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艾」在清明時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矮嶂下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分享:

「艾」在清明時

今年的倒春寒來得格外突然且寒冷。突發奇想,我去藥店買了一盒艾條,想用它為身體補補陽氣。慢慢熱起來的艾條散發出獨特的艾草香氣,瞬間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二十多年前。

2f6ff0ba-b11a-441f-9469-da73c65c70c5.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時,每逢假期去看望外婆,一進屋就能聞到艾燃燒後的氣息。外婆是艾條的忠實擁躉,無論身體是否不適,只要有空閑時間,她就會拿出燒到一半的艾條重新點燃,然後露出她那圓潤的肚子,將艾燃燒的一端對準肚臍下方的氣海穴,隔著約兩厘米的位置,緩緩地順時針旋轉。

她總是瞇著眼,臉上帶著愜意的微笑,仿佛這微微的熱度不僅溫暖了她的身體,也撫平了她心頭的疲憊。艾條的煙霧在昏黃的燈光下輕輕繚繞,映照著她安然的神態。每當這時,外婆總會輕聲呢喃:「艾草好啊,暖身又安心。」而我那時一邊捏著鼻子嫌棄地躲閃,一邊又忍不住好奇地盯著她的舉動。

此刻,我的艾條終於點燃了。看著星星點點的火花,我學著記憶中外婆的動作,找到肚臍下方1.5厘米的氣海穴,小心翼翼地在上方打轉。隨著深深的吸氣與呼氣,一股暖流從氣海穴緩緩擴散至四肢,身體逐漸暖和起來。艾草煙霧彌漫整個房間,奇妙的是,我不僅沒有覺得嗆鼻,反而沈醉其中。腦海裏浮現出外婆當年的畫面,仿佛她就坐在我身旁,靜靜地熏艾,陪伴著我。

艾條,不僅僅是一種記憶的紐帶,更是一種傳統的養生方式。它溫和的熱力滲透皮膚,緩緩驅散體內的寒氣,讓人感受到從內而外的舒暢。艾草自古以來便被視為能夠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良藥,尤其適用於手腳冰冷、易感風寒的人。古人常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足見艾草在民間醫學中的重要性。而這種溫暖的療愈,不僅作用於身體,也撫慰着人心。

1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童年時不喜歡的氣味,如今卻令人欲罷不能。不僅是艾條,還有每逢清明節家裏必做的艾粄。清明節,作為祭祖的重要時節,家家戶戶都會用艾草製作各式食物,寓意辟邪祛病、承載思念。而那深沈的綠色和獨特的苦味,讓兒時的我避之不及,每次都是在母親的督促下勉強吃下。彼時不解,為何清明節總要吃這樣「古怪」的食物?

然而,時光流轉,如今我也已為人母,遠在他鄉的清明時節,我竟開始思念那帶着苦味的艾粄。臨近清明,在網上超市看到售賣艾粄,便毫不猶豫地下單。快遞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未及細看,便一口咬下。入口的味道竟是甜的,少了那份熟悉的艾草苦澀,讓人略感失落。

傍晚,孩子放學回家,剛推開門,便敏銳地嗅到了艾條的氣息,奇怪地問道:「怎麽有股奶奶的味道?」聽到這句話,我的心瞬間暖了。原來,孩子並不像平日裏表現得那樣粗心大意,他的嗅覺正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著長輩的氣息,承載著屬於他的童年回憶。

他很快發現桌上的艾粄,學著我小時候的模樣,迫不及待地塞進口中,大口咀嚼着,滿臉滿足地贊嘆:「有股奶茶的香味!」我心想,倘若當年我的艾粄也有這般香甜,我或許不會在長大後如此懷念它吧。

2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許,正是那一絲苦澀,才讓人銘記兒時別樣的清明節,銘記客家人世代流傳的傳統。望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樣,我特意致電托老鄉從家鄉寄正宗的艾粄過來,好讓他也嘗嘗,那歷經千年傳承的苦味,是如何慢慢浸入心田,化作最溫暖的甜蜜記憶。

分享:

「艾」在清明時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矮嶂下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今年的倒春寒來得格外突然且寒冷。突發奇想,我去藥店買了一盒艾條,想用它為身體補補陽氣。慢慢熱起來的艾條散發出獨特的艾草香氣,瞬間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二十多年前。

2f6ff0ba-b11a-441f-9469-da73c65c70c5.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時,每逢假期去看望外婆,一進屋就能聞到艾燃燒後的氣息。外婆是艾條的忠實擁躉,無論身體是否不適,只要有空閑時間,她就會拿出燒到一半的艾條重新點燃,然後露出她那圓潤的肚子,將艾燃燒的一端對準肚臍下方的氣海穴,隔著約兩厘米的位置,緩緩地順時針旋轉。

她總是瞇著眼,臉上帶著愜意的微笑,仿佛這微微的熱度不僅溫暖了她的身體,也撫平了她心頭的疲憊。艾條的煙霧在昏黃的燈光下輕輕繚繞,映照著她安然的神態。每當這時,外婆總會輕聲呢喃:「艾草好啊,暖身又安心。」而我那時一邊捏著鼻子嫌棄地躲閃,一邊又忍不住好奇地盯著她的舉動。

此刻,我的艾條終於點燃了。看著星星點點的火花,我學著記憶中外婆的動作,找到肚臍下方1.5厘米的氣海穴,小心翼翼地在上方打轉。隨著深深的吸氣與呼氣,一股暖流從氣海穴緩緩擴散至四肢,身體逐漸暖和起來。艾草煙霧彌漫整個房間,奇妙的是,我不僅沒有覺得嗆鼻,反而沈醉其中。腦海裏浮現出外婆當年的畫面,仿佛她就坐在我身旁,靜靜地熏艾,陪伴著我。

艾條,不僅僅是一種記憶的紐帶,更是一種傳統的養生方式。它溫和的熱力滲透皮膚,緩緩驅散體內的寒氣,讓人感受到從內而外的舒暢。艾草自古以來便被視為能夠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良藥,尤其適用於手腳冰冷、易感風寒的人。古人常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足見艾草在民間醫學中的重要性。而這種溫暖的療愈,不僅作用於身體,也撫慰着人心。

1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童年時不喜歡的氣味,如今卻令人欲罷不能。不僅是艾條,還有每逢清明節家裏必做的艾粄。清明節,作為祭祖的重要時節,家家戶戶都會用艾草製作各式食物,寓意辟邪祛病、承載思念。而那深沈的綠色和獨特的苦味,讓兒時的我避之不及,每次都是在母親的督促下勉強吃下。彼時不解,為何清明節總要吃這樣「古怪」的食物?

然而,時光流轉,如今我也已為人母,遠在他鄉的清明時節,我竟開始思念那帶着苦味的艾粄。臨近清明,在網上超市看到售賣艾粄,便毫不猶豫地下單。快遞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未及細看,便一口咬下。入口的味道竟是甜的,少了那份熟悉的艾草苦澀,讓人略感失落。

傍晚,孩子放學回家,剛推開門,便敏銳地嗅到了艾條的氣息,奇怪地問道:「怎麽有股奶奶的味道?」聽到這句話,我的心瞬間暖了。原來,孩子並不像平日裏表現得那樣粗心大意,他的嗅覺正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著長輩的氣息,承載著屬於他的童年回憶。

他很快發現桌上的艾粄,學著我小時候的模樣,迫不及待地塞進口中,大口咀嚼着,滿臉滿足地贊嘆:「有股奶茶的香味!」我心想,倘若當年我的艾粄也有這般香甜,我或許不會在長大後如此懷念它吧。

2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許,正是那一絲苦澀,才讓人銘記兒時別樣的清明節,銘記客家人世代流傳的傳統。望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樣,我特意致電托老鄉從家鄉寄正宗的艾粄過來,好讓他也嘗嘗,那歷經千年傳承的苦味,是如何慢慢浸入心田,化作最溫暖的甜蜜記憶。

分享: