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筆陣

【名家說嶺南·江冰】沿著歷史街區,尋找鄭家大屋,尋找本色澳門

来源:羊城晚報 雲上嶺南 作者:江冰 时间:2024年06月21日
分享:

【名家說嶺南·江冰】沿著歷史街區,尋找鄭家大屋,尋找本色澳門

從觀光者角度,從前更多地關註澳門博彩業——眼花繚亂的賭場,以及被反復傳播的澳門標誌大三巴。

但,此次訪問澳門,卻讓我看到一個幾百年歷史文化洗禮——中西交融的澳門。

入住澳門歷史街區酒店,門口佇立門童——禮帽長褂迎賓先生,瞬間回到民國。

偏偏門口小街舞獅隊商鋪前討紅包,鑼鼓一響仿佛回到端午廣州。

加之騎樓街、當鋪樓、繁體字、咖喱牛雜飯,輔之以教堂、洋樓、羅馬柱,中西合璧特色撲面而來。

為了尋找澳門特色,特意不用酒店早餐,對面小巷尋「盛記白粥」。廣州小吃店熟悉常見的圓形桌椅大理石桌面,尤其親切。

熟悉又陌生的空間,粵地小吃與葡國文化交匯:

芒果豆腐花、魚蓉燒麥、鹵肉腸粉加蛋、喳咋——摻合西米露的甜粥。

食物既熟悉又有幾分新奇。

同行的肖衛東院長告訴我:

世界金鑰匙聯盟有一個口號:滿意加驚喜。今天的早餐恰好此種狀態:滿意的食用,驚喜的發現。

新葡京對面的陸軍俱樂部,澳門名餐廳之一。

牛排、豬扒、鱈魚、果汁,純正西餐、中西合璧海鮮飯;一半老外,一半香港和內地。

燈光燭光紅酒杯,餐廳內外異國風情濃郁,讓晚餐成為一項藝術行為。

餐廳對面的冷餐酒會則是老外純社交行為,全程站立,端著酒杯,腳力不錯,令我欽佩。

晚餐後,去上大炮臺。

大雨初歇,月光朦朧,澳門城市燈光讓雲彩變幻莫測。

大炮臺每一個垛口都伸出一個黑色炮口,炮臺城墻水墨畫般濃淡,光影中輕輕浮動。

夜色營造出幾分神秘氛圍,呼應著城市上空雲朵,呼應著這座大炮俯瞰的海灣城市。

此刻,海風吹過,那麽靜那麽靜,卻悄然隱藏著過往呼嘯而過的歷史。

大三巴牌坊——澳門被反復傳播的標誌。

拍照打卡,但不僅僅牌坊,地下有遺址博物館,宗教聖跡及物件。地上有鄰近哪咤廟,正籌備哪咤誕神遊。

中西信仰交匯,各有位置,和平共處,既可看到歐式葡萄牙文化進入,亦可看出以廣東人為主的中國民間信仰之堅定。

一國兩製,自有文化根源。

我對面包石與黑白小碎石鋪就的路面頗有興趣。

據向導余博士說,這是葡人居住街區的特色之一,不同街區有不同圖案,各有寓意。

教堂與關帝廟、女媧廟、哪咤廟並行不悖,用教區來管理社區,面包石與黑白二色碎石鋪成路面,各式圖案變化令人遐想。

澳葡文化的異國風情,中西合璧的文化交流,市政署門前廣場的城市主流建築,廣東人的進入,葡萄牙人的居民——

幾百年間構成一個文化拼盤。

奇妙有趣的澳門在我面前逐漸呈現本色。

此行目的地之一,訪問荔枝碗村造船廠遺址,屬於澳門本土工業遺跡。

新與舊、遺址與活化、廢墟與觀光,海邊的故事不少。

我更看重那一片停著寶馬車的鐵皮房,據說亦是葡萄牙人的聚居點,傳統與現代奇妙混搭。

在鄉村咖啡廳喝杯手打咖啡,原味不加糖,品味這個城市遠郊的海邊村落。

再從路環碼頭坐遊艇回市政署中心街區,兩岸風景變化,仿佛一頁一頁翻閱城市進化歷史圖卷。

一種歷史穿越感油然而生。

澳門,以其更加豐富的形象呈現其城市本色,一個「本色澳門」在我面前逐漸呈現。

此行主要目的訪問鄭家大屋,我認為屋主鄭觀應是香山文化的一個抓手。

澳門鄭家大屋亦是中西合璧的典範,外表門樓為中式,結構細節則多西式,成功突破了幾進傳統院落格局。

鄭觀應生於1842年,17歲闖蕩上海,經商跌宕起伏,生命體驗頗豐。

1886年回到澳門鄭家大院,44歲開始寫作《盛世危言》,歷經六年完成。

大屋在兩代人的多次修建中,形成面向大海的一個二樓長廊,推窗可見海船揚帆起航之宏闊生動景象。

同時,澳門異質文化碰撞交流,構成大屋氣場。

鄭家大屋不遠處有「亞婆井」——為葡萄牙人最早聚居地。

澳門葡人有一句老話:

「喝了亞婆井的水,忘不了澳門,要麽在澳門成家,要麽重返澳門」。

一個大海景象,一個異質文化,風雲際會,融匯交流。讓鄭觀應反復咀嚼自身的人生經歷,反復思索探尋中國圖強之路。

多少個白晝與夜晚,多少個不眠之夜,《盛世危言》躁動於母腹。

終於在某個清晨,迎著晨光,一聲啼哭,呱呱落地。

一本具有世界視野的中國大書,由澳門鄭家大屋而誕生。

此書一經問世,天下傳頌,洛陽紙貴。

連光緒皇帝都下旨推薦,朝廷印行2000本,凡六品以上官員必讀。

此書還影響了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毛澤東等幾代人。

可以說,鄭家大屋在澳門與中山三鄉鎮雍陌村鄭觀應故居之間,拉起了一條紅線。

這個紅線實際上貫穿著中國近代崛起的一條脈絡。

脈絡上有孫中山、容閎、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一大批人才。

人才集團金字塔的頂端是孫中山,隨後還有一群人。這一群人構成的香山文化是我們可以反復利用的文化資源。

澳門是中國的,也是葡萄牙人以侵略者的身份嵌入中華文明的一個口岸陣地。

或者也可以稱為多國人在此創造的一種多元異質文化。

澳門科技大學余梓琪博士對我說:

——澳門文化多元,受到東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教育觀念更為開放,但我的澳門同學卻不缺乏對本土文化的尊重。

——比如他們的粵語中,做作業=做功課,上課=上堂,輔導機構的名稱借用古代官職「翰林」。初次聽到,印象深刻。

——接觸久了,發現澳門學生在點點滴滴中,受傳統文化滋養,一代代學子也在堅持中傳承。

白天尋訪歷史街區,步行終點是海邊的媽祖閣。

澳門媽祖閣,門樓牌坊都低,廟宇亦小,應該與風水堪輿有關,倚靠的山體亦不大,但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

本島人、歐洲人、印度人、東南亞人,各自點香祈禱,相安無事。

我則對廟宇牌坊上的灰塑好奇,看了又看,還是中國古代傳統吉祥圖案,那般熟悉而親切。

不禁想起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的繈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澳門,你好!我更喜歡你的本色出演。

祝福你,世界遺產,本色澳門。

(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4-6 澳門至廣州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分享:

【名家說嶺南·江冰】沿著歷史街區,尋找鄭家大屋,尋找本色澳門

来源:羊城晚報 雲上嶺南 作者:江冰 时间:2024年06月21日

從觀光者角度,從前更多地關註澳門博彩業——眼花繚亂的賭場,以及被反復傳播的澳門標誌大三巴。

但,此次訪問澳門,卻讓我看到一個幾百年歷史文化洗禮——中西交融的澳門。

入住澳門歷史街區酒店,門口佇立門童——禮帽長褂迎賓先生,瞬間回到民國。

偏偏門口小街舞獅隊商鋪前討紅包,鑼鼓一響仿佛回到端午廣州。

加之騎樓街、當鋪樓、繁體字、咖喱牛雜飯,輔之以教堂、洋樓、羅馬柱,中西合璧特色撲面而來。

為了尋找澳門特色,特意不用酒店早餐,對面小巷尋「盛記白粥」。廣州小吃店熟悉常見的圓形桌椅大理石桌面,尤其親切。

熟悉又陌生的空間,粵地小吃與葡國文化交匯:

芒果豆腐花、魚蓉燒麥、鹵肉腸粉加蛋、喳咋——摻合西米露的甜粥。

食物既熟悉又有幾分新奇。

同行的肖衛東院長告訴我:

世界金鑰匙聯盟有一個口號:滿意加驚喜。今天的早餐恰好此種狀態:滿意的食用,驚喜的發現。

新葡京對面的陸軍俱樂部,澳門名餐廳之一。

牛排、豬扒、鱈魚、果汁,純正西餐、中西合璧海鮮飯;一半老外,一半香港和內地。

燈光燭光紅酒杯,餐廳內外異國風情濃郁,讓晚餐成為一項藝術行為。

餐廳對面的冷餐酒會則是老外純社交行為,全程站立,端著酒杯,腳力不錯,令我欽佩。

晚餐後,去上大炮臺。

大雨初歇,月光朦朧,澳門城市燈光讓雲彩變幻莫測。

大炮臺每一個垛口都伸出一個黑色炮口,炮臺城墻水墨畫般濃淡,光影中輕輕浮動。

夜色營造出幾分神秘氛圍,呼應著城市上空雲朵,呼應著這座大炮俯瞰的海灣城市。

此刻,海風吹過,那麽靜那麽靜,卻悄然隱藏著過往呼嘯而過的歷史。

大三巴牌坊——澳門被反復傳播的標誌。

拍照打卡,但不僅僅牌坊,地下有遺址博物館,宗教聖跡及物件。地上有鄰近哪咤廟,正籌備哪咤誕神遊。

中西信仰交匯,各有位置,和平共處,既可看到歐式葡萄牙文化進入,亦可看出以廣東人為主的中國民間信仰之堅定。

一國兩製,自有文化根源。

我對面包石與黑白小碎石鋪就的路面頗有興趣。

據向導余博士說,這是葡人居住街區的特色之一,不同街區有不同圖案,各有寓意。

教堂與關帝廟、女媧廟、哪咤廟並行不悖,用教區來管理社區,面包石與黑白二色碎石鋪成路面,各式圖案變化令人遐想。

澳葡文化的異國風情,中西合璧的文化交流,市政署門前廣場的城市主流建築,廣東人的進入,葡萄牙人的居民——

幾百年間構成一個文化拼盤。

奇妙有趣的澳門在我面前逐漸呈現本色。

此行目的地之一,訪問荔枝碗村造船廠遺址,屬於澳門本土工業遺跡。

新與舊、遺址與活化、廢墟與觀光,海邊的故事不少。

我更看重那一片停著寶馬車的鐵皮房,據說亦是葡萄牙人的聚居點,傳統與現代奇妙混搭。

在鄉村咖啡廳喝杯手打咖啡,原味不加糖,品味這個城市遠郊的海邊村落。

再從路環碼頭坐遊艇回市政署中心街區,兩岸風景變化,仿佛一頁一頁翻閱城市進化歷史圖卷。

一種歷史穿越感油然而生。

澳門,以其更加豐富的形象呈現其城市本色,一個「本色澳門」在我面前逐漸呈現。

此行主要目的訪問鄭家大屋,我認為屋主鄭觀應是香山文化的一個抓手。

澳門鄭家大屋亦是中西合璧的典範,外表門樓為中式,結構細節則多西式,成功突破了幾進傳統院落格局。

鄭觀應生於1842年,17歲闖蕩上海,經商跌宕起伏,生命體驗頗豐。

1886年回到澳門鄭家大院,44歲開始寫作《盛世危言》,歷經六年完成。

大屋在兩代人的多次修建中,形成面向大海的一個二樓長廊,推窗可見海船揚帆起航之宏闊生動景象。

同時,澳門異質文化碰撞交流,構成大屋氣場。

鄭家大屋不遠處有「亞婆井」——為葡萄牙人最早聚居地。

澳門葡人有一句老話:

「喝了亞婆井的水,忘不了澳門,要麽在澳門成家,要麽重返澳門」。

一個大海景象,一個異質文化,風雲際會,融匯交流。讓鄭觀應反復咀嚼自身的人生經歷,反復思索探尋中國圖強之路。

多少個白晝與夜晚,多少個不眠之夜,《盛世危言》躁動於母腹。

終於在某個清晨,迎著晨光,一聲啼哭,呱呱落地。

一本具有世界視野的中國大書,由澳門鄭家大屋而誕生。

此書一經問世,天下傳頌,洛陽紙貴。

連光緒皇帝都下旨推薦,朝廷印行2000本,凡六品以上官員必讀。

此書還影響了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毛澤東等幾代人。

可以說,鄭家大屋在澳門與中山三鄉鎮雍陌村鄭觀應故居之間,拉起了一條紅線。

這個紅線實際上貫穿著中國近代崛起的一條脈絡。

脈絡上有孫中山、容閎、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一大批人才。

人才集團金字塔的頂端是孫中山,隨後還有一群人。這一群人構成的香山文化是我們可以反復利用的文化資源。

澳門是中國的,也是葡萄牙人以侵略者的身份嵌入中華文明的一個口岸陣地。

或者也可以稱為多國人在此創造的一種多元異質文化。

澳門科技大學余梓琪博士對我說:

——澳門文化多元,受到東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教育觀念更為開放,但我的澳門同學卻不缺乏對本土文化的尊重。

——比如他們的粵語中,做作業=做功課,上課=上堂,輔導機構的名稱借用古代官職「翰林」。初次聽到,印象深刻。

——接觸久了,發現澳門學生在點點滴滴中,受傳統文化滋養,一代代學子也在堅持中傳承。

白天尋訪歷史街區,步行終點是海邊的媽祖閣。

澳門媽祖閣,門樓牌坊都低,廟宇亦小,應該與風水堪輿有關,倚靠的山體亦不大,但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

本島人、歐洲人、印度人、東南亞人,各自點香祈禱,相安無事。

我則對廟宇牌坊上的灰塑好奇,看了又看,還是中國古代傳統吉祥圖案,那般熟悉而親切。

不禁想起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的繈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澳門,你好!我更喜歡你的本色出演。

祝福你,世界遺產,本色澳門。

(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4-6 澳門至廣州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