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客家古文|醒來的衙背街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先桃 时间:2025年04月12日
分享:

客家古文|醒來的衙背街

燈火一盞一盞亮起,舊街的世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低迴的客家古文吟唱伴隨著二胡的弦聲,掠過磚牆與梁柱,在昭忠祠的天井上空旋轉起伏。眯着眼睛,穿着紅色唐裝的肖秋林老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之中。

2.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

站在掛滿燈籠的舊街口,思緒愈發變得清晰起來。這個我閉上眼睛都能說出方位的地方,叫衙背街,顧名思義,就是縣衙背後的街,承載着都縣城幾段繁華的歷史。後來,這裡改成了解放路和建國路。

那時候,我就住在解放路和建國路的交匯處,推開窗,就能看見互相嵌合的青磚灰瓦和熱氣騰騰的市井生活。我喜歡牽着孩子走在狹長的街上,看篾匠的竹絲在晨光裡飛舞成金線,聽石匠的鑿子與青石碰撞出的聲響。

11.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處唱着客家古文的昭忠祠,有百年歷史。二十年前,這裡還是一對易姓夫妻的豆腐坊。和豆腐坊並肩的還有兩家小店,一家店主是打金人小莊,另一家是剃頭鋪,師傅姓陳。店鋪都沒有招牌,但開店的人把自己變成了招牌。豆腐坊的易姓夫妻不怎麼愛說話,整日裡只埋頭做自己的事:泡豆、磨豆、沖漿、壓漿、燒漿、舀漿,做好的豆腐不用上街便能銷售一空。剃頭鋪雖然只有一面鏡子和一把理髮椅,可來的人並不少。操着一口閩南話的小莊和陳師傅偶爾會碰在一起,聊老街的祠堂、古井和故事。

22.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年,唱客家古文的那位盲人,是怎樣叩着青石板摸進剃頭鋪的?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每次他理完髮,都會摸到街中間那個最顯眼的位置,來一段即興表演。

客家古文是一種說唱藝術,因所描述的內容多為古人的故事而稱為客家古文。唱詞多為七字句式,常用的曲牌有二三十支。勾筒、二胡伴奏,有時也加入漁鼓筒、小鼓、竹板、梆子、唢呐、秦琴等。表演者在豐富的表情、婉轉的唱腔中,抒發喜怒哀樂,評述功過是非。

1.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今,農民出身的肖秋林已經成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上世紀80年代,他跟盲人師父段灶發學唱客家古文,一唱就是幾十年。他還喜歡表演布袋木偶戲,常把木偶戲的提線法技能融入古文,十指翻飛間,喝彩聲不斷。

八年前昭忠祠開辦了古文館,從此,肖秋林在這裡義務傳授布袋木偶戲和古文表演說唱。他盼望着那些浸潤着美好生活期許的說唱藝術,能夠被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延續下去。

從老街往回走,幾百年的時光如同那些穿着漢服的姑娘,從擂茶館的古井邊一閃而過。圖書館的小樓裡還聚着燈光。自從城市開啟了夜讀模式,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圖書館,那些從窗格裡溢出的光,把老街照得更亮了。

夜漸深,燈籠將簷角和門楣染成了朱砂紅,青石板依然泛著溫潤的光澤。老街建築已修復成當年疏密有致的模樣。馬頭牆、老門扇、青磚灰瓦、燈籠高掛,再喝一碗熱氣騰騰的擂茶,聽一段優美婉轉的古文,煙火味愈發濃郁起來。

忽然明白,曾經的衙背街並沒有消失。就像當年那個盲藝人所唱的客家古文,此刻,正愈來愈多年輕人的嘴唇間,長出新的根系。

分享:

客家古文|醒來的衙背街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先桃 时间:2025年04月12日

燈火一盞一盞亮起,舊街的世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低迴的客家古文吟唱伴隨著二胡的弦聲,掠過磚牆與梁柱,在昭忠祠的天井上空旋轉起伏。眯着眼睛,穿着紅色唐裝的肖秋林老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之中。

2.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

站在掛滿燈籠的舊街口,思緒愈發變得清晰起來。這個我閉上眼睛都能說出方位的地方,叫衙背街,顧名思義,就是縣衙背後的街,承載着都縣城幾段繁華的歷史。後來,這裡改成了解放路和建國路。

那時候,我就住在解放路和建國路的交匯處,推開窗,就能看見互相嵌合的青磚灰瓦和熱氣騰騰的市井生活。我喜歡牽着孩子走在狹長的街上,看篾匠的竹絲在晨光裡飛舞成金線,聽石匠的鑿子與青石碰撞出的聲響。

11.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處唱着客家古文的昭忠祠,有百年歷史。二十年前,這裡還是一對易姓夫妻的豆腐坊。和豆腐坊並肩的還有兩家小店,一家店主是打金人小莊,另一家是剃頭鋪,師傅姓陳。店鋪都沒有招牌,但開店的人把自己變成了招牌。豆腐坊的易姓夫妻不怎麼愛說話,整日裡只埋頭做自己的事:泡豆、磨豆、沖漿、壓漿、燒漿、舀漿,做好的豆腐不用上街便能銷售一空。剃頭鋪雖然只有一面鏡子和一把理髮椅,可來的人並不少。操着一口閩南話的小莊和陳師傅偶爾會碰在一起,聊老街的祠堂、古井和故事。

22.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年,唱客家古文的那位盲人,是怎樣叩着青石板摸進剃頭鋪的?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每次他理完髮,都會摸到街中間那個最顯眼的位置,來一段即興表演。

客家古文是一種說唱藝術,因所描述的內容多為古人的故事而稱為客家古文。唱詞多為七字句式,常用的曲牌有二三十支。勾筒、二胡伴奏,有時也加入漁鼓筒、小鼓、竹板、梆子、唢呐、秦琴等。表演者在豐富的表情、婉轉的唱腔中,抒發喜怒哀樂,評述功過是非。

1.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今,農民出身的肖秋林已經成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上世紀80年代,他跟盲人師父段灶發學唱客家古文,一唱就是幾十年。他還喜歡表演布袋木偶戲,常把木偶戲的提線法技能融入古文,十指翻飛間,喝彩聲不斷。

八年前昭忠祠開辦了古文館,從此,肖秋林在這裡義務傳授布袋木偶戲和古文表演說唱。他盼望着那些浸潤着美好生活期許的說唱藝術,能夠被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延續下去。

從老街往回走,幾百年的時光如同那些穿着漢服的姑娘,從擂茶館的古井邊一閃而過。圖書館的小樓裡還聚着燈光。自從城市開啟了夜讀模式,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圖書館,那些從窗格裡溢出的光,把老街照得更亮了。

夜漸深,燈籠將簷角和門楣染成了朱砂紅,青石板依然泛著溫潤的光澤。老街建築已修復成當年疏密有致的模樣。馬頭牆、老門扇、青磚灰瓦、燈籠高掛,再喝一碗熱氣騰騰的擂茶,聽一段優美婉轉的古文,煙火味愈發濃郁起來。

忽然明白,曾經的衙背街並沒有消失。就像當年那個盲藝人所唱的客家古文,此刻,正愈來愈多年輕人的嘴唇間,長出新的根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