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筆陣

【名家說嶺南·江冰】《走讀廣東古城》:沿海遍撒種子,文化交流融合,一道「南海長城」

来源:羊城晚報 雲上嶺南 作者:江冰 时间:2024年09月04日
分享:

【名家說嶺南·江冰】《走讀廣東古城》:沿海遍撒種子,文化交流融合,一道「南海長城」

《走讀廣東古城》(南方日報出版社2022年出版)一書裏的古城,主要指明清兩代由中原朝廷政府建立屯兵的衛所城,其功能主要是防禦海盜與倭寇,可以劃歸軍事領域。

它的歷史發展、風土人情、方言文字、飲食習慣、姓氏源流,均非常有趣地展示了嶺南文化善於不斷完成——「文化新組合」的強大歷史功能。

我們知道,嶺南文化有三股力量支撐:

一是源於先秦百越土著的本土文化;二是來自北方中原文化的不斷進入;三是海外文化的千年激蕩。

三股力量在此書描述的古城中融匯交流,蔚為壯觀。

所以,我賦予廣東古城三個定義:

外來文化的種子站;文化融匯的培育地;嶺南文化的新力量。

南宋末年是我關註的嶺南文化「高光時刻」,南宋「水上朝廷」帶來幾十萬人,在廣東留下了許多痕跡。

此書言及海門所城,就有文天祥勤王屯兵潮陽留下的古跡。

清光緒《潮陽縣誌》載:「宋文丞相登此石以望帝舟,命題蓮花峰三字書其上。」此後,歷代文人到此不免憑吊忠賢、吟唱山水。

海門所城如今匯聚了全國各地遷入的姓氏133個,可謂「海納百川「。

有趣處還在於,海門所城居民有一口流利的「海門話」。

它雖然屬於潮汕方言,但又自有特色。據說「可能是海鮮吃多了的關系,營養豐富,大家說話中氣十足,發音自然就重了一點。」

由此看來,方言中潛伏了眾多移民方言融匯交流的痕跡。

說到方言,另一處的平海所城還有一個特殊的「軍話」。

當地人無論外出走到哪裏,平海人都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接頭方式,就是講上幾句軍話。

這種屬於平海所城特有方言,聽上去抑揚頓挫,具有音樂性,比粵語似乎更容易被人聽懂。

軍話其實還是以北方話為基礎,融入了粵語、客家話、閩南話、潮汕話等等。

當地說法是:會講軍聲話,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學會了軍話,再去學普通話、粵語、潮汕話,那就會方便很多。

語言學家認為,軍話就是明代軍人所講語言的遺存。

靖海所城的元氏甚至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拓跋氏。他們自認為是鮮卑族的後人,有著拓跋皇室的血統。元氏始祖原籍河南,隨明軍南下後定居靖海。

由此可見,嶺南古城不但一直有中原的影響,還完成了多民族融合的歷史任務。

大鵬所城位於深圳大鵬新區,始建於明洪武27年。因為臨近深圳,所以與深圳別稱「鵬城」有關。

中國沿海100座所城,連成的一條「海上長城」,在抵禦海上外敵入侵中發揮重要作用。大鵬古城博物館館長黃文德,曾經從廈門一路走訪到湛江,考察了眾多沿海所城。

他認為:「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廣東所有所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如今大鵬城有兩個金字招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大鵬所城也是中國屯兵製的一個歷史標本,「以軍隸衛,已屯養軍」。

明朝創立的衛所製,是一種軍事組織、軍事製度同地方行政組織相結合的產物,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製度。

不僅在軍事上發揮了作用,而且穩定了社會發展,對邊疆地區開發以及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

朱元璋曾經不無得意地說:

我養的天下百萬兵馬不用花一分錢,征得一批兵以後就不用再征兵了;因為軍人世襲,父親當兵,兒子也要當兵。

這些古城中,不但保留了明代的民宅風格,而且有一種獨特的「屯兵文化」——這也對嶺南對廣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在潮汕當下「破圈」的英歌舞中,似乎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軍隊雄風:戰旗獵獵,軍鼓響亮。

隔著數百年的時光,古城一磚一瓦,甚至每一片樹葉都生長著新的意義,讓我們去靜靜回味。

嶺南在哪裏?我的腳步就追到哪裏。

廣東古城,軍事衛所,如今也是一座座珍貴文化古城,其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也當大有用場,值得悉心探究。

謝謝媒體人的走訪並有成果奉獻。熱愛的心,虔誠的尋,你我心意相通。

讀懂廣東,讀懂嶺南,我們一直在路上。

2024-9 廣州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分享:

【名家說嶺南·江冰】《走讀廣東古城》:沿海遍撒種子,文化交流融合,一道「南海長城」

来源:羊城晚報 雲上嶺南 作者:江冰 时间:2024年09月04日

《走讀廣東古城》(南方日報出版社2022年出版)一書裏的古城,主要指明清兩代由中原朝廷政府建立屯兵的衛所城,其功能主要是防禦海盜與倭寇,可以劃歸軍事領域。

它的歷史發展、風土人情、方言文字、飲食習慣、姓氏源流,均非常有趣地展示了嶺南文化善於不斷完成——「文化新組合」的強大歷史功能。

我們知道,嶺南文化有三股力量支撐:

一是源於先秦百越土著的本土文化;二是來自北方中原文化的不斷進入;三是海外文化的千年激蕩。

三股力量在此書描述的古城中融匯交流,蔚為壯觀。

所以,我賦予廣東古城三個定義:

外來文化的種子站;文化融匯的培育地;嶺南文化的新力量。

南宋末年是我關註的嶺南文化「高光時刻」,南宋「水上朝廷」帶來幾十萬人,在廣東留下了許多痕跡。

此書言及海門所城,就有文天祥勤王屯兵潮陽留下的古跡。

清光緒《潮陽縣誌》載:「宋文丞相登此石以望帝舟,命題蓮花峰三字書其上。」此後,歷代文人到此不免憑吊忠賢、吟唱山水。

海門所城如今匯聚了全國各地遷入的姓氏133個,可謂「海納百川「。

有趣處還在於,海門所城居民有一口流利的「海門話」。

它雖然屬於潮汕方言,但又自有特色。據說「可能是海鮮吃多了的關系,營養豐富,大家說話中氣十足,發音自然就重了一點。」

由此看來,方言中潛伏了眾多移民方言融匯交流的痕跡。

說到方言,另一處的平海所城還有一個特殊的「軍話」。

當地人無論外出走到哪裏,平海人都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接頭方式,就是講上幾句軍話。

這種屬於平海所城特有方言,聽上去抑揚頓挫,具有音樂性,比粵語似乎更容易被人聽懂。

軍話其實還是以北方話為基礎,融入了粵語、客家話、閩南話、潮汕話等等。

當地說法是:會講軍聲話,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學會了軍話,再去學普通話、粵語、潮汕話,那就會方便很多。

語言學家認為,軍話就是明代軍人所講語言的遺存。

靖海所城的元氏甚至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拓跋氏。他們自認為是鮮卑族的後人,有著拓跋皇室的血統。元氏始祖原籍河南,隨明軍南下後定居靖海。

由此可見,嶺南古城不但一直有中原的影響,還完成了多民族融合的歷史任務。

大鵬所城位於深圳大鵬新區,始建於明洪武27年。因為臨近深圳,所以與深圳別稱「鵬城」有關。

中國沿海100座所城,連成的一條「海上長城」,在抵禦海上外敵入侵中發揮重要作用。大鵬古城博物館館長黃文德,曾經從廈門一路走訪到湛江,考察了眾多沿海所城。

他認為:「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廣東所有所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如今大鵬城有兩個金字招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大鵬所城也是中國屯兵製的一個歷史標本,「以軍隸衛,已屯養軍」。

明朝創立的衛所製,是一種軍事組織、軍事製度同地方行政組織相結合的產物,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製度。

不僅在軍事上發揮了作用,而且穩定了社會發展,對邊疆地區開發以及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

朱元璋曾經不無得意地說:

我養的天下百萬兵馬不用花一分錢,征得一批兵以後就不用再征兵了;因為軍人世襲,父親當兵,兒子也要當兵。

這些古城中,不但保留了明代的民宅風格,而且有一種獨特的「屯兵文化」——這也對嶺南對廣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在潮汕當下「破圈」的英歌舞中,似乎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軍隊雄風:戰旗獵獵,軍鼓響亮。

隔著數百年的時光,古城一磚一瓦,甚至每一片樹葉都生長著新的意義,讓我們去靜靜回味。

嶺南在哪裏?我的腳步就追到哪裏。

廣東古城,軍事衛所,如今也是一座座珍貴文化古城,其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也當大有用場,值得悉心探究。

謝謝媒體人的走訪並有成果奉獻。熱愛的心,虔誠的尋,你我心意相通。

讀懂廣東,讀懂嶺南,我們一直在路上。

2024-9 廣州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