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筆陣

【名家說嶺南·江冰】廣州北京路,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来源:羊城晚報 雲上嶺南 作者:江冰 时间:2024年06月25日
分享:

【名家說嶺南·江冰】廣州北京路,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昨去北京路晚餐,走過《好嘢!北京路》場景連串。想起章老師主編此書的種種:是否由我寫北京路食一章,有爭議有作者搶。

章老沈吟後拍板:還是江寫。於我鼓勵!

會後召集十位餐廳老總座談會,皆言廣州食客十之有七為外地人,所以外來客寫粵菜尤其歡迎。我倍加鼓勵。

多人詢問我為何鐘情粵菜——

我答:地域文化特征在方言與特色小吃中最為彰顯,粵語我不靈,只好在粵菜上多下功夫,多食多寫,以補短板。

目的只有一個:了解嶺南,讀懂廣州。

55c52e6c3b6390a16be03624e0b76cd3_.jpg

廣州北京路就是美食街。

「大頭蝦」餐廳前等位眾多,排排坐,等叫號;湖南臭豆腐居然排長隊,全體年輕人。

519ad2db4a8327a585d9399ba52eacdf_.jpg

c167b7279e6932a51866183807832de4_.jpg

夜色撩人,食客盈門,一街人氣充沛。

新大新大廈上的大屏幕對著北京路街口。驚心動魄地讓宇航員伸出了手,場景誘人,引得遊人駐足拍照。

夜經濟繁榮,讓人欣慰。

除了被譽為「近代洋樓博物館」的鹽運西社區、祠堂式傳統建築的萬木草堂、前身為王氏書院的青年文化宮,正對步行街仿歐式古典風格的財政廳大樓——

北京路重要歷史場景之一,還有南越王宮署遺址博物館。

0c2bba75c506c8f944ba6c032c2afeff_.jpg

加上唐末五代十國之一南漢國,廣州僅有兩個封建割據政權王宮所在,古城政權歷史中心地。

呼應著北京路步行街上的清代古城模型、宋明元街石層積,2200年歷史足跡清晰可見。

中國一線城市老而彌堅,活力依舊如初,資深廣州是也。

博物館展出考古發現宮署遺址青銅鼎上鐫刻「蕃禺」二字,蒼勁有力,清晰明朗,一如初見。

3fc1464f48b9e4b95555d64aedb68e4d_.jpg

考古的好處就是呼應史料典籍,不但有記載,而且有實物確認。

秦始皇派大軍征討嶺南,秦將任囂築番禺城,就是今天北京路一帶。因此2200年古城,先有城名「蕃禺」,漢朝才有「廣州」稱呼。

博物館之奇妙還在於各地藏品交流。

古稱丹徒的江蘇鎮江亦有「吳地文物」展出,藏品豐富多彩,讓我對近日剛剛訪問的鎮江刮目相看。

吳越相爭之吳國與中原周王朝有血緣關系,青銅品直系中原卻又有自身變化:

比中原更為精致婉約,看來氣候風景亦影響物件塑造風格。

戰國兵器戈與劍看得寒心,直紮心窩。

2d315e7a30eb2940f4a94ccf5730d3ec_.jpg

人類歷史就是金戈鐵馬冰河,野蠻與文明恰似硬幣兩面互為映襯,血淚斑斑呵!

站在北京路上,遙想兩千多年前——

路的盡頭就是汪洋大海,漢文帝派大臣陸賈來說服趙佗稱臣,趙佗有意冷落三月不見,陸賈在海邊「築城以待」,靜心等候。

或許,誠意感動趙佗。趙不但見了而且被說服向漢稱臣,並給文帝寫了一封信。

《報文帝書》被中山學者邱樹宏先生直呼為「嶺南第一書」,字裏行間可見趙佗才智過人,善言會道。

其自詡與辯解,頗具《史記》風采:

不卑不亢,音容笑貌浮現;包括指責呂後:提供牛羊,只給公的,不給母的……

文字中有一種調侃與自嘲,兼具文學之想象空間。相隔千年,讀之有味,遠非八股呆板。

難怪當代學者高度評價:

兩個皇帝之間的重大問題,靠著信件往來就解決了;這便是號稱「史上最貴書信」的「半壁江山一紙書」的故事。

還有一種說法不無神秘,縈繞心頭:

從越秀山頂五層樓之高處,至北京路之盡頭,乃廣州古城龍脈所在,千年一線,不變如初。

90d64cedeead9529412f34d2ce35487b_.jpg

城脈、文脈、商脈,思之良久,不免心潮澎湃,思接千載。

「海郡雄蠻落,津亭壯越臺。城隅百雉映,水曲萬家開。」唐朝張九齡的詩句,至今讀來依然親切。

歷史一幕幕眼前一晃而過,我與先人心有靈犀,息息相通。

北京路呵北京路,一直在讀你,千遍萬遍不厭倦。

讀懂廣州,魅力無窮。

2024-6 廣州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分享:

【名家說嶺南·江冰】廣州北京路,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来源:羊城晚報 雲上嶺南 作者:江冰 时间:2024年06月25日

昨去北京路晚餐,走過《好嘢!北京路》場景連串。想起章老師主編此書的種種:是否由我寫北京路食一章,有爭議有作者搶。

章老沈吟後拍板:還是江寫。於我鼓勵!

會後召集十位餐廳老總座談會,皆言廣州食客十之有七為外地人,所以外來客寫粵菜尤其歡迎。我倍加鼓勵。

多人詢問我為何鐘情粵菜——

我答:地域文化特征在方言與特色小吃中最為彰顯,粵語我不靈,只好在粵菜上多下功夫,多食多寫,以補短板。

目的只有一個:了解嶺南,讀懂廣州。

55c52e6c3b6390a16be03624e0b76cd3_.jpg

廣州北京路就是美食街。

「大頭蝦」餐廳前等位眾多,排排坐,等叫號;湖南臭豆腐居然排長隊,全體年輕人。

519ad2db4a8327a585d9399ba52eacdf_.jpg

c167b7279e6932a51866183807832de4_.jpg

夜色撩人,食客盈門,一街人氣充沛。

新大新大廈上的大屏幕對著北京路街口。驚心動魄地讓宇航員伸出了手,場景誘人,引得遊人駐足拍照。

夜經濟繁榮,讓人欣慰。

除了被譽為「近代洋樓博物館」的鹽運西社區、祠堂式傳統建築的萬木草堂、前身為王氏書院的青年文化宮,正對步行街仿歐式古典風格的財政廳大樓——

北京路重要歷史場景之一,還有南越王宮署遺址博物館。

0c2bba75c506c8f944ba6c032c2afeff_.jpg

加上唐末五代十國之一南漢國,廣州僅有兩個封建割據政權王宮所在,古城政權歷史中心地。

呼應著北京路步行街上的清代古城模型、宋明元街石層積,2200年歷史足跡清晰可見。

中國一線城市老而彌堅,活力依舊如初,資深廣州是也。

博物館展出考古發現宮署遺址青銅鼎上鐫刻「蕃禺」二字,蒼勁有力,清晰明朗,一如初見。

3fc1464f48b9e4b95555d64aedb68e4d_.jpg

考古的好處就是呼應史料典籍,不但有記載,而且有實物確認。

秦始皇派大軍征討嶺南,秦將任囂築番禺城,就是今天北京路一帶。因此2200年古城,先有城名「蕃禺」,漢朝才有「廣州」稱呼。

博物館之奇妙還在於各地藏品交流。

古稱丹徒的江蘇鎮江亦有「吳地文物」展出,藏品豐富多彩,讓我對近日剛剛訪問的鎮江刮目相看。

吳越相爭之吳國與中原周王朝有血緣關系,青銅品直系中原卻又有自身變化:

比中原更為精致婉約,看來氣候風景亦影響物件塑造風格。

戰國兵器戈與劍看得寒心,直紮心窩。

2d315e7a30eb2940f4a94ccf5730d3ec_.jpg

人類歷史就是金戈鐵馬冰河,野蠻與文明恰似硬幣兩面互為映襯,血淚斑斑呵!

站在北京路上,遙想兩千多年前——

路的盡頭就是汪洋大海,漢文帝派大臣陸賈來說服趙佗稱臣,趙佗有意冷落三月不見,陸賈在海邊「築城以待」,靜心等候。

或許,誠意感動趙佗。趙不但見了而且被說服向漢稱臣,並給文帝寫了一封信。

《報文帝書》被中山學者邱樹宏先生直呼為「嶺南第一書」,字裏行間可見趙佗才智過人,善言會道。

其自詡與辯解,頗具《史記》風采:

不卑不亢,音容笑貌浮現;包括指責呂後:提供牛羊,只給公的,不給母的……

文字中有一種調侃與自嘲,兼具文學之想象空間。相隔千年,讀之有味,遠非八股呆板。

難怪當代學者高度評價:

兩個皇帝之間的重大問題,靠著信件往來就解決了;這便是號稱「史上最貴書信」的「半壁江山一紙書」的故事。

還有一種說法不無神秘,縈繞心頭:

從越秀山頂五層樓之高處,至北京路之盡頭,乃廣州古城龍脈所在,千年一線,不變如初。

90d64cedeead9529412f34d2ce35487b_.jpg

城脈、文脈、商脈,思之良久,不免心潮澎湃,思接千載。

「海郡雄蠻落,津亭壯越臺。城隅百雉映,水曲萬家開。」唐朝張九齡的詩句,至今讀來依然親切。

歷史一幕幕眼前一晃而過,我與先人心有靈犀,息息相通。

北京路呵北京路,一直在讀你,千遍萬遍不厭倦。

讀懂廣州,魅力無窮。

2024-6 廣州

名家簡介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