b10a61b7750224_watermark.jpg

梅縣區雁洋鎮長教村橋溪村裏的繼善樓,是村裏建築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民居,曆史長達110年。南方+ 李廷睿 攝影

「這種民居被稱作合杠樓,也被叫作走馬樓,一棟就是一杠,杠杠相連,是客家古民居的顯著建築特色。」每逢遊客走進繼善樓,解說員劉佳俊便帶著他們穿梭其間,講述那段客家人的建房史。

356552bbd1774215908cec1ccc3db667_watermark.jpg

梅縣區雁洋鎮長教村內,古民居被修繕後煥發出新光彩。 南方+ 李廷睿 攝影

從1902年開建,到1914年建成,朱氏先輩用下南洋掙得的資金,雇人或肩挑、或背扛,翻山越嶺把石材、木頭等建築材料運到橋溪村。目之所及,雕梁畫棟背後蘊藏的一個個神怪故事和福祿寓意,無不彰顯出屋主人所傾注的心血。

89a288b89d9f455bae4fecd7cea22cad_watermark.jpg

形似鍋耳的屋頂設計,是梅縣區古民居的建築特點之一

「橋溪村的古民居有16座,除了規模最大的繼善樓,其餘15座也各具特色、厚重古樸。」解說得多了,對古民居的底蘊了解得也更多,但劉佳俊並不覺得膩煩,反而對客家先輩有了更多敬意。「他們不只是建造自己的住所,還傾盡智慧打造人和精神的雙重家園。」

df4d72abb91647528aef53bbd77d2fb1_watermark.jpg

依山傍水是茶山村古民居的一大特色

比繼善樓更年長得多的黃氏祖祠紹德堂,坐落在梅縣區水車鎮燈塔村茶山村,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它形似蝙蝠,牆壁是百年不腐的「孔子壁」,為歇山式單堂三橫屋格局。

6e6f5326e04c474786f0d8714da12c49_watermark.jpg

梅縣區水車鎮燈塔村茶山村內,古民居粗落有致排列

71歲的黃老伯曾在紹德堂裏居住了約30年。按照祖訓,每年的大年三十要統一拜祭祖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前輩先賢的艱辛創業故事,讓紹德堂及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創毅公祠、司馬第等古民居在茶山村依舊人氣繁盛。石板古道將帶狀分布的古民居串珠成鏈,有堂橫屋、杠屋,也有兩形制融合的傾向,依次坐落,呈帶狀沿山腳布局,體現了對山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盡顯古人智慧。

7ec451619e5141dbb6a8650619824ad0_watermark.jpg

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裏宏大的古民居建築群

水車鎮燈塔村黨支部書記楊苑雄介紹,遵照傳統建構技藝「修舊如舊」的原則,政府部門實施修繕紹德堂、雲漢女子學校、大夫第等8座文保單位建築,利用紹德堂、雲漢女子學校進行布展,展示、傳承好茶山古村落耕讀文化。如今的茶山村,連片荷塘和農田、古井、古樹、古橋、古民居星羅棋布,蟲鳴犬吠與流水聲不絕於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遊客紛至遝來。

89cc7ae00096490882efd526169bd3c0_watermark.jpg

梅縣區水車鎮燈塔村茶山村古民居內景

據悉,目前梅縣區已形成僑鄉文化展示片區(南口鎮)、紅色文化旅遊示範片區(雁洋鎮、松口鎮、白渡鎮、桃堯鎮、松源鎮)及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區(水車鎮、梅南鎮)3個集中連片區的差異化集中連片特色發展模式片區。梅縣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周建威表示,修繕完成後,梅縣區將進一步爭取相關資金、引入社會資本,盤活古村落古民居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提高村裏的經濟收入,讓這些古村落古韻長留存。

e8227aa228334dd8b8c3048791cc0e0f_watermark.jpg

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內,半圓結構的圍屋盡顯客家建築特色

來源 南方日報、南方+

文字記者 李廷睿

攝影記者 何森垚(除署名外)

分享:

走進傳統村落,一起領略客家特色民居建築古韻

来源:南方+ 作者:李廷睿 何森垚 时间:2024年09月03日

曆經12年修建,平均每年建設費用耗資大洋一萬元,才有了繼善樓如今的規模。在梅縣區,像雁洋鎮長教村橋溪村繼善樓這樣房齡百餘年的古民居比比皆是。按照「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的原則,梅縣區24個傳統村落均納入到集中連片保護區內,實現整體保護和資源利用。

acb18dff605b4a2f98b10a61b7750224_watermark.jpg

梅縣區雁洋鎮長教村橋溪村裏的繼善樓,是村裏建築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民居,曆史長達110年。南方+ 李廷睿 攝影

「這種民居被稱作合杠樓,也被叫作走馬樓,一棟就是一杠,杠杠相連,是客家古民居的顯著建築特色。」每逢遊客走進繼善樓,解說員劉佳俊便帶著他們穿梭其間,講述那段客家人的建房史。

356552bbd1774215908cec1ccc3db667_watermark.jpg

梅縣區雁洋鎮長教村內,古民居被修繕後煥發出新光彩。 南方+ 李廷睿 攝影

從1902年開建,到1914年建成,朱氏先輩用下南洋掙得的資金,雇人或肩挑、或背扛,翻山越嶺把石材、木頭等建築材料運到橋溪村。目之所及,雕梁畫棟背後蘊藏的一個個神怪故事和福祿寓意,無不彰顯出屋主人所傾注的心血。

89a288b89d9f455bae4fecd7cea22cad_watermark.jpg

形似鍋耳的屋頂設計,是梅縣區古民居的建築特點之一

「橋溪村的古民居有16座,除了規模最大的繼善樓,其餘15座也各具特色、厚重古樸。」解說得多了,對古民居的底蘊了解得也更多,但劉佳俊並不覺得膩煩,反而對客家先輩有了更多敬意。「他們不只是建造自己的住所,還傾盡智慧打造人和精神的雙重家園。」

df4d72abb91647528aef53bbd77d2fb1_watermark.jpg

依山傍水是茶山村古民居的一大特色

比繼善樓更年長得多的黃氏祖祠紹德堂,坐落在梅縣區水車鎮燈塔村茶山村,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它形似蝙蝠,牆壁是百年不腐的「孔子壁」,為歇山式單堂三橫屋格局。

6e6f5326e04c474786f0d8714da12c49_watermark.jpg

梅縣區水車鎮燈塔村茶山村內,古民居粗落有致排列

71歲的黃老伯曾在紹德堂裏居住了約30年。按照祖訓,每年的大年三十要統一拜祭祖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前輩先賢的艱辛創業故事,讓紹德堂及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創毅公祠、司馬第等古民居在茶山村依舊人氣繁盛。石板古道將帶狀分布的古民居串珠成鏈,有堂橫屋、杠屋,也有兩形制融合的傾向,依次坐落,呈帶狀沿山腳布局,體現了對山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盡顯古人智慧。

7ec451619e5141dbb6a8650619824ad0_watermark.jpg

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裏宏大的古民居建築群

水車鎮燈塔村黨支部書記楊苑雄介紹,遵照傳統建構技藝「修舊如舊」的原則,政府部門實施修繕紹德堂、雲漢女子學校、大夫第等8座文保單位建築,利用紹德堂、雲漢女子學校進行布展,展示、傳承好茶山古村落耕讀文化。如今的茶山村,連片荷塘和農田、古井、古樹、古橋、古民居星羅棋布,蟲鳴犬吠與流水聲不絕於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遊客紛至遝來。

89cc7ae00096490882efd526169bd3c0_watermark.jpg

梅縣區水車鎮燈塔村茶山村古民居內景

據悉,目前梅縣區已形成僑鄉文化展示片區(南口鎮)、紅色文化旅遊示範片區(雁洋鎮、松口鎮、白渡鎮、桃堯鎮、松源鎮)及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區(水車鎮、梅南鎮)3個集中連片區的差異化集中連片特色發展模式片區。梅縣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周建威表示,修繕完成後,梅縣區將進一步爭取相關資金、引入社會資本,盤活古村落古民居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提高村裏的經濟收入,讓這些古村落古韻長留存。

e8227aa228334dd8b8c3048791cc0e0f_watermark.jpg

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內,半圓結構的圍屋盡顯客家建築特色

來源 南方日報、南方+

文字記者 李廷睿

攝影記者 何森垚(除署名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