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做宣傳客家文化的小使者

来源: 作者: 时间:2024年10月14日
分享:

做宣傳客家文化的小使者

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在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獲得個獎項

做宣傳客家文化的小使者

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的學生表演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學校供圖)

學生們在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活動現場。(學校供圖)

●本報記者 林曉萍

今年暑假,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的學生攜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廣東漢樂傳統曲目《到春來》《錦上添花》亮相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在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活動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日,好消息傳來,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喜獲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戲劇類優秀示範團組二等獎、民樂類優秀團組三等獎。

據了解,2024年7月8日至11日,以“為中國孩子帶來世界,為世界孩子帶來中國,讓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為主旨、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的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活動在清華大學盛大舉行。此前,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山歌社團經過層層選拔,從來自全國的上萬個學校團組中脫穎而出,成功晉級,受邀前往清華大學參與全國總展示。

據了解,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是新城中心小學在開展黨史學習進校園活動中,結合客家山歌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小學語文課本創編而來的紅色兒童戲劇。該劇敘述了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長接受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故事,表現了紅軍戰士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戲劇是一門集聲、台、形、表、編、導、舞美等各方面的綜合性藝術,在美育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色的魚鈎》這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的版本很多,我們的創作團隊認為如果繼續以話劇形式演繹就毫無新意,便想以客家山歌劇的形式來演繹,藉此對校園課本劇進行創新,賦能學校美育發展,也為‘客家山歌進校園’探索一條新的發展思路。”作為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劇本主創人,新城中心小學副校長黃文斌談及創作初衷,滿懷希冀。

精心贏得精彩,磨礪更添不凡。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方案制定後,學校挑選了專業知識深厚和教學經驗豐富的音樂老師,將課文內容改編為唱段、旁白、對白三部分;在配樂時,與梅縣區客家山歌劇團合作,根據劇情需要,將原創山歌和傳統山歌相結合,編寫適合學生表演的客家山歌劇。師生齊心協力,注重細節,追求完美,長達三年的精心編排和優化,確保了該劇的藝術感染力與教育意義。孩子們全情投入用心演繹,在多場演出中打動了眾多評委和觀眾,取得喜人成績。該作品獲得梅縣區2021年中小學文藝匯演戲劇一等獎,梅州市第二屆中小學生文藝展演戲劇類一等獎,廣東省第七屆中小學生文藝展演表演類戲劇二等獎。新城中心小學509班的楊錦萌是參演學生之一,她自豪地告訴記者:“參演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讓我能深入了解紅軍的長征精神和革命精神,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讓我成為一名小小的客家山歌傳承人。”

除了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的參演學生,此次共同載譽歸來的新城中心小學古韻漢樂團也成績斐然。據了解,該社團成立兩年多來,堅持每周授課,還不定時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的專家前來指導。社團的兩位音樂指導老師郭愛妮、張奕,多年來屢獲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她們指導的節目在省、市、區比賽中,先後30多次獲獎。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古韻漢樂團在2022年“梅州市中小學廣東地方音樂交流展示活動”中獲小學甲組一等獎;在2023年“梅州市梅縣區中小學生文藝匯演”中獲“器樂類”一等獎;同年參加“廣東省中小學廣東地方音樂交流展示活動”比賽,獲小學甲組三等獎。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一直以來,新城中心小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把美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在各大文藝展演平臺所獲的傲人成績,便是該校美育成果的力證。作為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獲獎團組,客家山歌劇《金色的魚鈎》團隊、古韻漢樂團受主辦方邀請,將於11月和12月參加在中國澳門和中國香港舉行的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演的總結表彰及參展團代表大聯歡活動。“接下來我們會積極搭建平臺,以賽促練,以練促學,進一步展示客家山歌和廣東漢語的藝術魅力,為弘揚客家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黃文斌說。

分享:

做宣傳客家文化的小使者

来源: 作者: 时间:2024年10月14日

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在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獲得個獎項

做宣傳客家文化的小使者

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的學生表演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學校供圖)

學生們在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活動現場。(學校供圖)

●本報記者 林曉萍

今年暑假,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的學生攜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廣東漢樂傳統曲目《到春來》《錦上添花》亮相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在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活動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日,好消息傳來,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喜獲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戲劇類優秀示範團組二等獎、民樂類優秀團組三等獎。

據了解,2024年7月8日至11日,以“為中國孩子帶來世界,為世界孩子帶來中國,讓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為主旨、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的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活動在清華大學盛大舉行。此前,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山歌社團經過層層選拔,從來自全國的上萬個學校團組中脫穎而出,成功晉級,受邀前往清華大學參與全國總展示。

據了解,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是新城中心小學在開展黨史學習進校園活動中,結合客家山歌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小學語文課本創編而來的紅色兒童戲劇。該劇敘述了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長接受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故事,表現了紅軍戰士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戲劇是一門集聲、台、形、表、編、導、舞美等各方面的綜合性藝術,在美育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色的魚鈎》這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的版本很多,我們的創作團隊認為如果繼續以話劇形式演繹就毫無新意,便想以客家山歌劇的形式來演繹,藉此對校園課本劇進行創新,賦能學校美育發展,也為‘客家山歌進校園’探索一條新的發展思路。”作為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劇本主創人,新城中心小學副校長黃文斌談及創作初衷,滿懷希冀。

精心贏得精彩,磨礪更添不凡。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方案制定後,學校挑選了專業知識深厚和教學經驗豐富的音樂老師,將課文內容改編為唱段、旁白、對白三部分;在配樂時,與梅縣區客家山歌劇團合作,根據劇情需要,將原創山歌和傳統山歌相結合,編寫適合學生表演的客家山歌劇。師生齊心協力,注重細節,追求完美,長達三年的精心編排和優化,確保了該劇的藝術感染力與教育意義。孩子們全情投入用心演繹,在多場演出中打動了眾多評委和觀眾,取得喜人成績。該作品獲得梅縣區2021年中小學文藝匯演戲劇一等獎,梅州市第二屆中小學生文藝展演戲劇類一等獎,廣東省第七屆中小學生文藝展演表演類戲劇二等獎。新城中心小學509班的楊錦萌是參演學生之一,她自豪地告訴記者:“參演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讓我能深入了解紅軍的長征精神和革命精神,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讓我成為一名小小的客家山歌傳承人。”

除了客家山歌課本劇《金色的魚鈎》的參演學生,此次共同載譽歸來的新城中心小學古韻漢樂團也成績斐然。據了解,該社團成立兩年多來,堅持每周授課,還不定時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的專家前來指導。社團的兩位音樂指導老師郭愛妮、張奕,多年來屢獲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她們指導的節目在省、市、區比賽中,先後30多次獲獎。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古韻漢樂團在2022年“梅州市中小學廣東地方音樂交流展示活動”中獲小學甲組一等獎;在2023年“梅州市梅縣區中小學生文藝匯演”中獲“器樂類”一等獎;同年參加“廣東省中小學廣東地方音樂交流展示活動”比賽,獲小學甲組三等獎。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一直以來,新城中心小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把美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在各大文藝展演平臺所獲的傲人成績,便是該校美育成果的力證。作為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示獲獎團組,客家山歌劇《金色的魚鈎》團隊、古韻漢樂團受主辦方邀請,將於11月和12月參加在中國澳門和中國香港舉行的第五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國總展演的總結表彰及參展團代表大聯歡活動。“接下來我們會積極搭建平臺,以賽促練,以練促學,進一步展示客家山歌和廣東漢語的藝術魅力,為弘揚客家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黃文斌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